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议经销商的处境与出路

2013-04-29

汽车纵横 2013年9期
关键词:厂家经销商消费者

经销视商角

庞大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冯建

经销商可能出“霸王条款”

汽车行业应具备“承责能力”,责任厘清是关键。但相关利益体都有一个统一的想法,就是怎样才能排除自己的责任。经销商往消费者身上推,比如,前台接待顾客时,先让顾客在一堆条款上签字,之后再谈购买的事宜,不签不卖车,可能以后就会出现这种霸王条款。厂家也会把责任推给经销商,比如,消费者如果没有按时修车,就不管了。理由是配件已发,没修完是你能力不行。经销商、厂家可能都会把责任先往外推,以后怎么应对呢?我们目前没想好,估计厂家也在蒙着呢,它也没想好怎么跟经销商协商。但是我们俩都明白,谁也跑不了,不是你赔就是我赔。

汽车三包规定最后到底能不能落地很难说。在立法时,如果失去公平性,一定会实施困难,落地艰难。到目前为止,仍有很多相关细则没能落地, 这肯定与当初起草时没有考虑周全有关。

三包责任的裁定很难,由专家裁定,也很难公平。汽车是一件复杂的产品,比如,消费者说是质量问题,但我们可以找出一千个理由说不是质量问题。三包责任规定方面存在弊端——政府部门的寻租行为。国家质检总局放权给地方质监局做质量和服务监控。三包不是对质量问题进行规避,它规范的是服务问题。三包纠纷后,质监局有最终裁决权,它会认定或者找第三方机构来判定。可能地方政府的寻租行为也一定程度阻碍三包的有效落实。

汽车三包规定,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好事。但消费者的权利也不一定能够拿到。消费者维权时厂家在不能承担赔偿时干脆闭门在家,总比赔钱关门强。消费者开始上诉、上访,政府拿钱维稳。可最后纠纷就这样解决了,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通过汽车三包规定解决。

消费者中也有碰瓷儿的。碰瓷儿就像要饭一样成为了一个行业。对于恶意事件,我们没有办法 。另外也存在“黑车”消费者的搅局。北京有6万辆出租车,但是黑车数量可能是它的一倍,甚至两倍,一些用于运营的低端品牌家用车主,他要找你麻烦,购买一辆车使用一段时间后再换一辆新车,你还真没有办法,4S店没办法鉴定轿车的用途。

我认为,汽车三包规定离真正落地实施顺畅还有相当的距离,具体实施相当难,还要认真研究补充细则。汽车三包规定真正实施后,汽车行业可能面临重要洗牌,肯定先从销售终端开始,小规模的经销商倒了,大经销商有权了,开始与整车厂博弈。

经销视商角

广西长久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李桂屏

额外的买单肯定要

消费者如何看待自己的权责。目前我国很难有公正的第三方来判定责任方和解决三包纠纷,所以还是要看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和反映。

我们判断,中高端品牌受到三包影响相对好些;中低端品牌会很麻烦,未来可能影响到销售,可能经销商的销售意愿不强。他们大多数在新车阶段是产品问题,现在要看厂家怎么应对和面对市场上所出现的各种症状。

从经销商的角度看,中高端品牌的消费者相对客观。对于极少数客户的诉求,额外的买单肯定是需要的。我们不是说汽车的贵贱,当然汽车在流通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各种问题,我们也做了充分的讨论和准备,去积极面对三包的到来。我们未来会提高区域单店盈利能力,增加单店的盈利项目,消化掉三包带来的额外成本,否则持续亏损肯定无法面对。三包时代,肯定会有很多非专业的或在汽车渠道中发展意愿不强的经销商退出。

专家视角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权威专家

杜芳慈

经销商的执行力是关键环节

汽车三包是一个渐近的过程,当年我们在做的时候,是怕消费者不来“包修”。1984年,我们出 “汽车蓝皮书”,提高汽车行业的质量。那时没有人来修。为什么呢,计划经济时代,主要的采购都是政府、机关、部门,他们都有买车预算和修车预算,坏了去修车,不用“包修”。我们为了逼迫消费者保护自身利益,不得已提出,“不来修,就不给修了”的作法,其目的是让用户来保修。在那个年代,汽车企业是急着给消费者修车。而不是现在人们说的,企业对消费者不公平什么的。其实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汽车行业竞争激烈,对消费者不好,汽车销量就提不上去。消费者和商家的利益是共同的,而不是对立的,这是三包的总体认识,也是三包应该宣传的。

汽车是可修复的产品。更换过零件,修理过的汽车性能不一定就比原来差。也不要因为坏了一个零件而走到退换车那个环节。

汽车三包规定实施的关键环节在于经销商的执行力,这就需要4S店本身提高服务质量。目前很多矛盾出在这里——修很多次,没修好,4S店也讲不清楚,当然需要企业的支持了。我认为,4S店的执行力是三包的核心环节,比汽车企业更重要。4S店也不要为省事,能换一个零件,却把整个总成都换了,这样对整车企业就不利,换下的总成不能装新车,只能作维修件。

专家视角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沈进军

经销商付出成本可能最大

三包喊了有10年了,10月1日终于要实施了。我认为,政府主管部门太追求时间点了,太追求“三包”了。

如何保证三包的权益,如何使得三包真正落地执行,不仅仅是生产企业、经销商,消费者,可能还有司法部门如何去做司法实践,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这个漫长的过程可能付出成本最大的是经销商。

国内比较有实力的经销商集团表示,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准备三包,都要提高盈利能力。

其实三包更多的是解决在流通领域里面消费者出现的问题,召回解决的是生产领域车的质量问题。在流通领域发生的质量问题是由工商部门去执法,在生产领域发生的质量问题是由质监部门去做。我很诧异,如果想提高它的严肃性和执法的有效性,为什么不多部门联合出台,为什么不上升到国务院条例。仅仅是部门规章,从法律层级上讲,其实是可执行、可不执行的。

专家视角

J.D. Power亚太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

梅松林

经销商盈利能力有压力

汽车发展到这样的规模需要一个政策来引导消费和保护消费者权益,引导商家厂家健康发展。汽车三包规定确实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消费者的利益,但其实经销商、商家、整车商都会受益。

如果消费者对产品极大不满,受伤可能是经销商和整车商,因为在品牌的层面会受到损失。如果大家有政策可依、有法可依,可以控制在操作层面。汽车三包,不仅能推动整个行业量的提升,也能推动质的提升。通过汽车三包规定,可以使厂家、经销商、第三方测试机构的水平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

即便没有汽车三包规定,我们了解到,有些厂家已经存在可以退换车的情况了。既然有汽车三包规定,厂家、经销商、零配商共同面对这个问题,尽可能地减少这种案例的发生,汽车出现问题了,可能第一步是去修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更换零部件、配件,走到换车退车这一步的情况,可能非常少。

经销商的利益诉求,最重要的目的是盈利,中国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选择越来越多,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无论他愿不愿意都必须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提升用户满意度。经销商直接面向客户,处于确保积极的客户体验的第一线。汽车三包规定对客户忠诚度以及品牌和经销商盈利能力都带来压力。为尽量消除潜在的不利影响,满足或超越客户需求将变得至关重要。

专家视角

J.D. Power全球零售服务副总裁

Charles Mills

整车商和经销商应共同规避“柠檬水”

汽车三包规定,在美国称为《柠檬法》。在真正执行中,《柠檬法》永远不会黑白分明,总是会有灰色地带,这时候就会有律师的出现。有些人说,汽车三包规定可能会对中国汽车市场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对中低端品牌,我通过以前在美国的经验来讲,暂时不能判断出是否真正给中国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在美国有一种说法,柠檬可以做出柠檬水,它会对整车商和经销商产生影响,双方都应该共同努力来规避这个风险。

媒体视角

《中国经济时报》汽车版主编

经销商的风险不会很大

最近关于三包言论,有经销商认为是政府拍脑袋的决策,我不这么认为。首先,三包从提议到实施,经过十年的决策,原因之一就是受到整车商和经销商的阻挠。这说明三包真正涉及到二者的利益。之所以议案出台经历十年,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政府为了保护自主品牌,所以它不是“拍脑袋”政策,而且是真正的为消费者考虑的提案。其次,长期以来,由于《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的规定,经销商对于厂家而言是弱势群体。经销商担心,实行三包后经销商会成为“汉堡包”,两面夹心,腹背受气。我认为,实行三包后,对于经销商来说也是好事。以前,当出现质量纠纷等问题,消费者会通过各种方式维权,对经销商声誉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有了三包,经销商和消费者就有法可依,严格按程序办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同时,经销商的风险也不会很大,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厂家和经销商也有章可循。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第三方检测机构。有数据显示,全国2.4万个专卖店对应的只有8家国家级的质监中心、36个汽车工程实验室和60所开设汽车专业的高等院校,具体检测细节与费用等需要进一步研究。总之,三包的制定根本上讲是一个进步。

媒体视角

《北京晨报》汽车版主编

周光军

汽车三包对经销商是一次机会

汽车三包将正式实施,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好事,汽车消费者太久没有作为上帝的感觉了。目前,业内对三包的质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细节不明确,导致企业处于观望状态,应对细节没下决策。二是三包对企业处罚过于宽容。比如三包规定生产者应当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车辆信息,企业若违反规定仅仅是进行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和责令改正。处罚力度如此之轻,恐怕难以达到警示效果。三是责任主体不明确。三包责任主体是销售,对生产者的责任界定没有明确标明。经销商这种“弱势”群体可能扑倒在一线上,甚至面临洗牌。但是洗牌也是一次机会,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我个人认为,在三包问题上,厂家和经销商是一体的,企业会在共赢的战略上承担责任,这一点,我的态度是乐观的。没有三包,东风日产不也实行提供代步工具的营销策略吗?而且目前也没有负面影响。

媒体视角

《北京青年报》汽车周刊主编

王澈

经销商致命点是三包储备金

有一组数据,全国大概2.4万个4S店,40%也就是有9600家4S店是亏损,还有5000家不赔不赚,这大概是国内以4S店为代表的汽车经销商整体情况。汽车三包时代,对于经销商来说有可能性命攸关,甚至破产。

第一,汽车三包10月1日实施,可能引起9月份销量的下滑。

第二,三包实施之后,对经销商存在几大风险,一是对经销商维修水平,特别是业务接待,至关重要。一个例子,一个车主新买的车,在60天之内刹车失灵修了三次,花了3000块钱。这60天就是汽车三包规定的期限,有两次没有维修好,客户有权要求换车,甚至退车。在这个时刻的诊断业务人员承担的责任很大。第二是备货件的问题,三包规定给客户维修超过5天以上的,要提供备用车,如果汽配件补充不足,这就要承担损失。

第三,对于经销商最致命的是三包储备金。汽车企业为了打市场,新车上市频繁,像大众DSG问题,如果大批消费者投诉,这些都由经销商先来承担责任,尤其是像今年市场不好的情况下,资金支出有可能拖垮准备不足的经销商。

猜你喜欢

厂家经销商消费者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走访逾100家经销商门店,深入一线了解汉川养殖户经销商的真实需求
百万级水产经销商是怎么练成的!哪种经销商最受厂家青睐,最易获取资源?
知识付费消费者
经销商名录
经销商名录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美小运载厂家签多次发射协议
“上下床厂家”玩转“互联网+”
尿素厂家的长期亏损牌能打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