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知老人心

2013-04-29庞凤娥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养心老年人心理

庞凤娥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温饱等生存问题成为过去,而诸多新问题逐渐浮现出来,老龄化问题便是其中之一。2011年,我国统计局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近年来,有关老年人的话题和新闻不断涌现,从养老金亏空和被挪用,到延迟退休的传言和方案;从扶起街边被撞老人而被诬陷赔偿,到老人摔倒无人伸手而围观的冷漠;从公交车上不给老年人让座发生的争执,到电影《搜索》中让座桥段的热议和再现;从独居老人死后数月才被发现,到新颁布《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的规定,等等。这表明日益突出的老年问题,已经摆在中国人的面前,值得引起人们的深思。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老年人如何适应退休生活,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保持自己内心和谐稳定,与社会和谐相处,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安享晚年。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积极心理

具有积极心理的老年人根据自己的客观条件,凭借自己的能力,采取适当的方法和寻找适当的机会,继续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单位的建设和发展,关心着同事、家人及亲友的事业和健康。

有的老年人仍坚持一定量的专业工作或社会工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此类老年人仍保持较旺盛的精力,精神上仍保留着某种信念和追求,并不断树立新目标。这种心理是积极的,它可以有效延缓老年人大脑及躯体衰老的进展,有利于老年人的心身健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成功老年”。

消极心理

消极心理主要是由于无法有效应对现实问题所产生的非适应性心理状态。

躯体健康问题所带来的焦虑恐惧感和无助感 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并担心疾病会加重,尤其害怕癌症和脑血管意外等重大疾病,疾病折磨和对死亡的恐惧,经常笼罩着一些老年人。一旦有躯体不适便惴惴不安,对医学有过高的期望,到处求医问药,甚至轻信某些广告宣传,胡乱用药。往往心里觉得自己委屈,子女的理解和关心不够,过多过高地关注于自己的躯体健康,反而影响了生活质量。还有一些老年人干脆破罐子破摔,选择性忽略自己的健康,听天由命,不注意饮食,不戒除烟酒,甚至出现抑郁、失眠等情绪问题,更增加了心理的痛苦。

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失落感和隔绝感 老年人曾辛勤工作数十年,退休后精神上无所依托,思想上感到空虚,心理上产生失落感,并由此可能变得沉默寡言、忧愁思虑、闷闷不乐,甚至是有急躁易怒的极端情绪。

情感缺失所带来的无聊和无望感 大多数老年人的子女都已成年,忙于他们的事业和小家庭,无暇或很少有与老年人单独相处和谈心的时间。还有些老年人丧偶,自己变成了一个孤单的人,情感无法得到正常宣泄,日积月累便影响了心身健康。

身份转换所带来的无能感和无价值感 老年人在过去的家庭中是顶梁柱,是一家之主,现在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累赘”,子女有什么事情也不再请教父母。自己的优势地位受到了挑战和颠覆。老年人过去在单位是技术骨干或者领导干部,退休后成为“一芥草民”,不再拥有社会地位的优越感。随之而来的便是自己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和认可,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以前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那么,老年人如何做到年高而不老、寿高而不衰,把高质量的生活和愉快的身心把握在自己手中呢?

近年来,电视台传统养生节目风靡,老年人成为这类养生节目的主要受众,让他们从中受益。但是,这股养生热也催生了另外的一些不和谐潮流,如绿豆热、茄子热等等。所以,要注意甄别,不宜盲目跟风。

当前,人们把养生片面地理解为养身,即养好身体,延长寿命。事实上,养生重在养神或养心,因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无人能违背,长寿并不是生活意义的全部。如果把养生的目的一味地定在延长寿命上,反而是舍本逐末。所以要把养生定位在延长寿命和提升生活品质两方面,才更全面和切实可行。生活品质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高低,只有生活质量提高了,我们生命的效率才会更高,即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体现更高的生命价值。

关于老年人如何养神,引用曹操的《龟虽寿》中:“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所以概括为两方面,一为“养心”,二为“怡情”。

养心

仁 即心地善良,待人宽厚。孔子云:“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中国儒家的思想。董仲舒云:“仁者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美其身”。“仁者寿”为无数长寿老人的实践所证实。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长寿老人几乎个个慈祥善良。

性善 药王孙思邈说过:“积善有功,常有阴德,可以延年”,说明善心对个人的好处。每个人一生都是不断成长、修行、提升的过程,老年人处于人生的末期,仍要不断反省和提升自己。

知足 古代养生家高濂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说明知足会让人心灵净化,做到恬淡虚无,益寿延年。

少私 佛家认为私为万恶之源。有位年逾九旬但身体颇健的老医生说:“我不可能无私、但以‘少私两字为座右铭,‘少私好处很多,可以开心,可以宽旷。名利淡泊了,与人少争了,就能心平气和、身心健康。我有今日之健,也许是对人宽厚,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专心工作的缘故。”

寡欲 孟子说过“养心莫善于寡欲”,《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里的欲,不只包括性欲,而是指广义的欲望。

怡情

欣赏音乐 音乐是人类最美妙的语言,并且世界通用,音乐传递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可以调节情绪。

美化家居 把自己的生活环境布置得温馨优雅,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生活品味,舒缓了情绪。

赏花种草 大自然中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神奇,在培育花草的过程中,在培养雅致的同时,体味了人生。

观景 古代徐霞客是一个旅游家,世人仰慕。很多身体尚可的老年人选择四处旅游,走遍山川大河,尽赏美景,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结交朋友,体悟人生。

入静 不是说“生命在于运动”吗?事实上,动静结合对人体更为适宜。在实施上面“动”的同时,要关注静。只有动静结合,才能更好使人体得到适时修整,更好地运转。佛家和道家都倡导入静,有“禅定”“坐望”等方式使人内观自己,达到体悟的目的。近年来,西方心理学家也对东方宗教中的“入静”极为重视,将其引入心理治疗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最后,以曹操的《龟虽寿》作为结尾,与天下老年人共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猜你喜欢

养心老年人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养生与养心
认识老年人跌倒
夏至重养心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夏至养心喝“三茶”
心理感受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