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抬头走路、挺胸做人
2013-04-29胡忠梅
胡忠梅
什么是“自信”,教育学家管斌全先生认为,“自信不是在你得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在你还没有得到之前就相信自己一定能得到的一种信念。”对此深表赞同。自信不是“自卑”“自负”,也不是“自傲”“自大”,它既是对自己的充分接纳,客观地自我评价,也是对社会良好适应的表现。
一、中学生缺乏自信的原因
1.教师的错误引导
在当今中考、高考一纸定天下形势的影响下,学校教育以“功利”为主,分数至上。老师的考核以学生成绩排名的前后为依据,排名靠前为优秀发奖金,排名靠后不合格扣发资金。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往往也以“分”论“优”。成绩好的学生特别讨老师的“喜欢”,会经常性地受到老师的鼓励和指导,即使偶尔犯些小错误,老师也会一笑置之,少予追究。成绩不好的学生可能要受到“冷遇”,时刻处在老师类似“监视”的关注下,怕他调皮,不做作业,违反纪律,拉班级后腿等等,轻则口头批评,重则惩罚,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会感觉自惭形秽,甚至自暴自弃,即使偶尔在某一方面表现良好,老师也可能视而不见,因为成绩不好,其他再好也不能改变主流。
老师的这种偏爱使一些孩子成为“暴发户”,另一些孩子则成为培养“暴发户”的“牺牲品”。
2.家庭教育方法的失当
“和父母一起去饭店吃饭,有没有自己点过菜?”初一的学生,全班共41人,2人举手。高二的学生,全班共44人,5人举手。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父母担心孩子应付不了事情,哪怕是最简单的事情,所以就帮孩子把事情先做好。父母“错误的假设”就变成孩子生活的“现实”,造成孩子依赖和不自信的心理。
还有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集所有的优点于一身,是全天下最好的孩子,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攀比。当某些 “期望”不能实现的时候,就“恨铁不成钢”迁怒于孩子,“你怎么这么笨”,“看看人家×××,你怎么就不能向人家学着点儿”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自信心怎能得到提高。
3.自我评价过低
中学生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容易产生悲观、消极情绪,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不是学习的料”,自我评价过低,形成自卑心理。尤其是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后,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丧失学习的动力,易养成惰性心理,破罐子破摔,失去斗志。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我认为,老师应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1.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你”。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健康成长的土壤,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不管是“优等生”还是所谓的“次等生”都有他们身上独特的闪光点,我们不能仅用文化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全部,更不能因教师的“偏爱”打击学生的自信。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对待同样犯错误的同学,我们有没有在宽容一些学生的同时去严厉指责另一些学生?对待同样考试失利的学生,我们有没有在关心一些学生的同时而忽略了另外一些学生的感受?……
我们要用真诚的心去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老师的责任。
2.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2011年江苏高考的作文题目是“拒绝平庸”,拒绝平庸就是要求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自己。这个世界成功卓越者少,失败平庸者多。究其原因是心态占了较大的一面,一个人,如果心态积极,能乐观地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挑战,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反之则易陷入失败的深渊。
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受“需要满足”的支配,这些需要是心理的,而不仅仅是生理的。教师要多用激励性语言感染、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让学生在内心树立“我能行”“我可以”的积极信念,满足学生被尊重、被认可的需要,从而使学生树立信心、发挥潜能。
3.注重案例积累,强化思想教育
中学生的特点是对事物热情高涨,干劲冲天,但缺乏恒心,在困难面前易产生畏惧心理,从而裹足不前。因此需要教师在生活中经常提点,帮助学生经常树立自信心。单纯话语的“提点”,时间长了效果会下降,还有变成“唠叨”的嫌疑。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对经典案例的收集,借助班会课或其他可利用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好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采用不同的案例进行教育。如对于过度自卑的学生,可借助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长子——威廉的故事,告诉他“只有强大才能无敌”;对于过分自大的学生,可借助中国古代身怀绝技的大侠的故事,告诉他“能力越是强大越是深藏不露”,让学生正确树立自信心,既不自卑,亦不自大。
我们的教育应信奉这句名言:“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胸膛做人!”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誗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