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构成”意识拓展设计素描的教学
2013-04-29孙真
孙真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设计素描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潜能的引导,探索现代语言的表述,将设计专业思维模式培养中的“构成”意识引入教学中,以完善基础素描教学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构成;意识;设计素描
全因素素描、设计素描,这两类以不同思维模式为指导的基础素描,是高校艺术教学工作开展的重点基础课。但我们看到,许多刚开始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在经过入学前长时间的全因素素描训练后,一旦开始创作设计素描,往往有一种找不到头绪、从新起步的感受。这是因为,在考前阶段,学生接触的全因素素描,大都强调的是对客观事物的忠实描写,牢牢树立了“写实”的惯性思维,久而久之,忽视了自我主观感受的表达,对入学后开展设计课程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而设计素描,恰恰成为写实思维模式向主观创造性思维转变的关键过程。在这里设计素描的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模式的培养,开发学生艺术创造潜能,为以后设计专业课程的开展指引正确的方向。
那么,如何实现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开展设计素描的最终目的是设计,在设计素描这门基础课教学中,以往先是开展注重结构的设计素描,让学生自发的“悟”出设计思维跟以往全因素素描思维模式的不同,之后再依次开展三大构成的训练课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的学生,有的领悟快,有的却始终迷失在设计思维转化的过程里,往往影响了以后一些课程的开展。我们这教学中不妨反其道而行之,直接以设计的艺术法则为基础,以素描作为这些法则的载体来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够很快用自觉的意识领会“构成”,进而明确的区分出进入大学后专业课的学习方向,能够积极地投入到专业的学习中,省却了学生们从高考学习向高校学习的漫长转变过程。艺术设计最基本的法则是“三大构成”,我们就用“三大构成”中最基础的法则来指导设计素描。这样一来,设计素描就能依照系统而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理解“设计”,达到思维能力、造型能力、创造意识普遍增强,在完成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目的的同时,也为后续的设计专业课程深入开展做铺垫。
1以“构成”的造型元素重塑物象
在注重创造形态的构成中,无论是体现黑白关系的平面构成、还是体现空间关系的立体构成,都提倡通过观察把握典型特征,促成由具象到抽象的提炼和转化,把物象抽象归纳为:点、线、面、体等造型元素。在课程开展初期,学生确立了点、线、面的概括能力后,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和使用构成中的造型原则,来重塑物象的造型,最后到达理想的画面形态。
1.1解构与重构
这一部分通过静物写生的方式来训练。“形”是物象外在的形状和特征,“结构”结构是物象内部的转折和构造。不同的结构决定不同的外部造型。所以结构是需要学生深入分析和探解的,并不是直观的。
第一阶段,在静物写生过程中,并不要求学生将静物画的“像”,而是注重分析静物内部各结构之间的排列组合关系,找出里面关键的、有特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阶段注重研究和分析,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解析静物结构、反复强调静物的特征,能够渐渐抛弃原来只看光影的习惯,学会多层次、多角度解析物象造型,深入静物内部研究,比较透彻的分析出静物构造,进而能够分解出静物的结构,培养“解构”静物的能力。这一阶段最终目的是要求通过分析和刻画看得见的外在形态,来帮助学生理解看不见的内部结构,使学生可以随意分解静物的各个部分。
第二阶段,在解构静物的基础上,通过对静物的剖析和拆解,选取有鲜明特征的部分,用重叠、罗列、融合等方法,重新构造出新的造型,这就是“重构”的训练。这一阶段,要求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把同一类型的静物拆分再重组,合,也可以把不同类型的静物嫁接组合,以打破学生原有的造型定势,产生新的形态。这一过程,不容易放开思路去联想,还是应该注重构思小稿的联系,要求每个造型绘制三个方案出来,最后选择一个最佳方案作为素描作品的主要造型。
通过这两个阶段的联系,学生就能用新的眼光对待自己作品,也能引起学生更多的积极性来刻画自己感兴趣的静物,从原有的物象中发现新的造型,利于发散性的形成,避免了学生盲目写生的情况。
1.2形的平面化
在学生全因素素描的学习中,养成了学生利用光影等手段,尽可能塑造物象立体感的惯性思维,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要想摆脱原有的造型方式,创造出新的造型,不妨把静物写生变成平面化写生的过程,把静物有特征的部分单纯化,简化形状之间的穿插组合,将立体的静物,压缩在有限的几个层次上,更有利于静物特征的突出。
这一造型方法,要求学生灵活的处理不同的形状,把丰富的造型压缩简化,以形成新的形态,这更要求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纷繁复杂的写生过程中学会分析和取舍,让思维扩散。同一个物体,在不同学生的平面化处理后,会形成不同的新造型,互相交流学习后,同学们的造型能力会有明顯进步,思路也更加开阔,画面也更加生动和放松。如图,静物设计素描中采取了平面化的造型语言,同时也模糊了空间感。
1.3肌理的变换
肌理是素描中一直都很注重的因素,现代设计中,材质在科技的带动下也越来越影响艺术设计。设计素描中写生中,围绕着不同肌理特征的材料,形成了不同的视觉感受,启发学生从原有的自然物象中选取有质感、有肌理美的静物,嫁接到完全不同类型的物体上,形成不同以往的视觉心理感受。
这一造型方法要求学生准备多种材质的个人物品,如金属类的手机、mp3、钢笔;织物类的棉布衣物、缎面衣物、毛衣、皮毛衣领;塑料类的饮料瓶、眼镜;木制品类的课桌、画板等物品,对照所摆出的静物,“移花接木”式的转换肌理效果,引导学生关注材料,关注材料的视觉效果。通过挖掘材料在质感和肌理上的感染力,把肌理也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使原有的物象造型与转化肌理后的新造型一并存在,使肌理感的刻画避免原来无参照物、呆板的情况,激发学生对比、嫁接的想象力,扩展设计素描造型方式。
2以“构成”的美学法则塑造画面气氛
通过前期利用构成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在造型上的创新能力,学生已基本摆脱全因素素描的禁锢,能够创造出符合视觉习惯的新造型。但素描绘画讲求整体布局和画面氛围的营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构成造型原则基础上,再更深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构成的美学法则,学会运用“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稳定与轻巧”等构成法则,来表达设计素描作品的情感,最终把握好画面的气氛。
2.1空间的创构
空间感在画面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夸张的空间感可以增加透视或增加物体的真实性,虚幻的空间感可增加画面的趣味性。充分运用构成的美学法则,调动画面体积感、量感和空间感,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
在练习中,可以要求学生以教室或者教学楼为空间单位,进行多角度空间的混合和多类型空间混合表现的手法:使同一空间不同角度的取景共同组织在一幅画面当中、平面空间和立体空间共同组织在同一幅画面当中。这样一来,空间中的透视、光影因素都进入到画面当中来,就需要学生协调好各种因素对画面的烘托作用,作品也因这些因素显得更加丰富和有感染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每个学生关注的空间感是不同的,可以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将自己感兴趣的三维空间中增加平面化的物体或者添加进有漂浮感的物体,从而产生透视或体量上的视错觉,以此营造画面的氛围,使学生在空间这一研究领域寻求到设计性和趣味性,最终领悟到一个全新的空间观念。
2.2意象的表达方式
对客观物象的刻画是基于写生联系得来的,对虚拟世界的描画就要通过意象的表达方式。在观察和研究客观物象的特征后,通过联想、想象,营造出梦幻般的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德意象创造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学生的主观意念。
在练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反向思维、发散思维,把不同特征、不同时空、不同动态的物象构成画面。这种表达方式在摄影作品和电影作品中多有出现,可以鼓励学生受优秀的摄影和电影作品启发,让学生在设计素描中也当一回“导演”,调动各种可用的因素,整合成一幅作品。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画面氛围的营造始终是一个难点,学生要么找不到合适的主题,要么有强烈的情感却表达不到位。在这时,可以将学生分组,将相似主题的学生分为同一组,互相探讨和启发,能够把几名同学间共同的诉求表达到理想的状态。将找不到合适主题或者表达吃力的学生贯穿在里面,有利于优秀的带动落后的,共同进步。
3结束语
设计素描是一项综合性、创新性的课程,需要调动学生主动创造的思维,树立构成的意识,在趣味性的课程中体会“设计”的内涵,避免被动的、枯燥的学习。只有这样,设计素描才能真正的担当起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重任,才能使學生有充分的能力投入到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 刘刚,史国强.素描[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3.
[2] 张会元.素描教学[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3.
[3] 周至禹.形态表象研究[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4] 周至禹.造型基础形态结构分析[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5] 周至禹.造型基础形态解析变体[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