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型巧梳理(上)
2013-04-29王红心
王红心
纵观近三年高考试题,每年至少有5套试题青睐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调查报告、访谈、科普文章等。其中人物传记的考查是重头戏,5套题中有3-4套考查传记阅读,其他文体只是交替出现。
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相应的能力层级说明如下: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这种文本,文字比较浅易,读懂不是难点,答对才是难点。笔者仅就近年高考试题中实用类文本常考的几大题型做以梳理:
题型一:选择题
【题型阐释】近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第一题大多是选择题,且双选题居多,五个选项三错二对,这种题型考查学生筛选比照、理解分析的能力,做题时需要全面理解,立足思辨,认清实质。常见的误区有曲解文意、过于绝对、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张冠李戴、误评人物、手法错误等。
【解题思路及方法】
①定位: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信息,在文本中择出与之“照应”的信息,据此确定选项的相关域。
②思辨:以全文主旨、内容、情节为背景,在相关域中思辨选项有无根据,是否合乎事情事理、文意文理。
③判定:思辨中需要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而快速、准确判定选项的正误。
【典题回放】
误区一:曲解文意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了杂交水稻种子,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杂交水稻之父》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分析:考查对文意的深层理解能力。将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这句话曲解,并不是袁隆平真的送种子,而是袁隆平的发明惠及广大农民。
曲解文意是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这类错误项在考题中是最常见的。
误区二:过于绝对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下笔不觉师造化》2011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分析:考查对文字最表层的理解能力,虽然简单,但却常考。“就只能”三个字犯了过于绝对的错误。此外还有其他省市试题中常见的“完全”“只有……才”“只要……就”等,都是犯的这种错误。
误区三:无中生有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下笔不觉师造化》2011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分析:考查筛选并理解信息的能力。本文没有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没有描写黄宾虹的突出成就。
误区四:张冠李戴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下笔不觉师造化》2011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分析:原文是黄宾虹“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可以看出他是反对“细腻”“轻软”,提倡“浑厚”的风格。而“推崇细腻、轻软”是上海其他画家的流行之风,可见是张冠李戴了。
误区五:强加因果
A.斯瓦米納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杂交水稻之父》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分析:考查对文章前因后果的理解,不能强加,也不能误连因果。“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并不是因为前面的隆重推介。
误区六:误评人物
E. 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外交活动及其思想的记述,反映了他外交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刻划了他阅历丰富、见识广博且勤于著述的外交官形象。(《黄遵宪的外交活动》2010年高考辽宁卷)
分析:考查对传主形象的鉴赏评价。将传主黄遵宪的形象定位为“阅历丰富、见识广博”应该是不对的,文本体现的主要是他历史责任感强、关心民事民疾、勇于斗争、富有谋略、勤于著述的形象特点。
误区七:手法错误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夹叙夹议,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勾勒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者形象。(《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经典模拟试题)
分析:考查表现手法的鉴赏。“夹叙夹议”这个手法的判定是错误的。文章主要是叙述、描写,最后一段才是议论:“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所以手法应该是先叙后议。
题型二:筛选概括类试题
【题型阐释】这类题是实用类文本中的重磅级题型,属于各省市的必考题型,2012年高考13套试题均考到了此种题型,由此可见这类题型的重要性。筛选概括类试题有很多种提问方式,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双慧眼,审好题干,按照正确的思路答题。
【提问方式】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叙写或论述的?
2.……体现在哪些地方?
3.……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的原因、根据、理由是什么?)
4.……请简要概括。
【解题思路及方法】
①提取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在文本中择定重点阅读区域,提取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
②转化信息——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案要点;
③连缀要点——根据答案要点之间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要点,形成连贯规范的答案;
④答题原则——独立思考,不迷信参考答案。做到文本要点无遗漏,作答无一词无根据。
这类试题分值一般都是6分,往往是3-6个要点,大部分试题答案有一两个要点用直摘法或跳摘法稍作整合即可。另一个难度大点的要点往往需要考生有较强的归纳、升华、概括能力,尤其是那种概括句不明显而描述句、例子句较多的地方是无法用直摘、跳摘法勾画出标准答案的。
【典题回放】
(2)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谢希德的诚与真》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
相关区间: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學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l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参考答案:①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蚀的问题,节约资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②作为科学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转入科研新领域;③作为学界前辈,可以借此鼓励年轻人,开拓科研新领域。
分析:谢希德放弃自己的专业研究,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抓住画线的关键句,②③点用直摘、跳摘法概括即可,是内因;第①点需要结合题干转化整合,是外因。
特别关注:这类题中难度最大的恐怕要算“传主”形象或品质分析题了,如果没有可以直接摘取的概括句,那就需要考生根据所写人物的相关事件、言行来归纳概括了,答题时一定不要遗漏要点。
【典题回放】
第20题: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5分)(《梁宗岱先生》2011年高考广东卷题)
相关区间:④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他完全照样。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少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⑤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拉辛和巴斯如。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
⑥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参考答案:为人富有激情,尤其在辩论时更能显示雄辩的才华。随性洒脱,朗读起来气势磅礴,任由性情勃发。治学严谨,才华横溢。一个字一个字计较,力求和原作一致,翻译作品达到接近原著。
分析:描述梁宗岱的性格特点大多是夸张性的动作描写,④⑤两段中“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 “多少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透过这些描写体现的是他“富有激情”“随性洒脱”或“狂放不羁”的性格;⑥段似贬实褒的语句(有仇、计较、死盯、几近傻气)背后,体现的是他的治学严谨,“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的评论句体现的是他的才华横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