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2013-04-29袁福营
袁福营
摘 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新的教育理念和体系蔓延开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已远远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支架式教学模式很好地把课程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教师的讲课方式,恰当地解决了课堂内容和学生兴趣的关系。支架式教学将会成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把利剑。
关键词:支架;支架式教学;信息技术
从“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口号的提出至今,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走过了数十年光景。同时,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在学生甚至是很多人看来,信息技术课程就是电脑课,只要会使用电脑也就没什么好学的了。教师大部分也采用“老师演
示—学生练习”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自身也忽略了理论课程的价值,远离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思想。再有,即使是上机讲课期间,学生依旧是兴趣平平,课堂意识淡薄,大多趁老师不注意自己玩起游戏来;听课的学生也仅仅是机械地记住教师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练习只是对教师演示的重复,不会有丝毫的创意,其目的只是为了完成课后作业。这些现象或问题,极大地降低了信息技术课程应有的教学效果,新的教学手段呼之欲出。
一、“支架式教学”理念
“支架”是建筑业的术语,建筑工人们借助支架的支撑作用搭建楼房。待楼房建好后,要将支架拆除。根据原意不难得知,“支架式教学”就是在学习之初,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引和帮助,获得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技能,一段时间过后,将减少甚至撤去教师的帮助,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掌握独立学习的技能。
严格地说,“支架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支架式教学”为学生学习搭建了一个框架,按照这个框架学生可以有条不紊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要有计划和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根据学生进步情况逐步减少对学生的这种引导,以达到真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目的。
1.“支架式教学”要求教师事先构造出框架,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层层递进,把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步引向深处。当学生解决了子问题时,就可以自然而然得到问题的最终答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会尝到自主解决问题的“甜头”,学习积极性自然也会提高。
2.“支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给予必要的引导,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加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但这种引导应是适度的、恰当的,不然会重蹈知识灌输的覆辙。教师要充分了解“支架式教学”可调节性、暂时性、渐消性的特征,遵循“适时性、动态性、个性化、引导性、多元性”原则,将之熟练运用。
二、“支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在形成之初就有自己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明确了教师的角色和任务,提出了学生的目标和期望。每种教学模式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实现成果最优化。在教学模式上没有万能公式,要根据课程设置的特点、课程内容、教学条件等具体情况进行规划。在大量的实践中,我们形成了“支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四大模块。
1.“问题导入”模块。在课堂上,教师会很自然地提出一些问题,往往是为能够顺利讲解下面的内容做铺垫,同时也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思考。此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会构想出各种问题,从学生角度出发,试着用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这样,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例如,在探讨“数据管理技术三个阶段的比较”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当时有什么样的应用需求?在数据管理技术的每个阶段是运用什么工具进行数据管理?数据管理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问题导入”模块的运用,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考角度,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思考走向。
2.“引导探索”模块。本模块是“支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点部分,此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建立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学习目标,构建学生自主追求学习目标所需要的框架,同时注意支架的作用要随着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减少。换言之,就是把长期的学期目标化解为几个短期目标,如同马拉松比赛中,将整个赛程分解为几个短的赛程,这样一来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充满继续下去的动力。
例如,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课程中的《网站的规划与设计》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虎门销烟启思录”为授课范例,演示网站的规划与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个步骤和细节,包括网站规划中的主题、运行环境、制作工具的选择,设计结构中的版面设计、结构设计、原理运用等。
3.“自主探究”模块。这一板块是对“引导探索”模块成果的升华阶段,实践性和操作性强是信息技术课程最明显的特点,这也是其本质要求。在“引导探索”模块中,学生不断遇到问题和疑惑,教师给予指引,而此时,教师要适当减少支架的作用,由引导学生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只需要给学生提供合理的方法和技术,避免学生“跑偏”,最终目标是完全拆除支架,让学生在学习中完全独立起来。
同样是以《网站的规划与设计》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形成数个小团体,制作小组网站的规划与设计。教师以自己的课件作为范例,为学生演示。同时,要求学生要有创新,敢于提出新奇大胆的想法,小组内进行讨论研究,通过试验不断对提出的观点进行验证,得出最佳方案。
4.“交流评价”模块。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单一地完成作品、上交作品,其价值在于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作品完成后,教师可以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提出合理性意见,与学生进行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追求最佳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和总结,对于本次合作过程中各自的观点要进行有效交流,优化内部结构,保证本次课程有所得、有所获。
“支架式教学”的运用正处于初始阶段,“支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然而其运用效果不在于理论的取得,而是能否将这些理论真正运用到课堂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应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题,但要坚定信心,终将帮助学生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智.新课程改革前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对比研究[J].考试周刊,2011(06).
[2]周勇军.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研,2010(05).
[3]吴湉.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电脑学习,2009(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新沂市新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