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晓婷“混”出来的九球天后

2013-04-29王洋

家人 2013年9期
关键词:球馆台球比赛

王洋

人这样评论台球与女人的关系:“是台球赋予了女人性感,抑或是女人赋予了台球灵感?”对此,“九球天后”潘晓婷深有体会,多年的台球历练让她从戴眼镜的小丫头变成一个性感妖娆的“冰天使”。而她也把女性的柔美融入到绅士运动中,给了台球新的魅力。

赛场下的潘晓婷有点没形没状,穿着大T恤,牛仔裤,戴着黑框眼镜,披头散发就出门,把自己的天后气都消散了。只有在比赛时,那个性感妖娆的女人才会出现,她会化淡妆,挽起长发,戴上钟爱的耳环,将旗袍作为比赛战袍,自信地将凹凸有致的性感曲线展露无遗,精致得像个装备齐全的杀手。绝杀时,她盯着每一颗球的犀利眼神,出杆时绝不拖泥带水的果敢,弯腰附身在台球桌上时的优美弧度,都是一种致命的诱惑。这样的她,才是宅男心中的“女神”。

从儿时周围人眼中的“不良少女”到“九球天后”,双鱼座的潘晓婷一直在变,而台球于她来说,却始终是除了家人外最难以割舍的另一半。

“不良少女”

3岁时,潘晓婷就把当画家视为终生梦想,可命运却一路直转,带她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台球运动员道路。

1997年,眯着眼睛画了12年画的潘晓婷意外收到了美院的落榜单。儿时的梦想顷刻间成了泡影,她关起门来哭了整整一天。正当她对未来踌躇不展时,父亲在深思熟虑后对她说:“没考上就没考上,咱另找出路,你明天开始跟我学打台球吧。”

潘晓婷的父亲是山东济宁有名的“潘一杆”,在1996年就开了当地第一家台球馆,收了很多徒弟。受父亲的遗传影响,她还没球台高时,便展现了台球天赋。可上世纪90年代,台球被列为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的“三室一厅”(网吧、游戏室、台球室和歌舞厅)之列,在人们眼里,女孩子打台球更是一件很不正经的事情。

在众人的非议和母亲的坚决反对中,父亲毅然辞掉稳定的工作,专心带女儿打球,把人生的所有赌注都押在了这张长2.9米、宽1.63米、高0.85米的球台上。

从此,球馆放杂物的小仓库里多了一张单人床、一个衣柜,潘晓婷住了进来。可父亲的变化却让她难以接受。没练球前,父亲非常宠爱潘晓婷,喜欢逗她开心,但后来却越来越严肃。他规定女儿每天练球12个小时,一个星期只能休息半天,而且只有在女儿打了好球时,才会露出笑脸。平时只要潘晓婷一不在球台边,父亲就会吼起来:“你怎么还不去练球?”

暑天没有空调,风扇又会影响球速,使球路发生改变,很多时候,潘晓婷一边打球,一边流汗,一边叫苦。到了严冬,她的手指头冻得跟胡萝卜一样粗,连球杆都架不住。为了加强基本功训练,父亲还买来沙袋绑在她的手臂上,十几个小时下来,潘晓婷感觉身上任何一块肌肉都不听使唤,胳膊也完全不属于自己了。

长期训练的枯燥乏味,渐渐代替了当初的新鲜感。整天憋在球馆的潘晓婷越来越孤独,而被周围人视为“不良少女”,她更是心理压力极大。此时,正好有一场比赛让她及时地证明了自己。

九球天后养成记

训练半年后,父亲终于在电视上看到北京有一场女子九球的比赛,便兴奋地给女儿报了名。母亲在一旁,看着父女两人在台球上费尽心血,虽然反对,但仍不忍心置他们于不顾,赛前一个月,为了适应环境,一家三口提前来到北京备战。

当时家里拮据,潘晓婷连比赛的球杆都是父亲的朋友“赞助”的。在北京,他们租住在劲松附近的一家半地下室格局的小旅馆里,每个房间三张床,每个床位15元,里面特别潮湿,推门就能闻到刺鼻的霉味。

白天,球馆9点开门,潘晓婷和父亲8点半就蹲在门口等着,一直练到晚上8点球馆关门。那时,北京的物价高,训练馆里的饮料卖得贵,母亲一大早起来,烧好开水,晾凉,装在饮料瓶里,给女儿带上。如今,潘晓婷还是只喝白开水,因为白开水里有母爱的味道。

赛前的高强度训练终于让潘晓婷累趴了。一次回家的路上,她忍不住蹲在地上一边哭鼻子,一边向父亲抗议:“你到底是不是我爸啊?从小到大你就是我的仇人,你一天不把我整垮,你就不高兴!”清冷的夜风中,女儿的怨恨如尖刀一样刺痛父亲的心。他怒气大发:“婷婷,天底下最心疼你的人就是我和你妈……你要做金字塔尖上的人,可是,一个人吃不下别人吃不了的苦,也就到不了塔尖,无法领略别人看不到的风光。”父亲的坦白让潘晓婷顿觉惭愧,她用衣袖擦干眼泪,埋下头不再说话。

一个月后,潘晓婷带着父母的期盼踏上了赛场。作为比赛中年纪最小的选手,她紧张得一直冒冷汗,而台下的父亲更是焦虑得不停跑到洗手间吸烟。

最终,潘晓婷从64位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冠军。颁奖时,她异常冷静。父亲却激动得手都不知道放在哪里,兴奋地说:“你太争气了,你太争气了……”

北京一战成名,潘晓婷乘胜追击,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包揽了中国所有九球比赛的冠军。仅在2000年,她就一举拿下6个冠军,并在2007年的女子花式撞球锦标赛上捧起世界冠军的奖杯,成为中国第一个台球世界冠军,被国内外媒体誉为“中国九球天后”,众多宅男尊崇她为“女神”。

而场外,看到围绕在鲜花和掌声中的女儿取得成功,母亲也慢慢地从反对变为支持了。

当台球撞上女人

“九球天后”、“最美冠军”的光环让潘晓婷在台球界名声大噪,各种采访和活动应接不暇。然而,光环的背后却是无休止地质疑。有网友指出,潘晓婷的相貌和出道时相差甚远,怀疑她整过容;而随着新一代台球小将的崛起,更是有人预言潘晓婷的“王朝”将一去不复返。

流言蜚语让潘晓婷迷茫和彷徨,她开始不安,浮躁之心油然而生,比赛状态也每况愈下。之前每年都大丰收的潘晓婷,在2009年却一无所获,连一个冠军都未收入囊中。

“我只是做过治疗近视眼的激光手术。戴眼镜的时候怎么打扮都被眼镜遮住了,摘掉眼镜后人自由了很多,可以好好打扮自己呀。况且我不想当花瓶,只想打好球。”聚光灯下,她的眼中流露出挥之不去的疲惫。父亲见状,忙安慰道:“婷婷,不要在乎外界的评价,人红是非多,你的实力已经可以证明自己。”潘晓婷笑笑,使劲点头。

命运之神似乎很偏爱她,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决赛中潘晓婷击中幸运球,一鼓作气击败对手。这块难得的金牌,瞬间击碎所有流言,像一针强心剂让潘晓婷从低谷直升波峰,终于实现台球职业生涯中的大满贯。那一刻,所有的压力和辛酸都化成了喜悦的眼泪,一家三口在奖台下抱头痛哭。

无论潘晓婷获得多大荣耀,她始终在非议中前行。在2013年世界女子撞球公开赛上,潘晓婷再次遭遇尴尬一幕。在和对手战成6比6平,关键的第13局,潘晓婷因胸部压球被裁判判罚犯规。赛后,电视台的特写画面被传到网络后,把潘晓婷推上风口浪尖:“误判,绝对误判!”“她一定想借胸部压球来炒作自己。”……

这次,和之前面对质疑时那个怯懦不安的小丫头相比,渐趋成熟的潘晓婷并没有被流言捆住手脚,她坦然面对媒体的镜头:“我一直是无条件服从裁判的,不管我是否怀疑当时的情况。这次的事情也给我敲了个警钟,因为九球比赛瞬息万变,关键时的一个误判可能会影响到整场比赛的结果。炒作?一个专业运动员怎么会用比赛成绩炒作!”

和球杆恋爱

脱掉赛场上“冷面杀手”的面具,球场外的潘晓婷,却是一个普通的80后,她喜欢K歌,喜欢逛街,喜欢看韩剧,极度痴迷开车,还在电影《精武门》中本色客串了一名台球高手。

拍电影之前,她总觉得拍戏很简单,可真正来到片场,潘晓婷才发现演员的辛苦。她需要配合灯光师布光,还要听摄影师的指挥,刚刚进入打球状态,导演便喊“OK”。“对我来说台球是永远的职业,与娱乐圈‘触电不是为了出名,如果将来有关于台球的电影或电视剧我也不排斥,毕竟这也是难得的经历和学习机会。”

除此之外,由于学过多年美术的原因,潘晓婷还对美非常敏感,在皮肤的保养上从不懈怠。无论训练到再晚再累,她每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为眼睛、唇部卸妆,然后再卸脸妆,洗脸后就用爽肤水、护肤品;一个星期会做两次面膜,白天出门一定会涂防晒霜。

这些好的保养习惯让潘晓婷越来越美,可声称“28岁后可以考虑个人问题”的她至今还没有“情况”。她也在自传中坦言,自己也有一段值得回忆的过去:“我生日时,他会送我别出心裁的礼物;吃饭时,他会帮我把筷子摆好,盘子擦好,饮料倒好;为了配合我的口味,一点都不碰辣的他,去练习吃辣椒。”但是,这段感情终因聚少离多,双方各自追逐自己的梦想和事业而无疾而终。

潘晓婷今年已经31岁了,父母着急了,希望她赶快有个家。而对感情有了重新认识的“九球天后”却觉得,爱情就像球杆,合不合适自己最清楚。她希望对方是个孝顺的人,能够和自己一起奋斗,并享受这个过程。而当Mr. right 再次出现时,她也会牢牢把握。

现在,借着女儿的名气,父亲将潘晓婷台球俱乐部开到了全国各地。由此,除了“天后”的称呼,潘晓婷又多了一个“董事长”的头衔。每每遇到球迷,父亲总会把女儿挂在嘴边夸赞一番,热情地招呼球迷切磋球艺。没有比赛时,潘晓婷也会来到球馆,小露一手,教孩子们打球。她说,这是她目前最享受的状态。

名人面对面:

Q:从小到大,作为教练的父亲一直对你要求严格,他有没有后悔过?

A:没问过,但他在接受《大王小王》访谈时曾说:“晓婷很不容易,把女孩子最灿烂的年纪都献给了台球,我知道她的苦,也心疼她,但是作为父亲、教练,有时候我的心肠必须要硬,要狠。”

Q: 练习打球的过程中遇到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A:1998年的春节是个合家欢乐的日子,而我和父亲却还在火车上,那次我切身感受到了运动员的不易。

Q: 在你一路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父母,你还有其他偶像吗?

A:我曾经的领导、前体操世界冠军李宁,他不仅是我的领导、恩人,更是我的偶像、目标和学习榜样。

Q:生活中结交的朋友都是圈内人吗?

A:其实我朋友不是很多,因为我平时主要精力是放在练球上,也没太多时间去参加朋友间的聚会。

猜你喜欢

球馆台球比赛
发芽比赛
体育竞技之台球
台球
快乐乒乓
选美比赛
比赛
冯化庚:八旬台球“常胜将军”
麦迪逊广场花园
最疯狂的比赛
台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