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中隐喻研究
2013-04-29樊蕾
樊蕾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交流的日益频繁,产生了一种新的语言——网络语言。为了更好地进行交际,对网络语进行系统分析是非常重要的。认知语义学观点下,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根本上说,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Richards提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处不在的原理”,在网络语中隐喻现象也是无处不在的。本文从隐喻的角度,分析了隐喻如何作用于网络语的构词。
【关键词】网络语;隐喻;构词;映射
1 引言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BBS、QQ、MSN、E-MAIL聊天室等成为人们网上交流的工具,随之产生了不同于传统语言的一种新语言——网络语言。Crytal 曾在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中称网语的出现是一场语言革命。网络语言由于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受到网民的青睐并日渐发展流行起来,不仅是我们网络交流的方式,而且一部分还融入了我们书面语和日常口语中。据Lakoff 和Johnson(1980)统计,大约70%的语言表达源于隐喻,显然,网络语也会符合这种规律。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当人们碰到一些抽象的或不熟悉的事物需要概念化的时候,通常会选择自己熟悉的概念作为理解基础。具体地说,隐喻的生成就是讲一个领域的概念和原理移植到另一个领域中。通过隐喻,我们可以更好地构建网络概念,理解网络环境,使各种抽象复杂的概念具体简单化,更好地运用网络进行交流。
2 网络语构词和隐喻
2.1网络语的定义
网络语言是网络人际交流文本中基于网络环境和网民文化背景创造出来的语言。从不太严格的意义划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分为三种:意识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防火墙。局域网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黑客、信息高速公路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词语和符号,如斑竹、菜鸟、恐龙等。狭义的网络语言只指第三类。周洪波(2001)在本文中只对狭义的网络语言进行隐喻分析。
2.2 隐喻与网络语构词
通过观察已有的网络语,我们不难发现,在网络语中他们已经或多或少脱离原本的意义而承载新的意义,而这种新的意义在某些领域是和原来的意义有关联的。隐喻不是词语的单纯替换或转换,是不同领域的一个范畴向另一个范畴的延伸,这种抽象的认识能力以两个范畴的相似为基础。束定芳(1996)认为,有两种基本的隐喻:一种是以本体和喻体原有(包括固有的和想象中的)的相似性作为基础的隐喻;第二种是说话者新发现的或刻意想象出来的相似性作为基础的隐喻。网络语言就是人们通过一感觉到与身边事物的相似性,或将原先并未感觉到的相似性的两个事物并置在一起而形成的。对于网络语来说,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相似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音的相似性
语音的相同或相似性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投射的基础。这种形式在网络语中比例最多,因为网语使用键盘输入,除了五笔输入法可以准确输出汉字,拼音输入法必然会产生许多同音异形字。为了节省时间,我们会默认选择第一个词语。“斑竹”同版主,“板斧”同版副、“围脖”同微博、“杯具”同悲剧、“鸭梨”同压力就是这样流行开来的。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方言或网友故意为之的网语,改变之后它们发音诙谐有趣,逐渐被大家接受而代替原来的读音。像“偶”同我,“有木有”同有没有,“肿麽了”同怎么了,“神马”同什么,“谣盐”同谣言,“酱紫”同这样子,“童鞋”同同学,“粉”同很等。用数字谐音来代替汉语或英语也是常见的一种方式,现在这些数字在聊天中被广泛使用,已经有了固定的意义。像886意为拜拜了,1314意为一生一世,521意为我爱你,2925184意为爱就爱我一辈子,55.。。。。。。代表呜呜哭声,7456意为气死我了,CU等同于see you等。
形似
网络交流不是正式严肃的书面交流,所以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用标点符号巧妙地组合成不同的脸谱是很常见,也是很有效的表达情绪的方式之一。微笑:)、=^-^= 脸红的人、^-^ 快乐的人儿、T_T 流眼泪的样子、~~>_<~~ 痛哭、十分伤心、^_~ 俏皮地向对方眨眼睛、=^_^= 温馨的微笑!!! 这些标点符号的组合和我们现实的面部表情十分相似,让我们很容易辨认出喜、怒、哀、乐等情绪。这样,这些标点符号的组合便被赋予新的意义,且迅速被广大网民接受,并得以广泛的使用和传播。
词语缩写
这种形式的网络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汉语拼音的声母替代文字,方便输入,节约时间。像GG/MM即哥哥、妹妹,BT变态,MPJ马屁精,PFPF佩服佩服,CJ纯洁等。二种是英文字母缩写,如hand 意为 have a nice day,BF/GF男朋友女朋友,M/F意为male或 female,是男还是女,CPU(中央处理器)等。这些词汇使用频率非常高,逐渐地他们不再是原语的缩略形式,而是一种有意义的词汇。这部分词汇与原型的相似点就是相同的声母或首字母。
认知相似性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表达的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以现在非常流行的“雷”“囧”为例。雷最基本的含义是:由于下雨时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空中闪电发出的强大的声音。雷从一种自然现象,因为其声音而移植到听觉领域,具有形容声音洪亮的概念。在网络上,网民把听到雷声意外的心情移植到知道某件事情后令人吃惊的意外的心情,并衍生出其他的用法,像雷人,太雷了等。同样,囧的网络语含义也是人类认知创造性作用于客观世界的产物。囧的本义是光明,和网络语中表达的尴尬没有任何联系。它的移植体现在囧在视觉上和人们感到尴尬时的面容有些相似。其实,囧的这种相似性不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利用自己的经验意识到囧作为语言符号和人们面容的相似性,得到的认知结果。
3结语
网络语缤纷复杂,并且日益更新,它的强大生命力植根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体验,对客观世界不断更迭的认知活动形成了新的概念结构,从而使语言获得新生与发展。在未来社会中,网络交流方式必将更普及,将会有更多词汇加入网络语言中,而隐喻也会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and Johnson. M. Metaphor We Live By [M].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td. 1980
[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束定芳. 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J].外国语,1996
[4] 林书武.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2002,
[5] 黄书芳. 隐喻与网络语言的形成[J].科技信息,2007
[6] 方颖,方文礼. 英语概念隐喻纵横谈[J]. 扬州大学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