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传媒环境下书籍设计教学模式的探讨

2013-04-29陈海燕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书籍设计教学模式

陈海燕

摘要:随着现代传媒手段的日益丰富,书籍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之一,其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书籍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涉及印刷、材料、数字媒体等诸多方面,因此在现代传媒环境下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调整课程结构、保证教学质量是目前书籍设计课程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传媒环境 书籍设计 教学模式

在电子信息时代的今天,书籍设计受到新媒介、新技术的冲击,从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传播媒介数字化、层出不穷的新材料与工艺,快节奏、大容量、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使书籍设计呈现多元化并行发展的局面,同时也对书籍设计教学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与要求。本文对现代传媒环境下书籍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建构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一、建立以书籍设计为核心的课程群

书籍设计课程涉及到对学生的编排、图形表现、立体思维、成品制作等多重能力的培养,而一些书籍设计课程在有限的课时量下则显得重点不够突出,使之沦为“编排课、手工劳动课、绘画课”等,而忽视了对书籍设计的立意与整体思维的培养。因此应注重各门课程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建立以书籍设计为辐射的课程群,在形成“课程合力”的同时,体现与突出书籍设计课程的教学重点。

二、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书籍设计课堂教学

1、思维—创意—物化的一体化教学环节

第一步:书籍整体思维导入

(1)以问题式导入

首先在课堂上提问:为什么设计书籍?设计书籍的什么?什么是好的书籍设计?引发学生对书籍设计课程目的的思考。再引出理论讲授,书籍设计的历史发展脉络、现代书籍设计趋势等知识,建立学生对书籍的整体设计意识。

(2)以案例式导入

利用图书馆或书店等实地场所,从实践角度出发,对书籍实物作分析,讲授书籍设计从立意、开本、封面、形态、材料到印刷工艺的整体设计要求。

(3)以讨论式导入

要求每位同学寻找一门自己喜欢的书籍,讨论:为什么喜欢?以小组形式对优秀书籍作品的设计构思、材料印刷艺术运用等方面分析,加深学生对书籍的整体设计思考。

第二步:书籍创意设计导入

(1)书籍创意设计定位

首先通过优秀书籍设计案例分析并讲授书籍设计定位的思考方法。再对书籍信息层次进行整理,要求学生对书籍作品的内文结构、节奏等作认真的整理与分析,把握书籍设计的信息脉络。最后对书籍视觉元素进行提炼,找寻与书籍内涵相关联的文化元素,并确定符合书籍主题的字体、图形、色彩、版面风格等。

(2)书籍空间形态训练

书籍形态训练包括开本设计、书籍空间形态、装订形式等多个方面。对于书籍开本的设计,要求学生理解不同开本所呈现的性格与书籍主题的吻合,不同开本与书籍内容之间功能性的实现等因素,在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的满足书籍开本设计的功能性需求、经济性需求与审美性需求。对于书籍空间形态,给出特定书籍主题,利用纸张作尝试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于书籍的装订形式,要求学生从中国古代书籍的卷轴装、经折装、线装到现代装订形式入手,分析优缺点,把装订形式与书籍主题结合提出新思考。

第三步:书籍物化环节导入

(1)考察环节

教师带领学生到市场考察不同纸张及其它材料,了解不同材料的厚度、韧度等功能,分析不同材料的色彩、肌理、厚度等所表达的语言。同时通过印刷厂的实地考察,了解印刷工艺的种类、流程等实践知识。

(2)实验环节

让学生熟练运用装订、切纸等相关实验设备,完成创意课题书籍制作。运用电脑完成实践课题项目,对书籍设计的图形、色彩、文字、版面等方面作细节的处理,同时讲授书籍印前和印刷知识,要求学生按严格按印刷要求完成书籍印前处理。

(3)印刷环节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印刷书籍电子稿送到印刷厂完成出菲林——校正——印刷——装订等一系列环节,完成印刷书籍成品。在此期间,要求学生完成跟进报告。

2、增设电子书籍设计环节

在原有的书籍课程结构中,增设电子书籍设计这一环节,即在实践性课题的基础上,除了设计制作印刷纸质书籍以外,同时利用FLSAH或Z-MAKER等软件实现由书籍版面设计向界面设计过渡,添加动画视频、音乐、互动链接等环节,使两者在设计上既有整体联系又各具阅读特色。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学生在训练书籍主题创意能力的基础上,具备不同媒介形式的书籍设计表现能力。

3、创意性课题与实践性课题融合

在现有的书籍设计课程中,教师通常设置两个课题:一是概念书籍设计,重在考察与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展现书籍的设计个性,这一课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实际条件的约束,能较好地展现学生的创意;另一是印刷成品书籍设计,重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市场角度来考虑书籍从设计到成品的整体把握。但通过了解发现,学生在做概念性课题时,各种奇思妙想、形态丰富、造型各异的“书”得以呈现,在强化了书籍概念的同时,书籍的功能性受到忽视。到了印刷成品课题环节,学生通常运用电脑等工具进行设计,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又容易畏首畏尾,最终使得作品过于普通,缺乏创意,最终在这两个环节上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因此,教师应将创意性课题与实践课题这两个环节进行有效融合,即在概念性课题中仍需强调书籍的开本、阅读方式、材料的实用性等一系列因素,而在印刷成品课题中则鼓励学生在现实制约条件下找寻书籍的形态、材料等创新点。通过两者的相互作用,找寻书籍创新思想与市场需求的平衡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成品意识。

三、实施互动式的实践教学

1、“主题式”调查课题

在书籍设计课程中,布置有针对性的调查课题,如文艺类书籍调查报告、儿童类书籍调查报告等,要求学生针对特定调查内容进行实地考察,要求学生从设计构思、视觉表现、开本、纸张材料、印刷工艺、装订形式到市场购买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制作成PPT进行课堂专题演说。

2、真实课题与成品展示

课程作业引入社会真实课题或针对市场上已有书籍作品再设计,让学生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完成书籍构思到表现的全过程,使作品与市场接轨。教学方式可采用企业的模拟真实场境,由学生进行各种角色扮演,对书籍课题进行讨论、分析甚至反驳,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书籍作业以成品的方式进行展览汇报,采取“走出去”的方式,通过校企合作、行业交流、现场售卖等使课程内的书籍设计走入市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影响度。

四、实行课程小组负责制的教学方式

书籍设计是一门集理论知识、印刷工艺、材料应用、空间表现、数字技术等一身的课程,而在目前的一些院校中,由于教师的知识背景与实践经验不同,使得书籍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迥异。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建立课程小组制有利于实现教师资源优势的最大化。在平行课程上,采用轮流授课、统一管理的方式,如书籍思维与创意导入环节,由知识背景丰富、理论基础深厚的教师担任;在书籍物化导入环节,则请实战操作经验强、对市场了解深的教师或行业人士负责,这样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程重点,加强综合设计能力。课程小组负责制有助于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符合目前一些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传媒环境的变化,书籍设计课程的任务也任重而道远。立足于现有教学资源与条件,放眼于书籍设计未来发展趋势,整合与优化课程结构与教师队伍,培养与市场接轨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是本课程的重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 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2006.10

[2](德)汉斯·彼得·维尔堡,余秉楠译.发展中的书籍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3](日)原研哉,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书籍设计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现代书籍设计中纺织材料的应用
迷人的书《S.》
关于书籍设计的多维化空间形态与表现研究
书衣亦有灵
中国传统美学下的书籍设计研究
设计与生活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