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需
2013-04-29闵思妹
闵思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人们在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人们在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姹紫嫣红,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机勃勃。应当说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教学是取得了明显成效的,但也出现了新的弊端,语文教学近乎远离提高诸多的返璞归真,致使花花绿绿、热热闹闹的语文课堂有时反而解决不了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问题。笔者认为返璞归真应当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需。如何使得返璞归真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必需呢?
一、返璞归真成为学生必需,切实依靠学生力量
现在学生学习的途径比较广泛,学习资源比较丰富,学习比起过去要轻松得多。这本来就不值得一提,何必大惊小怪呢?事实并非这样,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不能丢,习惯不能丢。但许许多多的资源学生只要点击一下键钮,似乎雷同于纸上得来,没有“躬行”所获得以“绝知”。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要从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好与学生的语文学习相关的返璞归真,多让学生探究文字、文学、文化,多让学生自主性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探究。当然有些作品的文字含义、文学意义及文化内涵已经无需再探究,可我们完全可以做有心人,为学生搜寻网络还未曾涉猎的领域。那些资源对于学生而言,完全就是一张白纸,学生经过一定意义上的探究则完全可以在上面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或者画出最新最美的画图。譬如,每个年级都有与教材相一致的《新人文读本》,那上面的篇目真是“新”,新就新在连教师都没有见识过,那上面的篇目真是“人文”,有哪篇不是文美情真?笔者近乎有点妄言:新人文读本篇目的人文性有的已经超越语文教材上的某些文本。所以,引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既可以让学生自主性地获得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本真性地阅读鉴赏和感悟,又可以使学生真正弘扬人文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净化心灵,了解历史和文化走向,树立理想,增强自信。
二、返璞归真成为学生必需,需求合理利用现代媒体
21世纪教育设施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教育资源的均衡,促使我们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前提下实现有效的语文审美化的教学。许多名师,即使是广大一线的同仁也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努力实现审美化教学与多媒体手段的结合,不少课堂呈现出这样的局面:多媒体的工具性与语文教学的审美性和思想性结合得那样和谐;多媒体承载主导性、中介性、主体性作用发挥得那样完美,不得不令人惊叹。但我们必须看到的严峻现实是:现代媒体的运用近乎过滥,已经完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尤其是一些媒体的运用已经完全剥夺教师与学生之间较多直面交流的机会。譬如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是离不开学生进行多次重复朗读的,学生的朗读如果质量不高,事实上就不可能得以有效感悟。现在的一般课堂,文学作品的教师范诵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有的则完全没有。这就给我们带来一连串的疑问,如果教师没有了范读,就完全不可能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对朗读时的重音、节奏、语气和感情做出比较合理的调整,学生就完全接受不到教师朗读的感情和作品的美感交流。于是,我们应当这样思考:语文教学的多媒体运用是否就是越广泛越好呢?教育教学实践给我们的回答可以说是否定的,应当是越合理越好。如何做到合理?窃以为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阅读能力培养的那就是合理的。譬如,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初中学生对诸葛亮已经耳熟能详,但是不见得就能比较深刻地感悟诸葛孔明赤诚辅佐两朝的宽广情怀。因此,除去引领学生学习作者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外,还要利用网络资源搜寻《出师表》及诸葛亮在我国历史、文学史上的地位,感悟其历史价值和意义。如陆游的《书愤》、杜甫的《蜀相》、曹雪芹在《三国演义》上的极力渲染等都可以成为学生更深刻感悟人物形象的辅助资源,进而增强学生自主感悟的能力。
三、返璞归真成为学生必需,需求充分利用生成资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语文教学必须崇尚的理念,也是教学返璞归真的核心内容。要在语文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思考好两个特点:一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学习语文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必须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必须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必须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及不同的学习需求。二是语文学习的特点,语文学习需要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鉴于此,返璞归真的语文学习极其需要充分利用学生课堂学习中生成性资源,使得这些资源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譬如学习沙叶新的《陈毅市长》选场,剧本对知识分子齐仰之的个性描写得十分逼真而又形象,尤其是其爱国、清高、固执、急躁、政治观念淡薄、科学态度严肃等特征都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的描写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应当说这样的人物作为陈毅市长转化其思想难度应当说是非常大的,而最终的结果如何呢?转化了。不少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引发了探究兴趣。学生既从齐仰之的语言入手,又从陈毅的语言入手。陈毅:“我以为,齐先生虽是海内外闻名的化学专家,可是有一门化学,齐先生也许一窍不通。”齐仰之:“什么?我齐仰之研究化学四十余年……”同学们则由此发现陈毅这语言十分犀利地达到理想的激将效果,使得齐仰之在稍后的交谈中不得不收回自己允许三分钟的前诺。学生便从这激将中看到陈毅的言辞机敏所取得的转化效果,更从中悟出作为一名父母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于民众所产生的巨大威力。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2007.
[2]钱威.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2004.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