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涝南旱或将影响中国粮食十连增
2013-04-29胡明刚
胡明刚
8月以来,中国南方出现较大范围的持续高温干旱,而水稻和玉米主产区东北三省发生洪涝灾害,给中国粮食增产蒙上阴影。
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2638亿斤,增长1.5%,再次实现增长,秋粮产量能否继续保持增长对于今年全年粮食产量能否实现“十连增”尤为重要。然而,近两个月来,干旱、暴雨等灾害天气侵袭了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往夏季雨水充沛的南方地区出现了大干旱,而本应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却连降暴雨,灾情历史罕见。
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数据,7月份以来,南方地区出现高温少雨天气,尤其是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等地出现大范围、持续的高温天气,湖南和上海平均高温日数均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多。高温区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52.6%,其中贵州、湖南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最高,而降水量均为1951年以来最少。
然而,在“南旱”的同时,北方地区却迎来了丰沛的降水。东北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36%,华北、西北也分别偏多35%和36%。嫩江、松花江发生了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黑龙江发生了1987年以来最大洪水。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孔祥智认为,从目前陆续透露的数据来看,南方加上东北,受灾面积大概会超过1000万公顷,也就是1.5亿亩,超过了今年全国秋粮面积的1/10。
“北涝南旱”使得我国许多粮食作物产区受到灾情影响,对今年粮食生产“十连增”造成巨大考验。专家认为,虽然部分地区秋粮产量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是目前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并不十分严重,只要未来灾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就不会影响到今年粮食增产的总体局势。
8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安排落实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重灾区及时改种补种,大力推进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统防统治。同时,做好应对夏秋冬连旱的准备,“力夺全年粮食丰收”。
次日,农业部在湖北召开南方中晚稻重大病虫防控现场会,希望从“虫口夺粮”,把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率总体控制在5%以下。农业部信息显示,今年中国南方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和纹枯病等重大病虫发生率重于上年和常年。
中国夏粮同比略有增加。但是,关键还是看秋粮。中国的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而南方中晚稻,常年总产约2500亿斤,占全国稻谷总产量的63%,占全国秋粮的30%。过去九年,中国粮食实现连年增产。除了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自给率达95%以上。
据财新网报道,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习银生认为:“目前,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甚至低迷的背景下,中央已把粮食生产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目的是为了降低粮食供应的经济社会风险。”
习银生表示,北方洪涝灾害对粮食产量影响不会很大,而华东、中南省区干旱可能会对玉米、棉花、花生等旱地作物产量造成较大影响,但对水稻等灌溉作物影响有限。“今年中国粮食产量与2012年持平的可能性较高。”
不过,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郑大玮则作出了较为乐观的判断。他认为,依据到目前为止的天气形势判断,今年秋粮产量有望与去年持平甚至略增。郑大玮在接受《中国气象报》采访时表示,今年,全国受旱最严重的地区是江南以及西南地区东部,旱情的严重程度和2003年类似。但在2003年,长江中下游的伏旱从7月12日开始,一直延续到8月27日,今年的延续时间可能较2003年偏短。
此外,由于今年早稻在旱情严重时已经收获,因此产量并未受到较大影响,主要是一季稻和晚稻受旱较重。而在南方其他地区,如长江中下游沿江平原、西南以及和华南等地,目前旱情并不严重。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北方雨水充沛,到目前为止秋粮作物长势良好。由于天气预报准确及时,加之当地排涝工作开展顺利,作为全国“粮仓”的东北尽管降雨明显偏多,但只是沿江的局部地区受涝严重,其他大部地区秋粮作物长势良好。华北地区也没有出现农田大面积受涝的状况。
因此,后期如果没有大的灾害,比如秋旱或者早霜冻等,东北以及内蒙古和华北平原大部都将丰收在望。“今年全国夏粮已经获得了好收成,这些都将弥补南方干旱带来的损失。”郑大玮表示。在他看来,尽管受到灾害天气的影响,部分地区秋粮产量会有所减少,但是实现“十连增”的可能性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