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生态村
2013-04-29
浙江安吉县有一个人,别人种地、种树、种庄稼,他在“种房子”。这个叫任卫中的人不是建筑专业出身,却自掏腰包,租地搞起了生态住宅实验。他说他的梦想是造一个生态村,让农民过上真正美好的乡村生活,而不是住在劣质的山寨城市楼房,做“二手”城市梦。
这些年,任卫中成了安吉县的名人,房子正是他扬名的重要见证。“归于尘土”的生态农居,33厘米厚的土墙,雨天吸入水分、晴天散发水分,冬暖夏凉,整幢房子不消耗能源、不排放温室气体,房子呼吸着空气,空气滋润着房子,像一株植物静静地站在田野里……凭着四栋与周边农房风格迥异的“土房子”,任卫中获得“SEETNC”国际生态奖,连续两次获“中国建筑传媒奖居住建筑特别奖”提名。
2007年,任卫中获“首届建筑中国年度焦点人物”奖项,同济大学《时代建筑》特邀点评人李立对任卫中的评价是:新农村建设的“新”绝不是制造乡村的城市化景观,而应该是恢复乡村的“造血功能”,这种功能的获得必然要借助社会资源的重新整合才能实现。任卫中的乡村建造实践体现了一种社会力量介入乡村建设的恰当方式,他的行为也再次佐证了我们国家漫长历史上的一个社会学命题:国家与乡村之间需要一个中间角色。
8月,酷热时节,在安吉剑山村,任卫中独享山间一片清凉。任卫中本是浙江省安吉县港航管理处的一名普通职工,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关心环保一直坚持至今。2005年起,他因为坚持在剑山村造了四幢环保农房,广为人知,如今,他已在此居住了七年多。
从安吉县开车约20分钟,在一块“美丽乡村”牌子处左转,很快到了剑山村。任卫中在庭院前挂了一块刻着“剑山度假村”字样的木牌。从外观看,分散着的几幢农房各有特色,院内点缀几处石、杉、竹、篱,屋前阶下就是石子砌成的小径,还有用卵石砌成的石壁。阳光下,任卫中种的蔬菜长得旺盛,圈内竹林下,鸡鸭鹅正在闲庭信步。正值午饭时间,他在厨房忙着张罗午餐。这几天,妻子带着5岁的儿子回云南娘家小住一阵,平时一家三口常住的农屋最靠近大门,也是最早建成的,在任卫中的世界里,这是一号楼。
这座两层楼高、面积约200平方米的房子造价在6万元左右,仅用了四个月。其正立面是黄色土墙,墙基是门前的卵石,外墙就是以生土掺合黄泥、石灰,用模板夯实建成。进入大门,首先看到一个露天四合院,中间有一方清浅小池,上铺低矮木桥,拉起桥面中间的一块活动木板,便是一口深井。任卫中站在厨房门口笑着说:“这口井可以给房子降温,调节气温,还是个天然的冰箱,夏天可以冰啤酒、冰西瓜。”
水井是任卫中设置的“水空调”的秘密武器——任卫中在屋内楼板上铺设一层防漏层,并设计了供水流动的空间线路,铺上水管等辅助设施,再利用水泵将井水抽至楼板上的水管内,让井水在楼板上循环,利用水降低室温,井水循环后再重新回到地下。任卫中说:“水空调”通过试验,18度左右的井水抽到楼板上,经过3到5个小时的循环后能使30多度的室温下降至25度左右。
进入屋内,可谓别有洞天:一层厅堂打破传统民居分东西厢的闭塞格局,大胆开窗引入穿堂风,让空气对流;楼板上设了一个亮窗,配合一扇立地玻璃窗,不仅增光,更利于冬天阳光直射取暖,夏天则通过遮阳来调节室温。在生态屋,任卫中一边用筷子打着碗中自己养的土鸡生的鸡蛋,一边介绍说,房屋四根主梁及二层的楼板和屋顶采用的速生杉木正是安吉当地的木材;一层地面是当地的石板,两层屋顶之间以粽叶、谷壳、芦花等做隔热材料。“全都是我们脚下的原始材料。”
如今我们看到的房子,已经是多次“升级”后的成品,但任卫中始终采用最传统的夯土来做墙体,采用速生杉木来做屋体的框架结构。期间,他坚持让当地工匠协助造房,认为“只有本乡本土的人才最熟悉这里建筑材料的性子”。
在农村,很多人建新房时会把原来的老房子拆掉,任卫中用几千元买下别人不要的老房子,“搬回”宅基地“回收再利用”。如今,在一号楼的附近,任卫中又新增了二号楼、三号楼和四号楼,他也完成从推广一个生态屋到推广一个生态村的转变,开始从功能上区分考虑。其中,二号楼主要是改造旧宅,利用当地材料丰富墙面;三号楼是对生土进行抗震设计,以增进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四号楼则通过半掩式地下室,以挖地下室的土方夯筑建筑外墙。不远处,还有一个五号楼,那是建筑师张沁设计的作品。
在功能上,任卫中特意将二号楼设计成“农民会馆”,作为这个微型村落的乡村议事空间。房屋二楼摆设着任卫中对新乡村建设的一幅幅理想图景:窗户篇、小品篇、室内装潢篇、绿化篇、院墙篇、改造篇,汇聚了他认为国内外最理想的乡村建筑篇章。2009年,任卫中的婚礼也是在这里举办的,他依然坚持以农家乐的方式办了一场婚礼。这场婚礼中,任卫中请不少村民和亲戚帮忙买酒买菜端盘洗碗,就连厨师也是村里的人。最重要的是,喜宴上的蔬菜鸡鸭鱼羊都是自己种养殖的……任卫中得意地将其称为“生态婚礼”。
任卫中的老家在安吉报福统里,那是一个四面环山的村庄。1989年从南通水运学校毕业,他便来到县航运所上班。在农村土生土长的任卫中,心中一直有个绿色梦想:一幢幢造型别致的农舍点缀在绿草乔木中,房屋墙面上爬满绿色植物,牛羊悠闲地在草地上吃草。村民们衣着朴素,穿自己手工纺织或未经漂染的丝织品,吃着产自本地的新鲜食品,邻里共用电冰箱和洗衣机,不需要安装空调……
“我听了10年的古典音乐,每天听5个小时。”上世纪90年代,任卫中跑到杭州市通常只有两件事,其一是洗印照片,另一件事就是买古典音乐唱片。据任卫中形容,“建筑就是凝固的音乐”,最关键的是,他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建成生态村的失落,“在音乐中可以得到满足。”
说起对生态村的热衷,任卫中曾对外描述过自己那个独特的理由——“因为我是一个胆小的人”。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一天,报上刊登了全球温室效应的报道,这则短短的消息给任卫中留下了极为震撼的印象,他说:“我当时以为地球要融化了,我觉得好害怕,希望能做点什么,让这个末日晚一点到来。”
据任卫中调研材料显示,江浙一带一幢建筑面积为280平方米的农宅消耗标准煤30吨,排放温室气体115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任卫中就走遍安吉县境内的各大水域,查看流向,收集数据资料。1995年,他回到家乡统里村,自费种植了3000余棵树,只为早日建成“生态环保村”。2002年,他第一次提出了建筑“生态村”的构想,他说现在的农村完全变成了城市的翻版,成了不伦不类的乡村,“我要让这些‘建筑垃圾都转换成美丽的乡村房屋。”
任卫中最大的理想就是要建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村,以此来推广环保理念。对于任卫中这些年所做的事情,安吉县政府一直表示支持和鼓励,多次评选他为“环保卫士”。随后,任卫中接到清华—耶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干部培训项目的录取通知书,成为第一期ESOLP学员,随团赴法国、丹麦、瑞典、捷克考察。“欧洲实地考察生态建筑,受益颇多。尤其是对建设生态民居,走可持续之路的想法更成熟了。”
多年来,不同身份的到访者从不同角度,对任卫中的作品表达赞赏。2007年以前,莫干山三九坞洋家乐的发起人高天成曾来剑山村参观过,2005年,邻村有个80多岁的老太特意前来参观,在屋子里,老太连连感叹说:“这个房子,让人感到轻松!”任卫中的一个叔叔则发问:“这个房子怎么没有回音啊?”任卫中笑着解释说,房屋让人感觉到轻松,是避免了混凝土给人沉重的错觉;没有回音,则是因为木质墙的吸音效果好。
有着丰富城市建筑设计经验的建筑师王大鹏是任卫中生态建筑最积极的支持者,他曾在任卫中的生态屋住过一晚。“农村盲目实施工业化建筑形制导致了自然环境的破坏,所有的建筑垃圾都将造成了很大负担。“他在建房之前思考了很久,用最本质、最传统的夯土技术与材质,自然、朴素、从容,十分可贵。”王大鹏说,任卫中不合建筑规范的房子具有“最前卫的理念,其意义在于探索城市化大背景下新农宅是否还可以利用传统材料和乡村工艺,为农民盖起体面、好用、有尊严的房子”。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生态村”还是任卫中一个人的,几栋房子也成了闲置品。一年多前,湖州一家公司租住了其中一栋楼作为办公场所,日租费用100元,这让任卫中的心里多了一丝底气。当地有个村妇在此负责做饭、打扫等,在任卫中去厨房的间隙,她直爽地说:“我们更喜欢别墅,像这种‘仿古的楼房,有什么好的?”
由于声名在外,常有人请任卫中外出建设生态屋,他也曾规划两年内要建成一个“生态社区”,三年内在中国创建20个乡村工作室,协助各省市建造20幢示范建筑……但目前看来,任卫中的计划已经无限期延长了,“因为事情在不断地变化。”
任卫中声称给农民建造、模仿的房子,却得不到大家的喜爱,这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难题。甚至有人质疑:这个农民花十年时间造生态村,是真的热衷环保,还是蓄意炒作?对于政府来说,任卫中的所作所为是不是社会力量介入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恰当方式?
坐在一号楼屋内的长桌前,任卫中沏着茶说:“实际上,推广的效果的确不好。”长桌边的黄土墙上最显眼的地方,写着“农民自助式建房技能培训”几个黑字,似乎更像一种无言的讽刺。让任卫中头疼的是,即便请村民来吃饭,都很难传播他的生态屋的理想。他曾准备了投影仪,希望开设“环保公益”课程。但仅有的几次培训课也是任卫中硬拉来的人,多数村民并不感兴趣。
最初,任卫中的梦想是,“一边造房子,一边周游世界,跑到哪儿就在哪儿建设生态农房。”但凭一己之力实现理想,对任卫中而言更像是乌托邦。他四处申请环保公益基金,希望能有民间团体注意到其项目,但结果总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目前为止,这里还只是他“一个人的村庄”。最近,任卫中参与了重庆巴南区有一个改造旧屋的项目,但只是“负责做技术指导”,主要了解巴南当地的泥土质量,相比起来,任卫中更愿意在剑山这个“大本营”待着,他喜欢这种拔草、种地的生活。
5年前儿子出生后,任卫中不再那么执着于造房子的事了,他无奈地说:“很多农民一辈子只造一次房子,造房子毕竟不是常态,不应该作为我的终身事业,现在,我更关注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比造房子更急迫,那就是健康的饮食。
在生态屋,任卫中日常饮用的水都来自老家统里村。“我从15年前就开始关注安吉山区农民在竹林用农药草甘膦除草的问题,最初我只是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考虑,设想租几百亩山林,尝试把草利用起来,不伤害草根以避免水土流失;但现在我发现,草甘膦似乎是一种永久性的化学污染物。”在任卫中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统里村村民朱友春的家中,60多岁的朱友春是一名郎中,如今因为高血压,很少到深山挖草药。朱友春感慨说:“这几年,草甘膦打得那么厉害,附近的山上已经挖不到常用的中草药了,只能在地里种一点。”
“你看这些草,多好啊,只要用手拔了,放到树根下就是最好的肥料。”就像20多年前关注生态村不被理解一样,或许任卫中的生态屋乃至对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更像是一个私人追求。对于任卫中的坚持,有人以终南山的“物理论”形容说:“他可能更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回归追求本性的生活状态,但推广起来其实很难。”也有到访过任卫中的生态屋的网友评价说:“他(任卫中)更像个教主,行为和意识都充满孤独感,但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可敬的。乡村已经逐渐在脱离土地,农民的房子越来越像城里的房子,瓷砖、铝合金、机制瓦等现代材质已是主流。像他这种纯粹形而上的理想,从经济到审美,都是困难重重的事。低碳是未来的方向,势必影响所有产业,包括建筑潮流,但是具体实施起来,却需要更好的经济合理性为依据。”
有一阵,“安吉生态村”作为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16个展区之一,被定位为“传承安吉历史建筑”的展品,但任卫中不认同这样的定位,他认为那就是中国“美丽新乡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