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
2013-04-29傅军英
傅军英
摘 要: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解决文学作品教学中理性分析多于形象感受,肢解说教多于整体审美的问题,在学生作品欣赏的时候,帮助学生在作品与生活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让他们真正抵达作品的核心,从而真正达到审美的目的。
关键词:桥梁;审美诱导;距离 ;意境;联想;创造
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中提到,要求学生能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情感;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而在实际的文学作品教学过程当中,却往往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理性分析多于形象感受,肢解说教多于整体审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往往是死记硬背,感受不到文学作品与生活之间真正的关系,体会不到作品中存在的真正的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光是从字词本身出发来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是达不到新课程中规定的目标的,我们必须在作品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到达作品的核心,从而真正达到审美的目的。这就是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的审美诱导。
作品教学中的审美诱导,首先要使学生懂得:文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没有哪个文学作品不是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的,但是,也没有哪个作品是对生活纹丝不动地拷贝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作为欣赏者可以用自身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作品,却无法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一一印证。要架起文学作品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以下几点。
一、构建时空的桥梁,距离中有着艺术美
艺术美与生活的距离。一位高二的同学在国庆假期里去了一趟杭州西湖,回来后他说,实际的情况并未像很多作品中描述的那般秀美迷人。我说,作品中的西湖集中了四季中西湖最美的自然景观,并以文人的激情催化,当然更具有美的意韵。而实际生活的观察中,平淡的零山碎水分散了你的视点,噪杂的游船环境干扰着你的审美灵性,旅途的困倦疲乏钝化了你的欣赏感官,而作品中的西湖的美是经过作者提炼过了的,是不带有任何杂质的。他恍然而悟:文学作品中的美,源于生活中的美,是生活中美的集中和再创造。这是艺术美和生活的距离。
艺术美与时间的距离。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对作者对童年的深情回忆,比如说鲁迅,比如说曹文轩,比如说莫言。那些反应他们童年的作品,往往是在他们中年时期写成的。学生在学鲁迅的《故乡》时就提到这个问题。我说,生活中罕见的、让人印象深刻的、与以往感觉体验距离较远的事物,乍一相遇,即能激起作者的创作冲动,成为佳作,如英雄伟业,自然奇观等。另一类,生活中习见的,司空见惯的事迹景观,往往很难激起创作的冲动,可是几年过去,从前的经历一部分消磨了,部分却突现了出来,反成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引起了写作的激情。比如说叶广苓的自传体小说《采桑子》,当年清朝皇室生活的酸甜苦辣,经过时间风雨的洗礼,当作者再回首时,都成了一首首苍凉的挽歌,说不尽,道不完,就像风雨夜的梦中,遥遥看着远处舞台上正在演出的戏,五彩缤纷,却又风雨凄迷。这是文学美与时间的距离。
艺术美与心理的距离。周敦颐一生宦海沉浮,亲历官场的尔虞我诈和欺世盗名,可又自感势单力薄,无力扭转乾坤,只能洁身自好,以莲自喻,写下《爱莲说》以表白“出淤泥而不染”的心迹。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层层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这一切又交融着朱自清那隐隐的,却又是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情,折射着作者温文正直人格与黑暗时代的矛盾。而现在的学生,与周敦颐和朱自清处于完全不同的时代,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若不是对这些作品的背景有所了解,就难以领略作品的美的意境。这是艺术美与心理的距离。
二、构建心灵的桥梁,在“有我”“无我”之境中审美
黑格尔说过:“艺术对于人的目的在于让他在外物界寻回自我。”大地山河以及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无生命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他有感情、有生命、有动作,这都是“移情”的作用。在教学中,还要使学生了解一个特征:作品中描写的事物不完全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特征与作者主观情感的融合,这就是移情作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都是原文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实例。
有时,物的情趣随着人的情趣而定,如高兴时,大地山河都随之扬眉带笑,悲伤时,风云花鸟都黯然愁苦,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红楼梦》中众姐妹赋柳絮词,林黛玉吟的是“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成为自我身世命运的写照;薛宝钗题的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预示着她勃勃的心志。境相同,意迥异。教学散文我们要帮学生分析作品所创造的意境,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荷塘月色》,作者通过描绘曲折幽僻的小路,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点缀的白花,淡淡的清香……营造了一种素淡闲静的意境。而这种意境正是作者心中淡淡的哀愁和素淡朦胧景色的融合,也正是作者“心下颇不宁静”,感到苦闷,而又无以自解,欲逃避现实而又不能的心境的真实写照。
有时,人的情态随着物的情态而定,如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对高峰大海而肃然起敬,心情浊劣时,对修竹清泉即洗刷净尽,意绪颓唐时,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便觉慷慨淋漓。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阴晴两种天气下登楼所具有的两种不同的联想和心情:“若夫云雨霏霏,连日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些都表现了同一个客观事物,在不同的心灵世界中投射出来的不同的美。
三、构建联想之桥,在现实与艺术之中体会美
对作品的审美是以作品为根据所得到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同时也包含着读者积极形象的思维活动。中国古典的艺术鉴赏理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欣赏过程有这样通俗的表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即在欣赏时,深入到作品的内容、情境中去,体会作品的内容、形式和风格,陶冶其中,达到忘我的地步。唐朝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在浔阳江头送客,由一个琵琶女的身世,联想到自己的被谪,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说明作品中的形象触动了诗人有关的生活经验,这时他的情绪体验就来得更深刻、更强烈,以至于不能“自拔”。这种“入乎其内”的强烈的艺术感受和情感体验,从客观上来说,是作品中生动的艺术形象的魅力对欣赏者的吸引和感受,从欣赏者主观上说,则有赖于他与作品内容之间其种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上的联想。一个久居异乡的游子会对鲁迅《故乡》的情绪有更多的体验,而长期飘泊海外的华侨则会与《乡愁》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
作品的审美不仅能要“入乎其里”,而且能要“出乎其外”,欣赏贵在深入,但不能入而忘返,既“入迷”又“清醒”,这种“入”与“出”是对立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完整而深刻的审美感受。《荷塘月色》中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笔,由小路到塘树,由荷花到月色,联想到江南的采莲,如行云流水,一步步地把读者引向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领略个中好处,而又“清醒”地从情境中出来,回到无奈的现实世界:“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门前,轻轻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突如其来,嘎然而止。艺术境界与现实境界的深刻对比,使得审美的感受更完整深刻。
再比如卡夫卡的小说《骑桶者》,初学者若是对卡夫卡不了解,一看这作品,完全是不知所云,感觉到毫无价值。但若是对卡夫卡其及生活的时代有所了解,我们便不难理解作者在文中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的价值了。“骑桶者”之所以骑桶,是因为他的恐惧心理,“我”害怕失败讨煤被拒绝,所以选择了“骑桶”这样的特殊方式,如果被拒绝,就可以快速离开。在小说中一些看似不可理解的细节,其实恰好表现了人与世界的不可通融性。在这篇作品中,如果不能在艺术境界与现实境界两者之间出入自如,是不能理解作品的含义的,反之,把两者用联想结合起来,才能体会到卡夫卡及其作品的伟大。
四、从桥的那边走回来,以审美的态度感受生活、描绘生活
在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审美诱导,可以使学生流连于作品美的形象之中,融汇在作品蕴蓄的情感里,思绪纷繁,振奋激昂。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形象的直觉性、情感的感悟性、想象的创造性。
学生明白了“作品中的美,源于生活中的美,是生活美的集中反映和再创造”的道理,就能从整体的、全方位的角度上去把握对作品形象的直觉。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写清晨起来看到街道上留下的扫帚丝的痕迹,简直是写绝了。“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如果说用“细腻”来形容“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还勉强有点客观性的话,那“清闲”“落寞”则完全是主观的、意念上的了。如没有对生活中美的高度的感知能力,又如何写得出来。而学生对作品形象直觉性的提高,不仅提高了对作品的欣赏能力,还进而表现为对生活的观察和描绘能力的提高。如一位同学在写一次考试失败之后的感受的文章中,不仅写了自己痛苦落寞的心情,还烘托以淡淡的雨丝,流动的暗云,细凉的北风,展示了对感觉形象的取舍、剪裁、拼接、组合的能力,达到了景与情的和谐统一。
学生了解到“作品中描绘的事物不完全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特征与作者主观情感的融合”的道理,就会通过作者展示的形象,去体验作者蕴蓄其中的感情,如朱自清的《背影》,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能感悟到,透过“父亲”蹒跚、灰色的背影,表现的是作者对艰难时世的无奈感慨,对父子亲情的眷恋缅怀。学生在对作品感情的感悟性提高的同时,自觉地以含情的目光,博爱的心灵去观察生活。如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到:祖母生前常常一个人抬着竹椅,捧着大花猫。蹒跚着来到这株老槐树下。祖母很喜欢把猫捧在身上,一边梳理着花猫的毛发,一边唤着花猫的乳名:“咪咪,咪咪……”猫儿也在祖母的怀中显得特别乖顺。它淘气地用它湿滑的舌头去舔祖母苍老的脸,粗糙的手指。每到这时,总能听见祖母在院中带着笑,骂:“咪咪,你这个小淘气,竟还知道疼人。”然而,大多数的时候,祖母总是默默地把猫捧在手里,倚靠着竹椅的背,静静地凝望着那扇不常被人开启的门。随风而落的槐树叶与槐树花无奈地点衬着祖母苍老而瘦弱的身影。这样的作文,就把现实境界与艺术境界很成功地融合在一起了。
可见,教学过程中的审美诱导,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而且可以诱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