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语权的争夺解读《名利场》
2013-04-29赵杰丽
长篇小说《名利场》是英国著名作家威廉·萨克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部小说根据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为读者描绘了19世纪的英国社会。在作者的笔下主要出现了两类人物:英国传统社会中形成的贵族阶层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既自私又愚蠢,为了追逐上流社会的名和利无所不用其极。小说围绕两个女人利蓓加·夏普和爱米丽亚·塞德利展开,通过讲述不同女性的人生经历和处事原则,揭露了特定时代中男性和女性关于“话语权”的争夺。
在这部小说中,“话語权”的争夺是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世纪正是新兴资产阶级进入英国上流社会,取得社会话语权能够与传统贵族阶级相抗衡的时代。同时,在小说女主人公之一利蓓加·夏普的身上,作者讲述着她为了能够真正进入上流社会采取了多种为人所不齿的手段,促使读者思考其背后的真正原因。
一、现实主义风格的“名利场”与资产阶级的话语权
小说《名利场》是一部以讽刺、对比等表现手法为主要艺术手段的作品,由于作者对19世纪的英国社会进行了直接的批判使得整部作品呈现出阴沉、晦暗的面貌。作者本人曾对自己的创作方式做了这样的解释:“这个社会上很少光明,尽管大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事实确是如此。”[1]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名利场》是通过小说中所描绘的典型人物和他们生活中的细节体现主题的,“把当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面貌呈现了出来,人物的性格、风俗习惯、人情世故的描写无不烙上鲜明的历史、社会和民族的印记,做到了萨克雷对小说所要求的那样‘比真历史更有趣、更逼真、更自然”[2]。
小说的人物可以根据他们的阶级地位和社会出身分为三大类:其一是以小说女主人公利蓓加·夏普为代表的社会底层,他们出身于社会底层,不为英国上流社会所接纳;其二是以另一位女主人公爱米丽亚·塞德利为代表的懦弱贵族阶层,他们爱慕虚荣、精神萎靡,敏感脆弱中闪现出自私的人格缺陷;其三是以杜宾为代表的好人,他用自己默默的坚守使读者看到了英国社会的希望和未来。
小说《名利场》主要是围绕两位女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展开的,在作者的讲述中,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就是不同人物所代表的阶级为争夺自我的话语权而不断努力。以小说中描写的利蓓加·夏普为例,这是一位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女性。在她的身上,作者集中了贫穷、悲惨、歧视的社会符号。但她并不是一位安于现状的弱者,她渴望凭借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的地位,进入到英国上流社会。在作者的笔下,读者看到了利蓓加·夏普的奋斗历程:“她从母亲那学会了法语,继承了能歌善舞的天赋,从父亲那获得了艺术家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她机智、有野心、有智慧,她知道自己不属于上层社会的女孩,但她知道如何在社会的圈子里应付自如,坚信自己有能力而且应该比别人过得更好,她有权利追求自己舒适的生活并受到人们的尊敬;她也相信自己能进入上流社会,决心尽一切努力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3]
夏普的人生经历就是一场为了改变自我社会地位、争取话语权的奋斗历程,她从来不甘于先天的出身,而希冀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所有的一切。在她一次次的尝试中,读者们看到了人性的堕落和灵魂的扭曲。夏普追求话语权的过程就是底层民众改变自我命运的过程,所不同的是,作者笔下的夏普没有采用能够被人所认可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最终,当她遭遇了一次次的拒绝之后成为被社会所抛弃的对象。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想如果我一年有了五千磅的进款,我也会做正统女人。”从这一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夏普争取话语权的背后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对金钱、利益的追逐,造就夏普人生悲剧的罪魁祸首则是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摧残。
二、女性的声音与女性的话语权
作为一部讲述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小说,作者萨克雷没有将小说的主要内容定位于资本主义的商业斗争,也没有将政治倾轧作为展现小说主题的载体。从形式层面而言,促使作者延续了英国小说一贯的写作模式,采取了人物形象刻画作为表现小说主题的手段。从小说文本层面而言,作者针对传统也有所创新,将女性人物作为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以不被英国传统文化重视的女性作为小说的主要表现对象,彰显了新时代的文学发展走向。
作者对于女性的声音和女性为争取话语权所做的努力主要是通过小说《名利场》中最重要的两个女性人物——利蓓加·夏普和爱米丽亚·塞德利来展现的。通过对于她们二人的描述,作者展现了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之后的英国社会现状。
她们两人难舍难分地搂抱着,最伤心的眼泪,最真挚的情感,还有嗅盐瓶子都拿出来,一个人真心诚意,另一个人做了一场精彩的假戏。
在夏普争取进入英国上流社会的努力过程中,爱米丽亚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迅速进入上流社会,夏普渴望和爱米丽亚的哥哥结婚。于是,她采取了各种手段来获得爱米丽亚一家人的好感,最终却没能成功。伴随着阴谋的破产,她来到了克劳莱男爵的家中。在这里夏普依旧采取自己惯用的伎俩,虽然骗得了和罗登的婚姻,却没有能够继承老夫人的家产。
在夏普的生活中,所有属于人性深处美好的品德都不存在,她的一切行为和语言都为她渴望进入上流社会的最终目的服务。这一点从作者对夏普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可以见到,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坚信这个社会的规则就是下层阶级对上层阶级的逢迎、谄媚。“她什么人也不爱,甚至包括同她自己命运相联系的男人。每个人都是为她而设的阶梯,沿着这种阶梯她可以步步高升,既有钱,又有势。一旦她不再需要这个人了,她会毫不顾虑地将他一脚踢开。”[4]在夏普的身上,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她为了使自己获得社会的话语权而付出的努力,也能够体会到她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所做的牺牲。
在夏普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断争取话语权的同时,作者在小说《名利场》中塑造的另一位女主人公爱米丽亚却在逐渐丧失着自我的话语权。在作者萨克雷的笔下,这是一位能够照顾好子女的好母亲、对丈夫温顺谦恭的好妻子和对穷人乐善好施的好女人,但她绝对不是完美人格的象征,在她的身上隐藏着人性深处的很多缺点。
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女性仍然没有取得属于自己的社会独立地位,她们仍旧是男性的附属品。无论是夏普还是爱米丽亚,她们争取自我话语权的最佳方式只有婚姻。这是一种真正的悲哀,当女性逐渐意识到自己必须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女性群体争取话语权时,却被以利益至上的社会准则腐蚀为谋得个人的利益。
三、无英雄的小说与无意义的话语权
小说《名利场》的成功为作者威廉·萨克雷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很多读者都为小说中的人物命运而心情起伏,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部小说的副标题——“一本没有英雄的小说”。小说所塑造的是19世纪英国上流社会的“名利场”,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名利场中的人们所有的行为?
“虽然在这部小说中,萨克雷并没有揭露资产阶级的经济剥削,但他指出这种残忍无情的金钱关系已经深深渗透到社会和私人生活的每一个缝隙和角落。这种关系不但打破了人们之间的正常关系,還使他们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4]在小说《名利场》的很多译本中,并没有出现小说的副标题。即便是出现,也存在翻译的偏差,有部分译本就将作者萨克雷设定的副标题A Novel Without Hero翻译为“一部没有主角的小说”。仅从小说文本的意义层面而言,这种翻译并不影响读者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却存在着弱化小说主题审美性的缺陷。
正如萨克雷本人所说:“我认为小说的艺术就是表现自然,最大限度地传达真实感。悲剧和诗歌的目的是引起各种情感,人物的动作和语言都带有英雄气概,但在客厅的戏剧里,外衣就是外衣,火钩子就是火钩子。”[5]由于小说《名利场》的作者萨克雷高度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使得他的小说呈现出高度的逼真效果。在这部作品中出现的众多人物形象都是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高度抽象,他们都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英雄,而是普通人。在传统的欧美小说中,作者往往会塑造一个或多个英雄人物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在萨克雷看来这都是违背艺术创作原则的,因此他努力追求一种没有英雄的文学世界。
作者排斥英雄人物的存在的创作原则是与他认定的话语权争夺是毫无意义的紧密相关的。小说《名利场》中塑造的各种人物都以自己所认定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社会中生活着、奋斗着,夏普为改变自我命运的努力似乎具有“英雄”的潜质。但她的目的都是出于改变个人命运的私欲,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毫无意义。因此,她所代表的社会群体争取话语权的努力也就显得毫无意义。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小说中谋求话语权的人物还有很多是以潜藏的形态存在的,在夏普谋求通过婚姻改变自我命运的过程中,曾经阻止她的人都是上流社会人士。他们坚守着自我阶层的利益,绝不允许夏普谋得话语权的“阴谋”得逞。纵观整部小说《名利场》,读者所见到的就是作者描绘的发生在19世纪英国社会的话语权争夺的故事,在表象的纷繁复杂之下,所有人的行为都缘于对利益的角逐。正是以极其特殊的手法,萨克雷笔下的《名利场》不仅具有高度的现实批判性,同时也具有跨越时空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绛.春泥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51.
[2] 张玉雁,胡健生.试论萨克雷小说人物塑造艺术的轨迹[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03).
[3] 胡彦霞.从《名利场》人物形象探资本主义本质[J].作家,2011(05).
[4] 王新春,李沙沙.《名利场》的人物分析及主题思想[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5] 陈光明.没有英雄:《名利场》副标题命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03).
[作者简介]
赵杰丽(1972— ),女,河北鹿泉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电子商务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