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者不拒 多拿近一億 企業騙補誰之過?
2013-04-29史瑩
史瑩
案例重現
近日,大陸審計署發佈2013年第25號公告,顯示在5044個能源節約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資源綜合利用等節能環保類審計專案中,2011年到2012年期間,共有348個專案單位擠占挪用、虛報冒領資金16.17億元(人民幣,下同)。
重慶鋼鐵集團垃圾發電廠配套專案挪用9960萬補助資金用做他途,金額最大。騙取財政補貼的公司還包括了所在行業的領先企業,比如騙取金太陽工程補貼的包括了地區開發區和廣東漢能這樣的光伏企業。
除此之外,還包括格力、格蘭仕、TCL、美的以及瀘州老窖等知名企業,都存在通過虛報、多報、虛假合同等方式騙取財政補貼的現象。
據悉,列入本次審計的能源節約利用科目,主要包括近年來大陸大力推行的節能家電推廣、高效照明推廣、節能汽車推廣等內容。以節能惠民政策為例,2009年,大陸開始推行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對購買空調、平板電視、洗衣機、冰箱、熱水器、節能燈和LED燈、汽車等產品類別中的節能產品進行補貼。
補貼方式一般為,在消費者購買節能產品時,企業先行墊付補貼資金,後續根據企業向相關部門上報的節能產品銷售數量和補貼數額,再由財政將補貼款打給企業。
騙補各有妙招
根據國家審計署近日公佈的審計結果,共有6家家電企業上黑榜。其中騙取補貼數額最大的是廣東格力,達2157.76萬元。審計顯示,在高效節能空調推廣專案中,廣東格力通過多報節能空調銷售量的方式,違規獲得中央財政高效節能空調推廣補貼資金2157.76萬元。同時上榜的騙補金額較大的家電企業有TCL空調、格蘭仕、長虹空調,分別騙補1830.88萬元、1779.4萬元、981.78萬元,手段均為虛報高效節能空調銷售或安裝數量。
除了家電領域,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则通過重複申報資源化利用專案,違規獲得補助資金670萬元;而重慶鋼鐵集團採取虛假淘汰方式,騙取淘汰落後產能獎勵765萬,以及示範專案補助870萬,重慶鋼鐵集團還挪用重大示範專案投資補助9960萬。
概括而言,此次審計102個專案單位編造虛假申報材料,套取、騙取資金5.56億元;29個專案單位擠占、挪用「三款科目」資金2.26億元用於生產經營、業務經費等支出。由於主管部門審核不嚴、第三方評審機構未盡責等,造成217個專案單位以「報大建小」、重複申報等方式違規獲得資金8.35億元。
審計报告指出,有關地方部門和專案單位已將被擠占挪用的資金歸還原資金管道2.05億元,收回被套取騙取的資金2.14億元。審計向司法機關移送案件線索29起,涉案人員41人,目前正在依法查處之中。
家電行業專家陸刃波認為:「國家實施節能補貼的本意是給消費者實惠,促進節能產品的普及和拉動產業升級,卻有一些企業把補貼當成了生財之道。」這到底是廠商共同勾結牟利,還是政策的操作和管理存在漏洞?
三大誘因催生了「騙補」現象
作為被點名的家電巨頭們,肯定不願承認騙補行為,暫且不論以上巨頭的回應和解釋是否能夠自圓其說,此次事件持續發酵造成的負面影響卻是深遠的。家電企業們的眾口鑠金,廣大民眾的義憤填膺。巨額資金被企業以非法手法占為已有,一定不是政府開放補貼政策的初衷,但是造成了今天的局面,政府也有責任。
首先,政策存在漏洞,於是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狀況,讓企業從中找到可切入的漏洞進行騙補。2008年,政府開始推行家電下鄉的政策。有業內人士認為,因為受金融危機影響,政府出台「救市政策」心切,倉促之間,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難免有漏洞。其中「虛標」成為騙補一大慣用伎倆。據《能源效率標識管理辦法》表述,大陸目前實行的制度是「由產品生產者自行檢測產品能效,並依據檢測結果和相關標準自行確定標識內容,自行印製和粘貼標識,向相關授權單位備案,並對標識資訊準確性負責,接受監督檢查」。例如,2010年9月,某媒體專門在市場上選取了11個市場主流品牌、隨機購買了30個空調器樣本,分別委託國家家用電器品質監督檢驗中心、國家電器能效與安全品質監督檢驗中心進行了空調實際能效比檢測。檢測報告揭露了一些空調廠家通過能效等級造假和虛標能效騙取國家財政補貼的事實,而這只是冰山一角。
其次是行業現狀的混亂。騙補事件被批露之後,一些家電企業作出回應稱,主要是填報數據不規範、不嚴謹所致;有的企業表示是管道問題,正試圖努力撇清自己主觀故意騙補的嫌疑。甚至一些空調企業相關負責人不約而同地將騙補的責任踢給了負責銷售、安裝環節的經銷商……事實上,在國家、企業、銷售、消費者這條複雜的補貼鏈條上,補貼機制的不完善和盈利的壓力造成企業騙補時有發生。正如格蘭仕集團新聞發言人陸驥烈公開回應騙領行為時所說,「這項審計結果的確是對行業內現狀的客觀反映。」
第三,事後監管,懲罰力度不大。以前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也有企業被曝騙補,但處罰並不重。家電分析師梁振鵬認為,違法成本很小是根本原因,企業騙補後基本上沒有太嚴厲的懲罰措施,若是把罰款金額定為企業騙補金額的10倍甚至20倍,企業就不會輕易觸犯政策紅線。
治本是關鍵
此次騙補事件,凸顯政府監管之困,企業為追求各自利益,大肆鑽政策空子「渾水摸魚」,催生產業鏈的地下灰色利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漆雲蘭認為,除應考慮政策在制定和設計之初是否嚴密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執行過程中的監管。
其實在2011年初,商務部就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家電下鄉銷售網點監管的通知》,要求地方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家電下鄉流通企業及其銷售網點的監管,規範家電下鄉流通秩序,維護國家財政安全和農民利益。可是,兩年時間裏監管部門在虛報產品銷售數量、申報不實材料問題上,每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否都有相應的監管應對等措施不禁讓人心生質疑,而這也是引發騙補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前就有媒體披露,對市場上在售產品和國家「節能惠民」推廣目錄產品進行對比后發現,很多產品的實際能效指標為1.4左右,而在目錄中卻均超過1.7。原因就在於1.7恰恰是享受補貼和不享受補貼的重要分界線,超過1.7即可獲得補貼。正是因為相關監管缺位,讓企業可以為所欲為地進行暗箱操作。
隨著家電騙補事件的持續升溫,各種制度環節的缺失也不斷暴露出來。企業在利益面前,也越發不「淡定」,暫且不論是否是主觀故意,但騙補事件的存在,亟需相關監管部門抬高准入門檻,提高處罰力度。陸刃波指出,對於企業騙補行為,有懲罰才能有收斂,而主要仍需企業自律。未來家電市場發展將更平穩,競爭更公開,家電企業的競爭重點也將轉移到品牌、研發水準和銷售管道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