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工作方式 提高工作效率 推进农业机械科技推广工作
2013-04-29刘云雪
刘云雪
1.农机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原有的体制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过去,按照引进、试验、示范的程序,由各级农机部门为主体,全面实施,对发展粮食生产为主体的机械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这种机制由农机部门单独操作,对农机部门的依赖性很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速度和需要。工作没有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调整,观念没有完全转变,没有打破原来的框框。农机部门对有些产业、有些机械连自己也不清楚,因此,改变现有机制,势在必行。
1.2农机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财政困难,经费得不到保障,县财政除拨给农机人员的工资外,没有安排专项的农机经费,因此,农机工作难以开展。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生产向着高产低耗多样性方向发展,全县的农机力量明显匮乏,投入的经费不能满足机具从引进到示范的各个环节的开支,无法开展实质性的工作。
1.3人员专业素质偏低,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 农机队伍专业素质低,人员结构和文化结构也不合理,新老交替缓慢,专业技术人员寥寥无几,技术力量较弱。同时,在思想、观念、技术上没有自觉地去适应农机化发展的步伐,工作无硬性指标,干与不干,干多干少一个样,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
1.4农机工作内容滞后 长期以来,辉南县的工作只注重产前、产中或产后粗加工机械化,而忽略产后深加工的机械化;只重视粮食作物机械化,而忽视经济作物机械化;只重视农田作业机械化,而忽视农业工程等领域机械化,使得农机的产品与农民需求脱节,造成部门想推的推不动,农民想要的又没有,削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机工作的开展。
1.5供求信息脱节,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因乡(镇)一级农机信息渠道基本闭塞,县级农机部门很少听到来自基层农业机械的需求信息,加上县农机部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供求信息掌握不尽真实,有些农机基础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乡镇农机力量的削弱,使县农机部门最需要的农机供求信息得不到充分反馈,更难找到发展农机化的切入点,仅凭农机部门掌握的信息和经验来,是十分有限的,有些新技术、新机具农民已用于生产中,而农机部门还不知道,信息滞后,常处在用户之后。
2.促进农机推广工作的对策
2.1建立健全农机体系 要理顺农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机体系,大力加强机构建设,增强机构实力,探索并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机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活力,提高专业素质,培养技术精、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健全县、乡、村三级机构,注重培养村级技术人员。并从大、中专毕业生中吸收一批热爱农机事业、年轻有为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一线队伍。要把“情系三农、服务三农、造福三农”作为农机工作理念,深入基层,进村入户,面向生产一线,借助人才推动和市场牵动的合力,加速先进适用农机具的应用。
2.2加大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关注 一方面通过召开不同形式的农机作业现场会,利用各种宣传手段,争取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机工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重视和支持,确保农机机构经费足额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及时把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通过现场示范让广大农民了解新技术,新农具的效果、作用,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引起全社会对农机事业的关注。
2.3改进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在模式上应更多的深入基层农户,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优惠,把农民所需要的技术、机具送到家中,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二是结合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并加大示范点的力度,大胆将新技术、新机具以恰当的方式在示范点和农机大户中应用,发挥其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三是加强与农机生产企业和经销部门的联系,解决购机难、机具难的问题。
2.4建立信息网络 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建立农机信息专栏和畅通的农机信息网络。通过农机网络,农机人员可以向农民宣传有关的政策法规、工作动态,适用的农机产品;依靠农机网络,农民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农机产品;依靠农机网络,可以把农民的需求及时反馈到农机生产和研究部门,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做到互通信息,提高效率。
2.5加强职业,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要有计划地组织农机人员进行学习,进一步提高农机人员的业务素质。采取必要的手段鼓励农机人员学习各项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农机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