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启蒙,从3岁开始
2013-04-29程程林薇
程程 林薇
在孩子眼里,“权力”很实在也很单纯:有时是一朵小红花、五道杠,有时是“我爸是李刚”。而在家长看来,“权力”很空泛也很复杂,他们把权力视为获取利益的能力,才产生了既希望孩子善加利用获得好处,又担心他们无法驾驭吞噬本性的担忧。
是时候告诉孩子关于“权力”的真相了。
3岁,权力的萌芽
当3岁的孩子学会“不”的表达,他开始意识到“我”的存在,爱唱反调、大喊、拒绝……自我意识的出现是权力萌芽的表现。
连双双最近睡眠质量不佳,因为3岁大的儿子开始不愿服从她的睡觉安排,讨价还价想争取多一些玩的时间,比如控制她讲故事的内容、时间,离开前要求晚安吻等,把睡觉仪式弄得越来越冗长。
3岁孩子的确有一些明显的转变。在这场围绕睡觉的母子之战里,孩子会认为“我已长大了,不再需要别人告诉我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我想自己做主,掌握一切事情”,他会思考:“妈妈要我上床睡觉时,可我不想睡,有一个好办法可以拖延时间,比如不断提出问题,妈妈没回答完,我就不必睡觉。”
当第一次讨价还价成功,孩子体会到“权力”的存在,确信自己有运用它的能力,从而感觉到自己的权力受到了肯定。
也许起初他不确定该怎么做,但随着效法父母、老师和小伙伴的模式,他在不断修正中找到了自己争取权力的轨道。
萌芽时期的权力可帮孩子建立自信,使他有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自制与判断能力,进而推己及人,勇于付出,关怀周遭一切的人与事。所以,应该鼓励为主,引导为辅。
有“圈子”,就有权力
4岁后,孩子产生集体意识,做好进入“圈子”的准备。有些孩子自然而然地成了“头”,受到小伙伴的拥护。这本是好事,但有的父母过度看重这种社交能力,将孩子的领导力与优异与否挂钩。
“这次班干部竞选,不要紧张,我们家桃桃肯定能行,当个班长绰绰有余。”自女儿进入小学后,江桃的妈妈每学期都会鼓励孩子竞选班干部。但江桃明白班里还有比自己更具竞争力的同学,并不一定能当选,妈妈信心满满的话让她“鸭梨山大”,又不敢说出来,担心妈妈失望。
江桃妈妈的想法和大多家长一样,鼓动孩子成为集体中的“小领袖”,有些家长甚至参与争夺,贿选、拉票,帮孩子打赢这场“战争”。当父母认为权力能带来实际的好处(如评优、加分、得到老师看重等),孩子自然有一学一,把权力当成宝,却不知道要为这个宝贝付出怎样的代价。
刚当上文艺委员没多久的二年级学生林晓佳被同学票选“下课”,原因是她无法组织和动员大家热情地参与班级活动,“她太骄傲了,瞧不起我们。”无法接受失败的林晓佳在家里哭闹,拒绝上学:“我都是班干部了,凭什么还要哄别人?”
只看到权力,没有看到背后的责任,是孩子们无法接受挫折的重要原因。教育专家林薇建议父母在孩子碰壁后不要支招,毕竟碰壁是最好的学习。其次,父母可以提供一些场合供孩子进行锻炼,让孩子在模仿集体中的Leader后学着自己做主导,评估自己的能力能否完成目标。
另外,讲励志故事、情境模拟也是好办法。父母引导孩子学会担当,有针对性地暗示孩子明白责任的含义。
4年级,已成年
相比4岁时告知孩子丰富的权力内涵,10岁左右的他们正在用实践认识权力的真相。从咨询案例中发现,4年级后,孩子开始寻求和成人一样平等的权力,在这些权力中他们最希望得到决定权和影响他人的权力。
教育专家建议,在此期间,父母可以从四个方面培养孩子正确的权力意识。
第一步,让渡权力。父母当然比孩子拥有更大的权力,甚至有权让孩子完全得不到任何权力,但这么做的后果是造就一个没有主见、没有责任感而且脾气暴躁的孩子。
疏导是比围堵更好的手段。而且孩子拒绝父母不是要反对后者,只是想对自己的事有主导权。如果父母理解并尊重这一点,释放部分的权力对孩子的发展有利无害。
第二步,鼓励支持。当孩子与家长出现分歧时,家长可以讲明自己这么做的理由,并鼓励孩子往积极方向寻求解决办法。家长可以支持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并提醒他界限何在。当孩子做选择时,他觉得自己的确享有主导权,这一点会令他舒心。
第三步,保持权威。如果孩子争取的是自主权,不是对父母或他人的管理权,家长就要把自己的权力限制在适当范围内,不要过分延伸到孩子身上。但父母也必须保持权威,让孩子尊重自己,更加客观地认识权力,避免滥用。
第四步,学会承担。在父母可接受的范围内让孩子有选择权,“只要你说话算数,可以再看半小时的电视节目。”但同时要灌输他承诺守信的观念。如果违背诺言,父母要坚持自己的权威,让孩子体会到权力被剥夺的滋味。
这就是权力的真相:它绝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力,包含了更多丰富的内涵,如责任、承诺。就像《蜘蛛侠》中所说:“能力越大,责任越重。”
周旭的女儿在美国读学前班,他从没听过美国学校有班干部,但老师会给全班同学分配任务:有的把门,有的领队。孩子们都想当领队,老师安排每人轮流,保持绝对平等。目的是教育孩子为大家服务,对别人尽责。
到了二年级,这套方法没了,班里照样没有干部,不过人是权力动物,从小就希望当头头。于是课间休息二十分钟成了小小权力的角逐场。
自由活动时间里,有很多孩子自发组织的俱乐部,比如虫子俱乐部,周旭女儿加入这个组织后,发现同学阿利克斯自封老板,另一个女孩子是副老板,还有一个是老板助理,她则是个普通雇员。俱乐部有种种规矩,如新成员要考试,即抓一个小虫子,但要好好照顾,不能有任何伤害等。
时间久了,女儿不耐烦继续当普通雇员,果断退出后自己组织了一个自然俱乐部,马上招来三个小朋友参加,自己做老板虽然神气,可渐渐发现了问题:根据工作成绩定职位,她最好的朋友必须从副老板的位置下台。女儿主动找到她的朋友说明情况,最终这个朋友从俱乐部退出。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权力场,却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当好领袖,让权力在手里停留得更久:第一,要比较有人气,别人愿意和你玩;第二,发起的俱乐部要比较有意思,能够吸引人;第三,要比较能干,会管理,能服人。第四,领袖必须能照顾他人的利益,给大家带来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