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也要“接地气”
2013-04-29李瑾
李瑾
有一档求职节目叫《非你莫属》,主持人张绍刚常常跟应聘者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要接地气”!按照我的理解,“接地气”就是贴近现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我们需要关注的不应仅仅是书本知识,更要学会去适应社会,才能让社会接受自己。同样的道理,中学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我们只有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接受教育者,才能让教育发挥最大的功效,所以说,教育也要“接地气”!
在理论上,根据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点,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而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些编码信息指导行动。人的发展正是由无数个行为发展组成的,可以说,一个人所处环境中的榜样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感动中国》为代表的一群榜样人物,近年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所有人都为这些平民英雄所感动。很多学生都反映说:看的时候真是很激动,泪流满面,但一看完,回到正常的生活,心情一下子就平静了。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毕竟有限,他们看到的往往是一些表层的东西,就是这些英雄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特
点——清贫,甚至很多英雄的生活水平还在一般人之下。有些虽然本身经济条件不错,可是报道的时候,却刻意忽略他们生活中优越的一面,而只抓住其中朴素的一角。我们当然知道,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朴素很值得提倡和学习,可是我们不能忘了,很多人现在是生活在“小康”,这些“小康阶层”也有很多道德高尚之人,关键应在于谁做了好事,做了什么性质的好事,而和做好事者的身份、地位无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在树立学习榜样的时候,社会不应“歧视”经济比较宽裕的那部分人,因为报导角度的不平衡,会直接导致受众认知的失衡,而作为青少年主体的学生则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们会错误地将道德和金钱截然分开,认为高尚的人就注定不能去享受生活,但显然这是不客观的。
作为老师,我们不妨私下问问自己的学生:你们愿意成为那些平民英雄式的人吗?一部分学生都会很犹豫——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他们都佩服、尊敬那些英雄,可真要选择自己未来的人生,却更憧憬着五彩斑斓的路。也就是说,传统的榜样对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城市学生)作用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我们不能一味地责备学生,因为对物质的渴求在现代社会已经几乎成了人的一种本能。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孩子。我们与其大费周章地试图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不如先坦然接受,然后再告诉他们如何用正确的方法适度地获取自己的物质利益。这种“告诉”,以我之见,不如树立一些别样的榜样人物更为有效。
事实上,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哪怕我们从学生最追捧的明星中找,也会有很多收获。我们既要让学生看到明星光鲜的生活(这些对青少年有着绝对的诱惑力),又要看到他们为了成功付出的努力和汗水,甚至忍受的伤痛;他们在人生的低潮期是如何执著地坚持自己的理想,苦苦地坚持下来;他们在事业成功之后,又是如何帮助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当然,除了明星,还有一些普通人,他们在年少的时候勤奋努力,最终成为各行业的佼佼者,他们对学生的触动也是很大的……
榜样的面孔是多种多样的,树立这些榜样的目的却是相同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勤奋努力是有用的,好好学习是有用的,好的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自己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我
认为这种榜样力量对学生来说更为有效。将传统榜样与这种别样榜样的教育方法结合起来,“榜样”才更为完整。
(作者单位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