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瓦格纳两百周年诞辰看《指环》

2013-04-29刘靖之

音乐爱好者 2013年9期
关键词:武神指环里德

刘靖之

瓦格纳诞辰两百周年

2013年是德国浪漫乐派作曲家瓦格纳(1813-1883)诞辰两百周年,世界各大歌剧院早从2012年便开始为这两百周年的纪念庆祝活动而制作演出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以下简称《指环》),有的旧制作翻新,有的则全新制作,前者如伦敦皇家歌剧院(2007年复兴版)、美国洛杉矶歌剧院耗资三千二百万美元的2009年制作、纽约大都会歌剧院2010年制作的“重金属”版、德国科隆歌剧院2008年“现代工业”版(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演出)等;后者如西雅图歌剧院2013年返璞归真的“绿色版”、意大利米兰拉斯卡拉歌剧院的2013年制作、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2012年的新制作以及德国拜罗伊特节日歌剧院2013年全新版本等。其他的还有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巴黎巴士底歌剧院等,都为瓦格纳诞辰二百周年制作《指环》新版本。

瓦格纳的四联剧《指环》自1876年在拜罗伊特节日歌剧院首演以来,乐评界和观众意见纷纷,初期毁誉参半,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将瓦格纳音乐作品里的大日耳曼主义、反犹太情绪逐渐淡化,尤其是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愈来愈多的歌剧院制作、上演瓦格纳的歌剧,而他们的《指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德国歌剧的风格和精神,与意大利十九世纪的歌剧鼎足而立,这不仅使歌剧院的演出剧目、舞台设计以及演唱技巧与乐队配置在数量上有所扩大,在乐队音响组合和配器技法上也增加了深度和广度。

《指环》是根据《尼柏龙根》的神话写成的歌剧剧本,叙述神、人、魔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追求权力而导致道德败坏,导致生物欲望与世俗情爱的错配。不同制作版本所呈现的宿命论形成了不同的诠释和理解。我在观赏了十余次《指环》的现场演出后所形成的印象、理解,就与德国乐评人与观众有所不同,因为我是在中国文化环境里成长的,既不是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又不太认同希腊悲剧的那套哲学寓意和审美角度,但对人类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因财富累积而产生的剥削所造成的悲剧,则有同感。

我在2013年7、8月间,两度赴德国观赏瓦格纳的《指环》: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2013年7月13、14、15、18日;拜罗伊特节日歌剧院,2013年8月22、23、25、27日。

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指环》制作与演出

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在瓦格纳的赞助人路德维希二世时期,将负债累累的瓦格纳接到慕尼黑,并出资支持制作上演瓦格纳的《纽伦堡的名歌手》(1868)、《莱茵的黄金》(1869)、《女武神》(1870)。从这一点来看,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是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之外,制作演出瓦格纳的乐剧最有传统、最有经验的歌剧院。早在2012年2月,这家歌剧院便推出新版本《莱茵的黄金》,在随后的三个月里陆续上演新版本《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然后在2013年1月和7月分两次演出全套《指环》,作为对瓦格纳诞辰二百周年的献礼。我于2013年7月观赏了全套演出,离这家歌剧院旧版本的《指环》整整十年。

新制作由德国导演安德里亚斯·克里根伯格(Andreas Kriegenburg)负责导演、日本指挥长野健(Kent Nagano)担任音乐总监兼指挥。克里根伯格为《指环》注入了他个人的风格与手法,如以“人浪”来代替莱茵河的河水,舞台上堆满了穿白衣的人,然后脱下白衣,身上涂上蓝色,围绕着三名莱茵仙女,作为莱茵的河水流动。够形象化了,但看来远远不及河水那么飘逸,也缺少了阳光在河水里折射的色彩。不过,克里根伯格在处理巨人法索尔德和法夫纳的造型上,却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令观众有着意外的惊喜。

《莱茵的黄金》

《莱茵的黄金》有好几位重要角色:沃坦、阿尔贝利希、罗杰。饰演沃坦的约翰·路特(Johan Reuter)的唱功虽然不错,但缺乏这个角色应有的霸气和权威;饰演阿尔贝利希的汤玛士·孔尼兹尼(Tomasz Konieezny)的音色音域相当之好,但缺少这个角色的邪恶;饰演火神罗杰的史蒂芬·马吉塔(Stefan Margita)的唱演俱佳,是上好的罗杰人选,也是我最满意的罗杰。整体来讲,《莱茵的黄金》的制作与演出颇有水平。

《指环》一般被称为“三日舞台节祭剧”,《莱茵的黄金》是序剧。《指环》里的角色除了上文提及的外,还有沃坦的妻子弗丽卡、司青春与美丽的女神弗莱雅、司智慧的女神埃尔达、弗莱雅的兄弟多纳尔和弗洛、迷魅以及三名莱茵水仙沃格琳德、薇尔根德、弗罗西尔德,共十四个角色。但导演却用了好几十人来代替莱茵河水,还有为数不少的奴隶为阿尔贝利希工作,因此舞台上常常有人满之患,在《女武神》和《众神的黄昏》里也是如此。

不过人虽多,舞台的布置却灵活而清爽,常常由舞台演员来搬动,也相当合理化,如奴隶搬运金砖、沃坦与罗杰从瓦尔哈拉宫走到阿尔贝利希的隐窟过程以及巨人出场等,导演处理得灵活机动,而且颇有舞台效果。

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乐团共有团员一百四十人,分为三组:一组是歌剧乐团,约七十八人,一组是芭蕾舞乐团,一组是音乐会乐团。其中有少数团员需要跨越三组演出。歌剧乐团在长野健的指挥下,演出颇为称职,铜管、木管效果相当出色,弦乐略嫌单薄。长野健的风格带有德奥的理性,线条清晰,结构严谨精致,令宏伟的瓦格纳配器带有室内乐般的织体,与拜罗伊特节日歌剧院的磅礴气势相比,另有特色。

《女武神》

《莱茵的黄金》是叙述神与侏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女武神》的故事是叙述神为了惩罚乱伦而处死沃坦与凡人生的孪生兄妹齐格蒙德与齐格琳德。饰演这两兄妹的男高音西门·奥尼尔(Simon ONeill)和女高音彼德拉·朗(Petra Lang)都有一副上好的嗓子,清秀、圆润,颇受观众的欢迎。洪丁(汉斯-彼得·孔尼希 Hans-Peter K?nig饰)浑厚的男低音是东方歌唱家梦寐以求的目标。布伦希尔德,女武神之首,是另一个重要角色,饰演这个角色的卡特琳娜·达蕾曼(Katarina Dalayman)虽然中气十足,但与《众神的黄昏》里的瑞典女高音妮娜·斯泰姆(Nina Stemme)相比,略为逊色。

《女武神》里的沃坦是由英国低男中音布莱恩·特菲尔(Bryn Terfel)饰演。这位歌唱家演、唱俱佳,把众神之王沃坦演活了。沃坦出现在《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三出乐剧里,由三位不同的歌唱家饰演,而特菲尔是三人中最为出色的,听他演唱沃坦简直是一种享受。

在《女武神》里,有好几场的对唱相当感人:孪生兄妹之间、沃坦与妻子弗丽卡之间以及沃坦与布伦希尔德之间。孪生兄妹在《女武神》里谈情说爱,西门·奥尼尔与彼德拉·朗合作得真情而自然;沃坦与妻子之间的交锋,前者从头到尾均处于弱势;沃坦与布伦希尔德之间的对唱,沃坦则处于众神之王的地位,命令后者要遵照指示行事。事实上,沃坦的犹疑不决是不合逻辑的,需要心理医生来找寻答案。

《女武神》在开幕时,有一段约五分钟的现代舞蹈,如战马在奔驰,瓦格纳的剧本里并没有这一段,因此这段舞蹈是没有音乐伴奏的,但效果极为突出。不知什么原因,观众大喝其倒彩。导演还以长皮带来显示马匹的声音,富于想象力。在齐格蒙德投奔洪丁的那天晚上,齐格琳德为他倒的那杯清水,要好几位女士传递才抵达齐格蒙德的手里,这又表示了什么?还有,沃坦和妻子每次喝饮料都有七八名男士争相服侍,而他们坐的椅子也都是这些服侍他们的男士趴在地上,如此来显示神的霸权不是有点过分?

《女武神》第三幕里,有好几道天桥上下移动,井井有条,既表现了舞台技术的现代化,又显示了时间的准确性,令观众印象深刻。有好几处考验导演的想象力和剧院的舞台技术,包括巨人的造型、雾魔的变形、女武神的马上奔驰、布伦希尔德长眠的地点和围着她的火圈、巨人变成巨龙、布伦希尔德在齐格弗里德火葬时的殉情等。布伦希尔德长眠的地点从地面升起,然后由一队人带着木圈围着布伦希尔德等一系列程序,令观众难以忘怀。

《女武神》是四部乐剧里,无论在戏剧冲突、谈情说爱、相互辩论、打斗、舞台技术等方面皆最吸引观众的一出。虽然在歌词上有许多重复之处,但从整体上来看,是非常紧凑流畅的,因此是最受欢迎的。导演、演员、舞台和乐队均以极高的水平与紧密的合作精神完成任务。

《齐格弗里德》

在瓦格纳的整个《指环》构思里,齐格弗里德这个人物是主要的角色,是瓦格纳心目中的英雄。早在1850年秋,瓦格纳便计划写作《齐格弗里德》,为了创作四联歌剧,他首先写了序剧《莱茵的黄金》和《女武神》,并于1869年9月22日在慕尼黑宫廷剧院上演《莱茵的黄金》,次年6月 20日在同一剧院上演《女武神》。至于后两部则要等到1876年在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建成之后上演全套《指环》时才首演。由此可见,《指环》的灵感来自于齐格弗里德这位英雄人物,瓦格纳为他的儿子取名“齐格弗里德”,说明了他如何倾心于这个角色。

《指环》的角色有两大派,一派是以沃坦为首的神界,一派是以阿尔贝利希为首的邪恶派。至于“人”,在整套乐剧里只是过渡角色,包括孪生兄妹齐格蒙德和齐格琳德、从神贬为人的布伦希尔德以及齐格弗里德。代表邪恶派的侏儒和哈根,尤其是后者,在《指环》里相当重要,而沃坦的妻子弗丽卡、那八名女武神等都是沃坦的配角,那些奴隶则是阿尔贝利希的工具。两名巨人法索尔特和法夫纳在舞台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只是剧情里的一个环节。

饰演齐格弗里德的演员史蒂芬·古尔德(Stephen Gould)是美国波士顿音乐学院毕业的男高音,造型雄伟威武,音色圆润,底气充足,是我颇为欣赏的齐格弗里德。在我观赏《指环》的过往演出里,个子肥矮、动作夸张、音色单薄的齐格弗里德常常有丑角的形象,严重地违反了瓦格纳塑造的英雄形象。《齐格弗里德》里另一个占戏颇重的迷魅是由维也纳音乐学院毕业的奥地利男高音沃尔夫冈·阿毕林格-史彼尔哈克(Wolfgang AblingerSperrhacke)饰演,他把这个丑角角色演得颇好。在这两位优秀的演员合作下,《齐格弗里德》的演出效果相当不错。

《齐格弗里德》第一幕相当沉闷,好在导演在第二幕里发挥了想象力,在处理巨龙和齐格弗里德刺杀巨人这两个场景上颇有令观众惊喜之笔。导演克里根伯格以巨龙的龙头来呈现这个决斗场面,巨龙的两眼发光,脸上排列着半裸体女郎,两颗大牙挂了嘴边,巨人则站在额头部分,十分立体形象。巨龙的头前后移动,与齐格弗里德博斗。另一个场景是林中鸟与齐格弗里德的对话,导演用了两位女演员来演林中鸟,一位女演员手持林中鸟做出各种舞蹈动作,另一位女演员(俄罗斯女高音安娜·维尔洛芙兰斯基(Anna Virovlansky)则负责演唱,相当别致。克里根伯格喜用人海战术,这又是一例。

第三幕里齐格弗里德与布伦希尔德之间的对唱,相互倾诉爱情,令来自亚洲的我感到不太自然,可能想到布伦希尔德是齐格弗里德的长辈而有抗拒之感。虽然是神话,但他们两个已是凡人,这便是文化差异,我在听《女武神》里孪生兄妹之间的情歌时也有同样的感觉。

导演在第三幕里用鲜红色的丝绸铺满舞台,雪白的床放在中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取得了震憾性的效果,也暗示了布伦希尔德与齐格弗里德结为连理,而前者的手指上已戴着后者从巨人那里夺来的指环。

导演在处理《齐格弗里德》的戏剧效果和舞台设计是十分成功的;饰演齐格弗里德的古尔德的造型和演唱均有极好的水平,加上乐队的配合,令听众大为满足。

《众神的黄昏》

《众神的黄昏》是四联歌剧里演出时间最长的一部,共耗时六小时十五分钟,中间有两个四十分钟的休息。仅第一幕就要一百二十五分钟,其实故事很简单。第二、三幕的故事情节较紧凑,高潮迭起,是导演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第一幕里舞台十分现代化,冈特尔和妹妹古特鲁妮穿着时尚,前者西装笔挺,后者花枝招展,员工们也都穿戴整齐,并拥有现代化手机,既可通话又能摄影。这部歌剧的主要人物有:阿尔贝利希的儿子哈根,一心一意想谋取金指环,由德国男低音汉斯-彼得·孔尼希(HansPeter K?nig)饰演;齐格弗里德,由史蒂芬·古尔德饰演;布伦希尔德,由瑞典女高音妮娜·斯泰姆饰演;冈特尔,由苏格兰男中音伊恩·帕特逊(Iain Paterson)饰演;古特鲁妮,由德国女高音安娜·嘉伯勒尔(Anna Gabler)饰演。

《众神的黄昏》是《指环》的大结局,其中有两处可供导演把剧情推上高潮:哈根刺杀齐格弗里德以及布伦希尔德骑马跳入火海殉情。令人失望的是这两处高潮都被导演克里根伯格浪费掉了。当齐格弗里德在喝了哈根给他的解酒之后,把他与布伦希尔德之间的婚约原盘透露出来,哈根认为齐格弗里德违背誓言的证据确凿,从后面刺杀齐格弗里德的那一瞬间,克里根伯格没有准确地掌握那关键时刻的节奏和气氛,令刺杀场景缺乏应有的张力。另一个败笔是当齐格弗里德被火葬时,布伦希尔德应骑着她那匹神驹(格雷茵)跳进熊熊烈火,与齐格弗里德和瓦哈拉天宫同归于尽,但克里根伯格却让布伦希尔德慢慢走回舞台的后方,既不英勇也不悲壮,我觉得这种处理方式简直是反高潮。看来,克里根伯格只善于个别场景的构思如《莱茵的黄金》里的巨人造型和《齐格弗里德》第二幕里的巨龙的龙头,缺乏处理大场面高潮的能力。

在处理抒情缠绵的情节方面,克里根伯格颇有一手,如《女武神》里沃坦与布伦希尔德之间的对唱、齐格蒙德与齐格琳德之间的互倾情爱、《齐格弗里德》第三幕两位主角相见时的惊喜以及《众神的黄昏》里布伦希尔德殉情前的那段充满激情的演唱。我还特别欣赏《指环》里的几位演员,包括饰演沃坦的特菲尔、饰演罗杰的马吉塔、饰演阿尔贝利希的孔尼兹尼、饰演洪丁和哈根的孔尼希、饰演齐格弗里德的古尔德、饰演布伦希尔德的斯泰姆、饰演弗丽卡的苏菲·柯赫等,他们都是一流的瓦格纳乐剧演员,而且大多数身材相对地来说相当苗条,十分难得。

长野健指挥的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乐团大体上表现不错,可能由于过度关注舞台上的情节而忽略了一些细节。英国的《金融时报》在一篇评论里,说长野健的指挥在《众神的黄昏》的演出里“准确而冷静,令观众印象深刻,但缺乏强烈的感染力”。

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与歌剧院总经理的访谈

在慕尼黑看歌剧的几天里,我抽空访问了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总经理尼科劳斯·巴赫勒(Nikolaus Bachler),了解一下这所歌剧院和《指环》制作演出的情况。

这家歌剧院原是宫廷歌剧院,于十九世纪重建,一向演出意大利歌剧,到瓦格纳的“赞助者”路德维希二世登基之后,开始制作上演瓦格纳的作品,并资助瓦格纳在拜罗伊特兴建节日歌剧院。在时间上,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比拜罗伊特节日歌剧院早七年制作上演《莱茵的黄金》,因此有深厚制作上演瓦格纳乐剧的传统。

巴赫勒说这家歌剧院每年有九千万欧元的经费,作为一年里制作演出四十二部歌剧、十场芭蕾舞和六场音乐会节目的费用,共演出三百个晚上,工作相当繁重。在演出的四十二部歌剧里,有六至十部是新制作。他们以四年为一计划周期,《指环》约要十年才有新的制作轮换,上一次的制作在2002年,这一次是从2012年2月开始演出,每三个星期上演一次,观众对新版本反映十分之好,场场爆满。

巴赫勒说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观众几乎全部都是德国人,因此他们没有在拓展市场上做工作,场刊以德文为主。虽然歌剧的爱好者只占总人口的3%-5%,但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对社会的各方面发展具有极重要的影响。德国人现在已不大理会瓦格纳的大日耳曼主义和反犹太意识,他们只享受瓦格纳的音乐。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观众与拜罗伊特节日歌剧院的观众不太相同,后者去看瓦格纳的歌剧有朝圣的味道,前者则与其他爱好者一样,来欣赏歌剧。

猜你喜欢

武神指环里德
女武神之坠
“闪耀的爱情,灿烂的死亡!”——记2017 拜罗伊特《尼伯龙根的指环》
复刻《女武神》:一场值得记忆的音乐盛事
萨尔茨堡《女武神》:亚洲首演,全球绝响
指环“寻亲”记
“港乐”第三只“指环”《齐格弗里德》再攀高峰
指环百搭
收藏球鞋的当铺
魔法指环变便便
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央歌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