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佳译 意象取胜
2013-04-29贤晓彤王明峰
贤晓彤 王明峰
如果说电影是艺术品,那么电影片名就是这个艺术品的标签。电影片名承载着电影美学、文化交流和广告宣传的重要使命,在电影的推广和宣传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电影片名中的意象选取是电影命名及片名翻译中至关重要的。好的意象在片名中如窗户一般让观众的目光循着电影的视角投射到影片之中,如明灯一般指引观众循着电影的情节挖掘意象下影片更深层的内涵。一直以来,国际电影节中的华语影片译名呈现出异彩纷呈之象。
一、盗亦有道,影片名称中的“贼”(thief)字趣谈
警匪枪战题材一直受到导演们的青睐,更是大荧幕上的常客。提到“大盗”、“侠盗”和“神偷”,人们常常会想到矫健的身手和神秘的形象,其身份一个字“贼”足以蔽之,而其特殊身份背后的内心世界更是得到了导演和观众的关注。
1991年吴宇森执导的电影《纵情四海》中,周润发、钟楚红、张国荣分别饰演了三个性格迥异的“神偷”。片中,他们在举手投足间尽显英雄本色,在枪林弹雨中将魅力恣意挥洒,但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苦涩与无奈。他们想要过普通的生活却深怕自己只能活在一次行窃、终生为贼的泥潭里。影片虽然讲的是贼的故事,但是汉语片名中并没有提到“贼”,反而是将三个以贼为初始身份的主人公的状态和期望表现出来,从而显示出了影片包装上的国际品位和内容上的浪漫情怀。影片英文译名为Once a Thief,取自英语谚语“Once a thief, always a thief”。译名巧用谚语,巧妙地处理了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符合西方观众的审美取向。英文译名中出现的“thief”(贼)点出了片中主人公的身份,也利用英语谚语点出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进而引导观众品味主人公纵情四海、纵情人生的渴望。英文译名以汉语译名为基础,同时巧妙结合影片的内容和主人公的内心活动。“Thief”(贼)是译名的中心也是精华所在,译者将其巧妙地放置在了一个符合影片内容和主人公角色设置的语境中,让“贼”字得以传神体现。
导演冯小刚在2004年底推出了贺岁片《天下无贼》,影片继承了冯氏幽默,引领了一大批流行语,而片中两个不同阵营的贼斗智斗勇斗技的场面更是让观众惊艳了一把。影片的汉语名称《天下无贼》是一个期盼更是一场道德反思。在当下存在道德失范现象的时代中,影片希望通过引领人们进行道德反思进而得到救赎,在这里,“贼”只是种种道德失范现象中的一个代表意象。而电影的英文译名直译为了A World without Thieves,译名中“thief”(贼)这个意象的保留,延续汉语译名的理念。“Thief”(贼)在英文译名中是《圣经》中原罪派生出的种种罪恶的一个缩影,一个没有贼的世界,也就是一个没有罪恶的世界。或许这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美好幻想,但是这更是对回归善性的召唤和道德危机的理性反思。在此影片的英汉片名中,“thief”(贼)这个被保留的意象被赋予了更丰富的联想和更深刻的内涵。
2006年陈木胜执导了电影《宝贝计划》,故事围绕“贼”而展开,将盗亦有道,人性回归的主题与诙谐幽默的剧情紧密结合。古语有云:人之初,性本善。剧中宝贝刚出生不久,因而是人性至纯至善的象征。而剧中三个贼组成的团伙——“爆破三人组”也是在宝贝粉嫩的脸颊和纯真的笑容中回归人性中的善,完成内心的救赎。汉语名称中选取宝贝这个意象,体现出了影片的焦点,突出了影片中催贼向善的本源。而影片的英文译名创译为了RobB-Hood。译名化用西方侠盗罗宾汉(Robin Hood),象征影片中盗亦有道,并最终回归向善的人物形象,同时通过字母的巧妙拆分,Rob-B即rob baby(盗婴儿)回归影片情节并凸显出了影片情节的重要线索。虽然影片讲的是“贼”,但是汉英两个片名都未直接出现“thief”(贼)。汉语片名选取了影片中“引贼向善”的宝贝作为主要意象,而译名则是选取了贼中翘楚、西方侠盗的代表人物引人联想。“thief”(贼)这个意象其实是被相关的意象巧妙替代,此意象为“贼”之引申,更是对影片中“贼”这个内容的丰富与拓展。
二、傲然绽放,战争背景下华语影片译名中的花(flower)与女人
战争大片中往往不缺乏铮铮铁骨的男性角色,而此类影片中的女性角色恰恰与枪林弹雨中的男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们如花般柔弱娇美的形象也恰恰烘托出了战争的惨烈与无情。严歌苓曾经说过:“战争中最悲惨的牺牲总是女性。女性是征服者的终极战利品。女性承受的痛苦总是双倍的。并且无论在何种文化里,处女都象征一定程度的圣洁,而占领者不践踏到神圣是不能算全盘占领的。这就是男性游戏——战争致于女性的悲剧。”
而女性本身与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原型上看,花朵是被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花在植物繁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女性在人类繁衍中所担任的角色很是相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女性之美更是源于一种两性滋润后的成熟与孕育过后产生的魅力。从外型上讲,女性所呈现出来的细腻、妩媚、风情与花朵展现出的婀娜多姿以及自然散发出的幽香也是相得益彰。这些天然的默契与相似的特征更是被淋漓尽致地应用到了文学作品中,给予人们以美的享受。如《红楼梦》中,用阆苑仙葩来形容黛玉;小仲马笔下虽沦为娼妓但爱以花自怜的“茶花女”;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之一的《圣经》也有不少将女性与百合花、石榴花等相比的描绘。在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笔下,花与女人也有着不解之缘。他的长篇小说《虹》中花这个意象反复出现,体现出男权社会中女性对于男性如花朵般的娇柔依附,也显示出花对女性的慰藉之用,小说中更是用“花的开放”来象征女性对性的渴求。不难看出,花喻女人既能恰如其分地展示出女性的娇美动人,又能体现出其另一隐含意义——性。除劳伦斯外,中外还曾有很多女性艺术家将花与性相关联,她们在表现“花”时,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男性的欣赏角度和审美眼光,体现出女性被欣赏与被保护的角色定位。但毋庸置疑的是鲜花的怒放与美丽并不完全依赖于保护与欣赏,她们可以在逆境与苦难中凭借自己的力量傲然绽放,她们亦可以在不被窥探的情况下独自芬芳。
张艺谋导演曾在2011年推出了他剑指国际的《金陵十三钗》。中文名称强调了南京和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谈到南京可以联想到南京大屠杀,十三钗的意象可以联想到美好的女子。而译文The Flowers of War的信息提取基本参照了原文的重点,只是用更易被西方观众理解的“flower”(花)和“war”(战争)代替。花喻女人这个文化意象符合中西方的文化理念,同时也与中文名称中的“钗”字相呼应。译名切合影片的内容,能够含蓄反映出影片救赎的主题,同时也能从侧面烘托出影片的悲剧基调。在影片的国际宣传海报上简洁醒目的题目,再配上俯瞰城市废墟中怒放花朵的图画,十分具有视觉冲击力。影片中教会学校的女学生只能算是含苞待放的花蕾,而摇曳生姿的秦淮女子才称得上是真正怒放的鲜花。影片中虽有不少男性角色,而这些战火之中摇曳的花朵,却是救赎的最终实践者,她们怒放出了自己的瑰丽,同时给予保护者们温暖与动力。她们在地窖中欢歌浪语,怡然自得,在即将前往日军庆祝会之前还嬉笑打闹。她们的状态与外界战争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战争和耻辱面前,她们有着张扬的美丽,惯于欢场生存的躯体下更是隐藏着人性的光辉,或许她们曾经堕落,但是她们并没有甘于堕落,她们救了别人,也救赎了自己的灵魂。最终,在失去男性的保护之后,人性的光辉怒放在纷飞的战火之中,开出了夺目的救赎之花。她们用自己的行动拯救了教会学校的学生们,也在洗尽铅华后救赎了自己的堕落已久的灵魂。英文译名能够结合电影内容很好地传递战争背景下人性之花与救赎之花的主题,符合东西方的文化及价值观。花这个意象形象贴切且传神、传情,秦淮女子在苦难中的救赎之路,使她们能够当之无愧地成为战争中怒放的花朵。
无独有偶,2012年由宁浩执导的《黄金大劫案》同样在抗战的大背景下为我们演绎了人性的救赎。影片中一伙年轻人策划抢劫伪满洲国金库的金子,从而为抗日救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人性的光辉以及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顽强精神也在男主人公这一世俗英雄的角色形象中得以体现。影片的汉语名称更多地强调贯穿整个电影情节的抢劫案,相比之下英文译名Guns and Roses,将重点放在了“gun”(枪)和“rose”(玫瑰花)两个意象上。“gun”(枪)这一意象既可以体现出影片的战争背景也能代表影片中的男性角色。尽管片中主要的男性角色都没有枪,但是他们仍是战争中的英勇士兵和抵御侵略的勇猛“枪弹”。玫瑰作为一种娇艳欲滴的花朵自然而然地会让观众联想到影片中的女性角色的妩媚,同时也能想起风雨中铿锵玫瑰的坚毅。同样玫瑰作为一种象征爱的花朵,既能反映片中的爱情情节,也能表现出人性之美以及在侵略面前国人对祖国的深沉爱意。玫瑰在风雨飘摇的战争中悄然怒放也预示了男主人公这一世俗英雄的命运转变。“gun”(枪)与“rose”(玫瑰花),一刚一柔,这两个意象展现了战争中不同的两面,却又在最终回归到了影片的内容和主题上。战争背景下,译名中的花喻女人贴切生动,同时也能为影片主题和人物刻画服务。
三、庄周梦蝶,华语电影译名中的“梦想”(dream)之谈
梦境以其开放性、跳跃性、生动性折射出人们的内心,更给了人们自我延展的空间。“庄周晓梦迷蝴蝶”之中,人们可以翩然成蝶,自由闲适,“梦魂惯得无拘检”之下,人们可以在自在多变的梦境中无拘无束。梦这一充满哲理的斯芬克斯之谜,将人们置入了既丰富多彩又充满哲理的幻境之中。中国民间流行《周公解梦》,人们希望通过梦来占卜吉凶。西方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建立了精神分析理论,该书引入了本我概念,帮助读者理解潜意识的心理过程。
2010年全球大热的影片《盗梦空间》(Inception)本名《奠基》《,盗梦空间》是其商业名称,而影迷们在观影后对其并不满意,他们给出了多个不带梦字的译名。在笔者看来,这个译名很值得寻味,主人公穿梭于他人的梦境,最初他们只是盗取信息,可最后他们寻求的是改变,希望通过潜意识改变人的理念。起始于梦,意在所想,通过梦境,他们改变了一个人的梦想。梦这一既司空见惯,又神秘莫测的斯芬克斯之谜,更多的是一种向往,无关乎结果,而梦想则是一种可触及的奋斗目标,人们的目标可以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借助多彩缤纷的梦想翅膀来实现。
1997年冯小刚执导的《甲方乙方》曾在中国掀起贺岁片的风潮。电影中四人组成的“好梦一日游”公司通过签合同的形式帮助主人公圆一天的梦,影片通过“小品串联”似的故事模式在现实与虚幻之间穿梭,更是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京味十足的冯氏幽默。中文名称基于签合同实现梦想的电影内容,听起来既有悬念又别具一格。影片之初的圆梦行动多是虚幻无边的梦,这些梦只能按照合同尝试,而无法真正企及,轻松幽默的故事进展也更加类似于梦境的轻快自在。而梦终究是梦,在过了一把好梦成真的瘾后,合同上甲方乙方梦后的所思所悟才是真实的所在。随着电影中人物的成长,片中的圆梦行动也更多地归结到了梦想的脚步上,主人公不但帮助他人圆梦,更是将自己的梦想与真情投注其中,更多的圆梦行动落实到了实处,也落实到了合同上甲方与乙方的心坎里。影片的英译名为The Dream Factory,英文单词“dream”兼有梦和梦想两个含义。电影的汉语片名更多地将重点放在了圆梦行动中的两方上,而英文译名的dream既点出了故事中两方人的交集,又点出了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和发展主线。此意象的选取以汉语译名为基础,同时其包含的两层含义也符合影片内容的进展。
2013年上映的创业传奇电影《中国合伙人》由香港著名导演陈可辛执导,上映以来票房一路飘红。影片中的三个合伙人性格迥异,背景不同,身处20世纪80年代的他们相遇在大学校园,并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影片中年轻的三人都有着自己的美国梦,他们都渴望出国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他们的美国梦却又因不同的挫折而夭折,最终三个挚友在中国施展了自己的抱负,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影片的汉语名称中的“合伙人”是因梦想而合伙,因圆梦而共进。影片的英文译名American dreams in China,既点出了片中主人公最初的美国梦,又将梦想最终的实现落实到了中国。译名中的“dream”在这里指的是通过坚持可以实现的梦想,是在现实中挫折的涤荡后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梦想回归。在片中的主人公感慨“究竟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之时,唯一不变的就是梦想。汉语译名中虽无“梦想”一词,但是贯穿全片始终的就是“dream”,这个意象在整个译名的语境中既是点睛之笔,也是影片的重中之重。
通过对上述经典译名的分析不难发现,优秀的电影所选取的意象不仅给受众以宏观上的印象,更能在影片中以其对所选意象的深入刻画给人以启迪。而影片名称的佳译能为影片锦上添花,也能使观众未观其影先记其名,为影片的前期宣传和观影后的回味和推敲打好基础。佳译的影片名称需要在充分解读影片的基础上,巧妙处理文化差异,适时重新选取意象,继而传递出影片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