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回潮
2013-04-29
「日常的魅力,生活美學」,一直是我心中居家的藍圖,居家是人心所在的地方,在體驗生命這場旅行的過程中,總會或長或短地駐足於不同場景,生活和諧能夠讓我們身心祥和,然而我們卻早已習慣並且依賴城市,也許每次的遠離,都早已註定了回歸。每一次的回歸都意味著重複而不同的生命感官,居家定義也隨著成長和生活變化動遷,一次次的新生活或再生活是可以通過時間考驗的。時間有著壓迫不赦免任何人的腐蝕力量,以及將所有事物歸還土地的意志,面對敏感、矛盾、感性的人生,每個個體對生活的情感有如江水變化無常。缺乏常識和生活情趣的人是無法告訴其他人怎麼生活的,對生活不抱希望的人,更不要在任何人面前提居家設計。記住沒有人可以複製任何人的生活,也沒有人有權力取走某人的生活方式。
要保持平常心,首先要面對自已內心的真實,承認自已內心的真實狀態,面對自已的歷史,勇敢體驗生活的每一天,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會一成不變。我們在得到快樂的同時也要接受挑戰和壓力帶給我們的磨練,缺了誰我們的生活都顯得單調,要學會與壓力共舞。很多和我共事的設計師問我如何成為一名好的居家設計師?我的回答永遠是:如果某人可以在做設計的時候不需多思考,很自然地進行設計就像吃飯一樣,那某人的設計肯定對人的生活認識到了一定的程度。在我眼中設計工作是一種忠於自我意識,一種承諾,一種敬業,服從我心所屬和榮譽的象徵。
我們常常能聽到「那不是我的工作,我太忙了,這件事不歸我們管」等的話,這些話是多麼不振奮人心。可不可能說一次像責任到此,我不能再推,讓我看看如何解決之類的話。理智無法改變情緒,但行動能證明我們的言行。不要為薪水而工作,因為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種報嘗方式,人如果只為薪水而工作,沒有更高尚的目標,並不是一種好的認知選擇。一個以薪水為個人奮鬥目標的人是無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的,也從來不會有真正的成就感。生活與生存在本質上還是有區別的。一種是活的閃亮,另一種只為活而活著,懂生活的人才懂設計,它不意味奢華,更多是對生活的追求與品味。
30年前中國人建造房子的時候想著經濟與實用。30年後遮風避雨不在話下,中國人追求住處的美觀,更夢想創造傾城之宅。今天的業主對住宅的追求,意味著對生活品質的關注。這種關注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澱,很多業主經過了幾次置業目的都是為了提高生活品質。嘗試通過設計將空間的功能具體化,細化,並做深入的對生活方式的研究與探索。在上海松江區,年過40的楊先生買入一套簡歐建築聯排住宅。家中三代同堂面積約350平方米。空間格局共為五層:地下層娛樂放映室、傭人房、首層客廳、餐廳、廚房、衛生間;二三層為臥室,衣帽、衛浴、露檯;頂層隔樓為書房。
整體設計通過空間與幾何的錯位,重疊、重組等手法將傳統建築的虛實空間重新詮譯,空間的延續性與完整性,通過空間與空間的分割,從大量移門與透明玻璃設計形成多重開放式的自由空間。首層是整個住宅的核心,傳統戶型是客廳,餐廳和廚房彼此獨立,為了讓整個空間顯得大氣簡潔,這三個空間必須融為一體貫穿整個設計主題。地面的灰色磚錯拚加強空間的延伸性;簡單的棕色牆面貫穿餐廳,樓梯與客廳體現視覺的一體性。簡樸的搭配告訴來到的訪客什麼是高明有品的設計。在客廳灰色橫紋的大理石以及沙發背景牆橫向延伸的裝飾線條將空間的本質重現一次又一次。讓原本呆板的牆體變得充滿活力。原汁原味的體現簡約風格的魅力,家具與軟裝只是加分的配角。道家的無中生有,佛家中的空也是如此。
設計的好壞與舒適是來自設計者本身對生活的認知與感悟,設計並非來自生命的過程,而是來自我對生活所抱持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