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小说教学方法浅论
2013-04-29杨昌庆
杨昌庆
小说作为一种的文学样式,其特殊性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重点刻画以及对故事情节的有效叙述上。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展开小说学习,有助于学生发现并深入思考存在于小说中的文学艺术之美。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小说教学活动的顺利且有效开展,这一问题备受关注与重视。
一、导入课程的方法
良好的课程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初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而言,提高课程导入的有效性,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以初中语文学科《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在课程导入中,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学生对于这首歌曲比较熟悉,进而也就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课堂学习过程当中。在这种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回顾过程中导入课程的方式下,学生能够配合耳熟能详的主题歌曲,充分感受到梁山好汉的侠义精神,有助于对小说情节的更深入理解。
二、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
对阅读文本的有效解读是提高学生语文学科学习水平与质量最关键措施。在有关小说文本的学习过程当中,一切都需要以对小说文本阅读为基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整个小说文本的过程当中,对整个故事情节具备一个初步的认识,试着在阅读过程中找出并记录小说故事情节的产生、发展、高潮直至及结尾。实践教学经验证实: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阅读当中,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所起到的教学效果是极为突出的。以人教版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教材中《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教授为例,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可按照如下方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在自行阅读小说文本的过程中,提炼小说故事情节产生→发展→高潮→结尾的线索与关键语句,并加以勾画;其次,在学生阅读完成之后,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该文中的主人公是于勒吗?②该文中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递进的呢?③于勒的性格特征或者说于勒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回答上述问题,若遇到无法回答的问题,则可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到小说故事情节当中,思考并逐步解决上述问题。
三、分析小说人物的方法
人物、环境、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可以说是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同记叙文、叙事散文相比,小说这一文体在刻画人物的基础之上,对于主题的反应更加的深刻与灵活,主要是通过对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关系的构建,反过来揭示现实生活中某一特定的社会问题,所发挥的以小见大的功效。为此,作者往往会在小说创作中对人物形象加以深入且细致的塑造。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小说教学过程当中,重点就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师应当避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避免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为学生分配各个角色,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对话。引导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情境式教学活动当中,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加的生动。
四、调动学生课堂的学习情绪的方法
学生之所以在上课时出现不注意听讲的现象,是因为学生对课堂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语文课堂应该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的教学场所,而不是老师的“一言堂”。语文老师应该使用一切可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完全将精力投入到课堂中,通过自主的阅读,领悟课文中的微妙之处,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景,从而对文章进行感受和欣赏。如《马说》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授为了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教学中,将自己打扮成一位老者,模仿这位学者的一言一行进行讲课,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效果不同凡响。所以在当今的教学中,要用民主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将学生所有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课堂中,使课堂的学习气氛生机勃勃,加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通过本文以上分析需要认识到:初中阶段语文学科中有关小说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为引导学生认知并了解整个文本所阐述的故事情节;同时也需要教会学生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明确小说所旨在于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