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双拐,脑瘫儿炼成博士
2013-04-29张磊
张磊
清晨5点半,北京理工大学硕博公寓2号楼112室,张大奎又赶在闹钟响起前起床了。走道里陆续响起脚步声,行动不便的他加快了穿衣起床的速度。拄上拐杖,走出房间,站在宿舍楼前,他准备开始锻炼。没有跑步、健身,他的锻炼就是每天坚持走路一小时,借着双拐努力像正常人那样走路。走路,普通人两三岁便已学会,他足足练了三十年。
狠心让他站起来
1983年,河南农民张守元夫妇焦急地抱着儿子张大奎四处求医,快两岁了孩子连伸胳膊蹬腿都不行。病情在北京市儿童医院得到晴天霹雳般的确诊——孩子在几个月大时的一场高烧留下了后遗症,导致小脑瘫痪,无法行走。这种病没有好的治疗方案,但专家还是给了张守元一线希望,“唯一的可能是通过锻炼恢复,达到自理。”
张守元认定了专家口中的“唯一”,回到家就开始训练儿子。那时没有康复机构,专家的建议也只有“锻炼”二字,无法可依,他就用了最笨的法子:从爬开始。儿子手脚没力气,只能趴着一点点在沙堆上往前挪。没人监督,儿子一累就不爬了,躺在地上休息。看到这样的情况,张守元总会在第二天把儿子抱到更远的沙堆,不闻不问,很久才抬头看一眼。年幼的儿子明白了父亲的举动,一边哭一边挪动,不敢再偷懒。
一爬就爬到了6岁。爬行让张大奎的手臂得到很好的锻炼,父亲琢磨着,是时候练腿了。他在两棵大树间做了竹双杠,让儿子用胳膊架着走。儿子习惯竹竿了,他又将竹子换成绳子,让儿子更多地用脚着力。绳子太软,使不上力,儿子常常走到一半就跪倒在地。可任他怎么哭闹张守元也狠心不去扶,还拉住想上前帮忙的妻子,压低声音在她耳边说:“别去帮,现在靠我们,将来他能靠谁?”
“血骨熬汤为理想”,是张守元信奉的一句老话,他文化不高,却有最淳朴直白的教育观念:幼鹰振翅长空之前,会被折断翅膀一次次扔下悬崖;他就用“狠心”教会儿子什么是自己的路自己走。9岁那年,当张大奎第一次拄着拐独自蹒跚行走时,他也收获了人生最重要的礼物——坚强。
“你和别的娃一样”
如果父亲是张大奎站起来走路的关键,母亲和玉就是他最重要的求学领路人。他一直非常羡慕能上学的孩子,能够“自由”行走后,每次邻居小孩们放学回家,他都拄着拐慢慢靠近,眼巴巴地望着,听他们聊学校的趣闻。
母亲好几次都在回家路上看到了“偷听”的儿子。她是典型的农村妇女,没多少文化,但果敢、坚毅,和丈夫简单商量后,决定送儿子到附近的砖井村小学。
上学第一天,同学异样的眼光让张大奎有些害怕,母亲用力地握着他的肩膀,“奎,别怕,你原来只能爬,现在也站起来了,你和别的娃一样,都能读书。”担心儿子不习惯,母亲把他送到学校后哪儿也不去就守在教室外,以便儿子有需要随时能叫她。所幸,除了上厕所不太方便,张大奎其他都适应得很快。母亲这才改成上学送,放学接。
学习上帮不了什么,但母亲的爱激励着张大奎刻苦努力。“奎,养你不容易,好几次都想把你丢进井里算了,可每次在井边坐了很久,还是把你抱回来了。自己生的,必须好好养。”母亲的话简单、直白,却深深烙进他的心底。
张大奎是幸运的,父母几乎没有给他什么特殊照顾,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都让他自己尝试,犯了错也得照样挨骂挨打。他们用最朴素的关怀告诉儿子:“你和其他孩子没有不同。”
短暂的迷失
真正带给张大奎命运转折的,是父亲的一次慷慨之举。1996年,很多城里人都还没摸过电脑,父亲却花了一万多元钱给他买了一台。花一万多元买个吃穿都管不上的玩意,周围的人都说张守元傻,瞎花钱,可他毫不在意。
父亲希望儿子能好好学这有用的东西,可一向乖巧懂事的他这次却有些出人意料。知道他有台电脑,同学经常都聚到他家来玩,在炫目的游戏面前他们很快失守了。红色警戒、大富翁、星际争霸、帝国时代……那段时间,张大奎每天放学的学习计划都被游戏打乱,有时玩得昏天暗地连饭都忘了吃,直到被辛苦工作一天回家的父亲逮住。
一贯严厉的父亲并没责备儿子。扫了一眼电脑屏幕,他平静地看着儿子,脑子里满是刚才进门时孩子脸上的笑容。从小到大儿子什么时候这么开心过?他实在狠不下心来责骂。叹了口气,他转身走了出去。
张大奎没敢抬头,可那声叹息和父亲离去的背影,像一记耳光重重扇在他心上。父亲身上那件衣服已经穿了很多年,有些破旧,汗渍、泥点和空气中的汗味都在提醒他,父亲多年来一直在为他操劳。可自己?沉迷游戏,不仅愧对曾努力学走路、刻苦学习的自己,更辜负了每天起早贪黑的父亲。
沉默良久,张大奎卸载了所有游戏,从那天起开始认真学习电脑上的软件,Word、FrontPage、Dreamweaver、Photoshop等等。课程表、图片、简单的网页……当他通过软件能制作的东西越来越多时,渐渐找到了比游戏通关更大的成就感:透过电脑他是自由的,仿佛突破了疾病对身体的束缚,他和普通人无异,甚至可以做到更好。
游戏迷变技术痴
内向的儿子从来没跟父母说起,自己渴望“和普通人一样”,而电脑让他看到了希望。从此,张大奎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电脑上。尽管按键盘、滑鼠标的姿势不流畅,但他把这些机械的操作当做又一次“学走路”的过程;计算机也成为他高考时填报专业的首选,进大学后,班里同学连电脑都没见过,他的计算机已达到三级水平。
硕士和博士阶段他都选择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目前更把方向锁定在NLP(自然语言处理)上。提到专业,原本说话不太轻松的他语速快了起来。NLP主要应用在搜索引擎、输入法、情感分析以及人机交互,它能让计算机更精准地分析人的语言行为。对他而言,这不仅是学术,也包含让他更接近普通人的期望。说到激动之处,他捏着擦汗毛巾的手因为攥得更紧而微微发抖。“和普通人一样”,简单几个字,却是他三十多年来和疾病、命运较劲的写照。
或许基于这种原因,张大奎的人生态度在学习中也格外显眼。新技术刚出现时他并不盲从,而是把主要精力花在基础上,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东西才去关注。平日里,除了与大家讨论各种问题,他还把知识拓展到哲学、经济、文学方面。“计算机不是扁平的二维世界,很多看似不相干的,灵光闪现时总能帮你敲出一段优美的代码,这就是知识的美妙。”凭借扎实的专业水平,他赢得了导师和同学的赞赏。
命运给张大奎开了个不小的玩笑,可他和家人从不埋怨、消沉。也许前进的步伐太慢,但他却能在同龄人仍迷惘时找准努力的方向——学爬、学走路,念书、学电脑,这些曾经被人嘲笑的选择,在每一次转身后让他不再被任何人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