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自读课的教学方法探究

2013-04-29吴剑辉

考试周刊 2013年85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吴剑辉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自读课在语文教学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人教版教材中自读课占到语文教学的40%左右。自读课和讲读课是相辅相成的,在讲读课文时,学生学到了一些具体的听说读写技能,通过在自读课文使用这些技能知识内化。新课改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自读课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基地,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常以自读课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以学生基础差没有自学能力等理由把自读课变为讲读课,或者在自读课文的学习中不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着眼于自读课文的有效开展,探究自读课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自读课 教学方法

语文学习中的自读课和讲读课的安排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以语文人教版教材为例,在每一单元的语文教学中,前两课安排的是讲读课文,后面安排的是自读课文,在自读课文中需要运用到讲读课中的各种知识点和技能,并通过与讲读课的有机配合促进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摒弃传统教育中对自读课文的“放羊”教学模式和“放弃”教学理念,而精心设计自读课文的教学方式,以疑促读,以读促学,以学促思,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自读课文,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而且促进了学生内化和吸收知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自读课文教学模式,现结合人教版教材案例呈现如下。

一、以问题设计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不是从不知到知,而是从知道得少到知道得多。在自读课文中,学生通过预习和自读课文,基本上能够掌握一篇文章的表层意思,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透过表层意思深入思考,掌握深层次的内涵。中学生因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质疑能力较差,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表面看似毫无疑问的地方设置疑点,调动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积极性。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单元的自读课文《在山的那边》中,学生几乎都能够理解课文的表层意思,并且因为文章简短,学生在5分钟左右基本都能掌握,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自读课堂的大多数时间基本浪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文章中的山和海是现实中的山和海吗?作者童年是怎样理解山和海的?长大后对山和海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山和海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在追求看到海的过程中需要克服什么样的困难?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疑问,促进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一步学习课文。学生在进一步的阅读中,掌握深入分析文章的技能,提高语文阅读理解的能力,并在学习中掌握作者童年所理解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高山和大海。随着年纪的增长,对海的理解是人们的一种梦想和希望,而山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山比喻艰苦奋斗,群山比喻重重艰难险阻。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

二、以分析一点为出发点,达到以点促面的效果

自读课文不同于讲读课文,不需要教师面面俱到,自读课文的学习只需要通过教师的点播,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解剖具体的一个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方法,全面学习自读课文,达到以点促面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析课文所获得的成就感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提高了兴趣和语文能力。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自读课文《女娲造人》的学习中,就《女娲造人》一文的神话色彩而言,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而且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很多类似的创世神话,因而在语言及内容理解上不存在多大问题,如此简单的内容在上课时安排哪些教学内容,如何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训练得到较大的收获,我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后来我想到,创世神话是先民借助于想象力将自然界拟人化的结果,作为他们的后裔,我们的想象力难道退化了吗?可以把想象力的训练作为这一堂课的突破口。若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放飞思想,张开想象的翅膀,那么这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我以《女娲造人》为点分析古代人民在创造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时发挥的想象力,并以此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自己编写神话故事。在这篇文章的具体学习中,学生通过具体分析文章内容并结合先前学过的神话故事,分析总结神话故事一般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女娲造人,首先女娲的形象的设计是大家思想的一个反应,这个人物形象不同于常人,用学生的话来说要有超能量;其次,女娲造人这个神话故事告诉人们要勤劳、勇敢有智慧,这是其他神话故事具有的一个共性,要凸显一定的鲜明特征;再次,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这也是神话故事需要具备的,故事要具有起伏性。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神话故事的基本方法,并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组织学生自编自演神话故事,并进行评比。自读课文的学习绝不是单纯的课文内容的掌握,而是以此为出发点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

三、通过教学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是学生终身学习的起点。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策略。在语文自读课文中,需要逐渐教授语文学习的策略,让学生在自读中运用这些策略,并进一步运用于各种形式不同的语文阅读中。语文知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固定的定理和推论,但语文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呈现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学生的学习,这些共同的规律就是我们需要教给学生的学习策略。

在初中语文人教版自读课文《秋天》的学习过程中,在先前的学习中学生学过通过搜集文章的词语总结事物的特征,因此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词语描绘秋天的图画。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透过文章的词语分析这篇文章的深层含义,通过零散的词语洞察作者写文章的深意。

总之,语文自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背景下更应该注重提高语文自读课文的有效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冯燕.语文自读课教学现状分析及矫治[J].中学课程资源,2013,07:41-42.

[2]张圣忠.浅谈初中语文自读课的几种教法[J].中国民族教育,1996,05:33-34.

[3]王祥.浅谈中学语文自读课的教学[J].天津教育,2006,07:46-47.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运用策略之我见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兴趣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