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孟“仁”、“政”之比较

2013-04-29姜嘉琪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李泽厚仁政民政

摘 要:孔子之后,儒分而八。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孟子对孔子的思想有继承性创新。本文旨在从孔孟两家对待“民”的认识上的不同,以及其对“仁”政观的不同理解来试图从以上两个角度对两者的思想进行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儒家两大代表人物的观点,进而古为今用。

关键词:李泽厚 古代思想史论 民政 仁政

孔孟思想向来被视为儒家经典思想,从古至今对其比较论述不断。李泽厚先生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孔子再评价”这一章更是高屋建瓴似的对其进行经典阐述。笔者读后,感慨无限,收获颇多。遂决定从孔孟对待“民”的认识上的不同,和对待“仁政”观的不同,来对两者思想梳理整合。

一、孔孟对于“民”的认识比较

孔子时代的“民”,与现如今的“民”意思有所不同。在当今时代,民指的人民当家做主的一群人,是社会的主人。而在孔子时代,“民”的低位比较低一些。 “古者”贵族称“百姓”,而“民”是社会地位较低的一个阶层。并且“民”属于无知的一类人群。民,众萌也;民,氓也。民之为言冥;冥,无知之谓也。在对民的众多训释中,多表现了其无知的一面。综上所述,孔孟时代的“民”即为“人民”,但是是属于处在社会下层的人民,由于受教育有限而形成了愚昧无知的特点。

(一)孔子对于“民”的认识

孔子认为民的最大特点就是“困而不学”,孔子对于民的批评在于民不管是由于社会地位的地下还是由于主观上对于“学”的拒绝,都导致了“民”的受教育程度低和不思进取的特点。

第一,“民”没有坚定地道德立场,而且重利轻义。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民”由于社会地位地下,财富十分有限,因此也就没有足够的能力抵御外界的经济压力。这样哪一方给民些许小恩小惠,民也就会倒向谁,从而失去了坚定地道德立场。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为生存计,重利轻义也在所难免。

第二,孔子思想中的“仁”的观念其实与孔子对于“民”性的批判并不冲突。前者是孔子对于人民的一种美好的愿望,是一种超脱于实际的一种美好精神寄托,而后者则是孔子看到了人在实际生活中的样子之后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

(二)孟子对于“民”的认识

孟子对于“民”的认识,首先是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民”的观念的。孟子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若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对人民在艰苦环境下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提出了质疑。这一点是与孔子保持一致的。孔孟都对人民在面对利益纠纷的时候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节操提出了质疑,这一点孟子是继承孔子的观点的。

但是,孟子也有其不同于孔子的独特的“民”的观念。孟子不是一味的认为人民就是不可教育的。首先,孟子认识到了民因为知识的缺乏导致的一系列经济上甚至是道德上的缺失,指出这一点是非常好的,但是孟子比孔子更先进一点的是,孟子并没有扼杀了百姓进步的希望,认为民能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积极地进步,都有可能成为圣人,而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的原因就是不进步或者自暴自弃。

二、仁政观之比较

孔子的“仁”是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实际上,孔子的“仁”还是在强调一种“周礼”的复兴,以期在“礼”这个温情脉脉的面纱之下维护奴隶制贵族的统治。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提出,孔子的“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是“血缘基础”,即认为,古代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家族利益、家族互助模式,要求一个部落里的人民互助互爱,互相帮助,维护整个部落利益。

“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仁”的第二个部分,是心理原则。即把奴隶制“周礼”要求人民的礼仪要求,内化为一种人民都认可的世界观、人生观,让人民从内心中认可这一准则,进而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进行统治。

由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的仁政观是希望人民可以安居,不议论政事。民议论政治,不是孔子认为的理想状态。其次,孔子希望可以养民,但又不局限于养民。既要“富之”,又要“教之”。不仅仅是要使人民的生活富足,老有所养,幼有所托,而且还要使人民有一定的道德教化,使人民在精神领域有更高的追求。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亦体现这个思想。

对比孟子的思想,孟子在继承孔子的思想基础上,有意识地把心理原则作为整个理论结构的基础和起点。孟子明确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其引用《泰誓》说:"天视自我 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并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 侯为大夫."在君与民的关系上,其暗含着民是主而君要为民服务的意义.孟子这个时代,后期奴隶制已经取代了早起的奴隶制,正在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的不可遏制的进步使得上层思想也不得不随之进步,所以孟子这一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进步是明智而又意义重大的。

综上,由于时代等诸多原因,孟子的"民"性观在继承孔子的基础上,孟子的思想中更多的有了先验论的理想色彩. 与孔子的为政观相比,孟子更多的侧 重"民"以言政,强调"民贵君轻",这是孟子与孔子为政观中很大的不同。孔孟在人性观上的不同也直接导致了其在为政观上的不同。作为后人,我们不好评论孰是孰非,只能对此做一番比较梳理,以便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当代中国思想史论》,北京,作家出版社,1985

[2]赵纪彬,《论语新探释人民》,第3页,人民出版社,1976

作者简介:姜嘉琪(1989.7-),女,江苏徐州人,苏州大学文学院 现当代文学专业 硕士。

猜你喜欢

李泽厚仁政民政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李泽厚的哲学探索与心灵世界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李泽厚的巧克力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什么
论李泽厚的“实用理性”概念
浅论孟子的仁政与井田制、性善论思想
孟子说仁德
李泽厚老师升级太快?
引民政之“水” 浇卫生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