借助教学案搞好高中数学教学
2013-04-29卢娟
卢娟
新课程标准倡导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式,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主要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建构,有效地获取知识,掌握一定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案”教学法正是顺应这一特点,它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教学效果的新型教学模式。
“学案”是指用于指导学生每一课时进行学习的助学方案,是相对于“教案”而言的。“学案”教学法就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再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疑问,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它将摆脱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束缚,为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的主动性提供更为可能的条件,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整合。
近年来,我校在使用教学案中做了有益的探索。我对教学案的基本认识主要从它的内容构成、实践操作过程及其实践意义三个方面入手。
一、“学案”的内容构成
“学案”的一般格式包括学习目标、先学导引、合作探究、随堂反馈、反思总结五个部分。学习目标主要是亮出本节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让学生清楚自己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达成的目标。先学导引包括新知导学和基础导练两个方面。新知导学常列出已学过的与本节课有关系的概念、公式、方法,要求学生填空,也可设置问题,比如让学生搜查导数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为例,新知导学共有五点便于学生阅读和学习,分别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函数单调性证明的一般步骤、已学过函数单调性的判定方法、导数f(x■)的几何意义、常见导数公式。基础导练常设置概念、公式可直接使用的习题,起到对旧知识的复习和梳理的作用。在这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探究,比如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探究方式。合作探究包括建构数学和典型例题两个环节。在建构数学环节中一般是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探讨活动完成,比如公式、公理的发现及推导。在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时,可先让学生观察二次函数y=x2-4x+3图像,讨论函数的导函数值的符号与单调性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观察、发现、猜想、探究、小组交流与合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在典型例题中,常包括教材上已给出的例题(在学案中注明)和变式题,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这种导学案无疑是一本好的“教材”,学生可以随时翻阅、查看、归纳。
二、“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参照学案,进行课前预习。
学案通常要提前一两天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了解下节课的学习任务,依据学案进行自主预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结构,并把学案上的疑难点标注出来。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尝试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上一起讨论交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有目的的课前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2.教师课前检查学案,了解学情。
课前由课代表收齐学案并上交,教师进行批阅,检查学案的完成情况,重点查看学生的疑难点标注,了解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于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3.课上共同探究,自主合作。
课堂上采用师生共同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研究,比如在研究函数f(x)在区间D上单调递增,则函数在此区间D上的导数f′(x)>0是否一定成立时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通过思考、演算、举例尝试解决问题。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把活动的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规律。
4.随堂反馈,及时检测。
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及时检测,从而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课堂练习通常分为基础题、巩固题和能力训练题,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学案”教学法的实践意义
“学案”教学模式与过去的课堂教学相比,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现象,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探究、交流与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认知、情感发展。
通过自主学习有效调动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提高认知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知识。这种学习策略给他们创造了更宽阔的舞台,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向别人学习,对他们完美人格的塑造极有帮助。
2.培养合作竞争能力。
课堂上以学生讨论、探究、合作为主,营造既紧张又愉快的学习气氛。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平等、民主、和谐关系逐步建立,为今后更密切合作和展开竞争创造条件,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3.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
“学案”教学模式突出强调了数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教育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