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分型治“秋燥”
2013-04-29尹国有
尹国有
秋天尤其是深秋气候干燥,在久晴无雨、秋阳当空之时,人们常易出现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此即秋燥。秋燥是秋季感受时令燥气之邪引起的外感疾病,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土地干旱和沙漠化的日趋严重,随之而来的秋燥也越来越多。
秋燥的发生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发病时间多集中于入秋后的9、10、11月3个月,入冬以后,症状均能逐渐消失。秋燥的诊断并不困难,在秋季出现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等口、鼻、咽、唇津气干燥者,即可确诊(需注意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病相鉴别)。
秋燥为秋季特有的疾病,与现代医学概念中发于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相类似,体质因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外界气候燥热则是发病的重要条件。虽然本病以津气干燥为主要临床表现,但单纯对症处理往往疗效欠佳。中医一般根据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的不同,把秋燥分为邪在肺卫型、燥热伤肺型、肺胃阴伤型和凉燥袭肺型4种证型进行辨证治疗。
邪在肺卫型 此型为温燥初起、邪袭肺卫之候,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干咳无痰,咽干鼻燥,口渴,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治以辛凉甘润、轻透肺卫为法,方选桑杏汤加减。药用桑叶、杏仁、栀子、浙贝母、竹叶、薄荷、防风各12克,沙参20克,梨皮30克,麦冬、白芍各15克,甘草5克(此药量为成人用量,下同)。每日1剂,水煎服。
燥热伤肺型 此型为肺经燥热化火、耗伤阴液之候,证见身热,干咳无痰,甚或咯痰带血丝,气逆而喘,咽干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苔薄白而燥,舌边尖红赤,脉细稍数。治以清肺润燥养阴为法,方选清燥救肺汤加减:桑叶、麻仁、杏仁各12克,麦冬、浙贝母、白芍、桔梗、知母、瓜蒌各15克,沙参、黄芩各20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肺胃阴伤型 此型为燥热灼伤肺胃津液之候,证见身热不甚,干咳不已,咳嗽少痰,口、鼻、唇、咽干燥而渴,大便燥结难下,舌质红,苔薄少而干,脉细数。治以甘寒滋润、清养肺胃为法,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18克,麦冬、黄芩、石斛、连翘各15克,天花粉、玉竹、桑叶、浙贝母、枇杷叶各12克,梨汁24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凉燥袭肺型 此型为凉燥之邪侵袭肺卫所致,证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干鼻塞,口唇干燥,咳嗽少痰,舌质淡红,苔薄白少津,脉浮。治以疏表透邪、开肺润燥为法,方选杏苏散加减:苏叶、前胡、杏仁、防风各12克,陈皮、茯苓、桔梗、连翘各15克,浙贝母、石斛、沙参各9克,大枣6枚,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