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 击中要害
2013-04-29杜娟
杜娟
摘 要:依据有效教学法,以实际教学案例为载体,从有效教师、有效教学行为、清晰授课等角度阐述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认知要求,并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清晰教学活动,实施以人为本、换位思考的有效教学理念,将课程改革进一步升华。
关键词:有效备课;教学;案例
关于有效教学的清晰授课,是指教师授课语言应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同样的习题、面对同样的学生所表现出的有效性却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往往把这一差异轻飘飘地归结为一句:“我教的学生差啊。”其实不然。这个差异往往源于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清晰授课的准备工作——有效备课。
一、案例分析
【题例展示】小云在陡峭的山谷中用力吹了一声哨子,2 s后听到一次回声,又经过1 s听到一次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则山谷两壁相距 m,小云距较近的一壁为_______m。
【题例分析】本题是初二期末质量分析中的一道题,这样一道看似简单的问题,但是在阅卷的过程中却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是做错的,他们给出的答案多数都是510 m和170 m。
1.教师讲解思路
很多教师在批阅和评讲该题的时候,不断地责怪学生过于粗心,误把题中的“又经过1 s看成了经过1 s”听到一次回声。这样2 s后回声的山谷壁距离小云:S1=■=340 m;1 s后回声的山谷壁距离小云:S1=■=170 m。由此得出山谷壁相距:340 m+170 m=510 m;小云距较近的一壁为170 m。
尽管这是一种学生可能的错误,但事实上,此题巧在学生的另一个更重要的物理模型错误也能得出一样的错误答案,这样的教师是没有做好有效教学—清晰授课的关键环节—有效备课。因此,为了有的放矢,击中要害,在讲评之前,首先找到学生询问他们的解题思路,这样的备课才能了解到学生所犯错误的根源,才能做到真正的有效备课。
2.学生误解思路
通过和学生的沟通发现,尽管生活中声音随处可以听到,但声音传播过程中的具体情形学生却是看不到的,因此学生对声音传播的模型无法感知,无法建立,他们并不清楚声音从声源发出后是以声源为球心向四周传播,而是认为声音从嘴巴传出后向前传到障碍物的位置后,被障碍物反射回来向反方向传播到达身后障碍物的位置,所以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他们采用了如下的一种错误解法,直到交卷,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解法是正确的。
如下图,声源的声音发出后,首先传播至甲山,被甲山反射后进入人耳,并继续向前传播至乙山,被乙山反射后再次进入人耳。根据题意经过2秒听到一次回声后,再经过1秒听到第二次回声,因此他们认为声音在2秒中走了声源到甲山之间的一个来回,而后面的再经过1秒声音所走的路程是从声源到乙山间的一个来回,由此:
第一空的答案S=vt=340×(2+1)÷2=510 m;
第二空的答案由于乙山距小云更近,所以S=340×1÷2=170 m。
■
3.正解思路及清晰讲授
针对学生物理模型建立的错误,依据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之一的活动原理:由教师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以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因此,这个模型的建立笔者通过一个生活化的活动来完成。
活动内容:以一个学生为声源,发出声音,其他学生以该生为圆心在圆周站立,这样将班级分为几组,让圆周站在声源前面和站在声源后面的学生相互体会并交换位置,体会听到声源声音是否是声源前面的人先听到而声源后面的人后听到,并结合生活经验体会,让学生马上明白声源发出声音后是以声源为圆心向空间四周到处传播,从而正确地建立起这一物理模型。由于模型的正确建立,学生马上能悟出前面解法的错误,而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
第一空的答案S=vt=340×(2+2+1)÷2=850 m,
第二空的答案是S=vt=340×2÷2=340 m。
二、案例感悟
看似简单的案例中,同样的解法,但大多数教师都是以学生的粗心错误或者简单的解法错误来讲授,然而只有那些联系学生错误的根源进行真正地有效备课,并在讲授中进行了有效教学活动的安排,让学生这一教学的主体领会错误的原因,从而有学生主题进行有效的化解错误,这样的讲授是画龙点睛的讲授,是有针对性的讲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才能做到真正的有效。最重要的是,在中学物理的习题中有很多这样看似简单,但学生却犯了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错误。
教学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回避教师看见学生出错、没有完全搞清楚学生在哪个认知环节出错,就一遍又一遍翻讲原题的情形。教学活动要建立目标反馈机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向预期目标的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调节。教师和学生及时、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和学的活动,可以大大改善教学行为,高效地实现目标。
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如果每一位教师面对学生时,都能进行换位思考,都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解学生之错,答学生之疑,那么教育才有可能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将课改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将课程改革升华,让学生这一主体充分地参与到有效的教与学的活动中来。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太仓市实验中学)
?誗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