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害怕什么
2013-04-29安欣
蜘蛛、老鼠、壁虎、螳螂、臭虫等小东西,其实很难对人有什么大的伤害,但就是有些人对它们特别害怕,怕得心惊胆战,疑神疑鬼,坐立不安。不信?看看从读者倾诉中摘选出来的例子,它们都是当年经历的场景再现:
● 场景一
蜘蛛!一个大蜘蛛!
夜晚漆黑一片,屋里灯光昏暗。小霞的表叔坐在炕沿上,正添油加醋地跟小霞爸妈讲述昨天操办的一场葬礼。听着,想着,小霞的思绪忽然被打断了。她觉得有什么东西不对劲,左手手背传来一阵奇痒。不祥的预感略过心头,她的脊背开始发凉,眼角的余光颤巍巍地向自己身体一侧看去。
啊———,一声歇斯底里的大叫。她爹妈正听表叔讲出殡,被她一声叫吓得差点儿从炕上掉下来。咋的啦?她妈问,她爸问,她表叔也问。但她还在叫,妈呀!救命啊!啊———,一边叫一边奔向她妈怀里。她妈抱着她,眼睛睁得圆圆的,闺女,咋的啦?看见啥啦?
她爸和表叔也都往屋最里边靠拢,惊恐地问,咋的啦?闺女!
表叔说,孩子干净,啥都能看见!
他爸说,是啊,这是看见啥了?小霞躲在她妈怀里又哭又叫,后来干脆不说话,也不看人,整得她妈紧张得要命。
过了有半个小时,在三个人的劝慰和围成一圈的保护下,她才开口说话。她妈,她爸,她表叔都聚精会神地听。
她说:蜘蛛!一个大蜘蛛!然后,小霞挨了她妈一顿打。她妈一边打一边说,吓死我了,败家孩子!吓死我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从前,小霞有一次被蜜蜂蛰了。她爸就抓来一只大蜘蛛,放在她手上,说是可以吸毒。结果,蜘蛛真的会吸毒,不但会吸毒,还会咬人。它吸完了毒,就一口咬在小霞的嫩手上,打死都没再松开。从那时候起,小霞看见蜘蛛就像见了鬼一样。
● 场景二
他最怕的就是螳螂
小刚原本啥都不怕,他敢剪蝎子尾巴,敢把壁虎放衬衣里养,见了蜘蛛敢耍弄,见了蛇都敢调戏。他还记得自己吃过烤螳螂,那时候觉得特别香,特别好吃。
但现在他很怕,几乎怕一切昆虫,最怕的就是螳螂。有一次,他骑着自行车从学校回家,经过一段路很窄,旁边是一道深沟。他对自己的技术很有信心,骑得优哉游哉,一边骑还一边哼歌———说走咱就走啊,你有我有全都有啊……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啊……忽然他看见自行车手把上一抹绿色,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螳螂。于是,他脑子一片空白,连人带车滚进沟里,跌得差点儿咽了气。但他没喊也没叫,从沟底站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拼命爬上沟,脱得只剩下内裤,确保自己身上没有螳螂,然后跑回家告诉他爸到沟里取自行车。
小刚的害怕要从一次对峙说起。小刚六岁那年夏天,父母不知为什么大吵了一架,他爸出去打牌,他妈离家出走,家里只剩下他自己一个人,躺在床上,一躺就是一天。到了晚上,家里依旧寂静无声,小刚在蚊帐里辗转反侧,饿得前心贴后心,他想,也许妈妈不会回来了,也许爸爸也不会回来了。也许……这个家就这么完了。这时,夜风透过窗户吹进来,在炎热的夏日里他感受到阵阵寒意,酷似孤独。于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对生活的观感油然而生,他翻了一个身,正要流泪,就看见了那只螳螂。
它正高抬着三角形的头,扬着两把大刀,鼓胀又柔软的腹部有一些暗红色条纹。它虎视眈眈又冷漠地对着他,好像一种什么东西的象征。他吓得大叫起来,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那么害怕。
从那以后,他就见不得螳螂,甚至见不得跟螳螂有任何可以联系之处的昆虫,他说,他害怕那些没有表情却有生命的东西。
● 场景三
壁虎实在太多了
老王是河北人,活了半辈子,怕壁虎怕了半辈子,壁虎没有惹他,没有咬过他,甚至没有靠近过他,但他就是怕。
怕到什么程度呢?家里有壁虎,清除了几次,清除不干净,他把房子卖了,租房住。可是河北那地方,壁虎特别多,不但农村多,城市里也多。租住的老楼里到处是壁虎,不定什么时候厨房里就冒出一只,半夜睡着觉,床上就可能爬过一只。老王真受不了。他要被壁虎逼疯了。他从一处换到另一处,从一个城区换到另一个城区,就是为了躲避壁虎。他跟人说,自己就是这么个性格,老在一个地方住感觉憋闷。
其实他就是因为怕壁虎,但壁虎真的没惹他。他总是梦见壁虎,梦见了就在梦里大叫,像杀猪一样,直到把自己给叫醒,也许已把邻居吵醒。
提起他跟壁虎的渊源,恐怕只有一件事值得一说。以前他家住在郊区,到夏天,家里的木头窗户都开着,除非刮风下雨,否则一夏天都不关。为了挡蚊子,窗框从里边蒙了一层纱布,但纱布蒙得不算严实,经常有壁虎在这个那个缺口穿梭出入。那时候他大概也只有十五六岁,见惯了壁虎,不怕。怕是从那天下雨开始的。他睡到半夜,忽然下起了雨,他妈就叫他去关窗户。他穿着个裤衩子跑到院子里,顶着冰凉的雨一扇扇关窗户,咣当咣当几下就全关上了。第二天晴了,他又去开窗户,但开的时候他就看见了那只死壁虎。
它被挤在窗户和窗框之间,肚皮破了,内脏涂了一窗框,四只脚伸开,那层空荡荡的皮肤被太阳晒干了。
从那之后,壁虎就是他的天敌了。所以他才跑到东北来打工,因为河北那地方,壁虎实在太多了。
主持人 安欣
对蜘蛛等小东西的害怕,原本是人类进化的本能,避开可能被咬、中毒等风险,才有利于保护人类自身。但这种“本能”如果严重到一定程度,让人明知不会带来伤害,也无法自控、惊恐不已,当事人就有患上恐怖症的嫌疑了。
追溯这些“恐怖症”的根源,在人们第一次感到恐惧时,往往都伴随着某种情景。也许是父母帮孩子驱赶虫子时,不经意流露的惊恐眼神;或者是童年玩伴描述起某样昆虫时,夸张的恐怖表情;也许是白天别人的某些描述,激起了我们在夜里“害怕有东西来咬我”的恐怖想象;或者原本并没什么恐怖的感觉,像文中的小刚或老王一样,仅仅是瞬间冒出的,对处境的担忧,或者对死亡的惊恐……只要某一次接触某个东西时,有情景让人体验到了惊吓或者伤害,具备创伤性特点,那么下次那个东西再出现时,我们就容易感到恐惧。
面对恐惧,很多人的习惯反应都是避开,越害怕越回避,进而失去了克服、调整恐惧的机会,保护了自身对恐惧目标的敏感。而那些让人恐怖的想象反倒被留在脑海里,自由膨胀,愈演愈烈。
更好的解决方法是,对害怕的东西多接触,多观察,多了解。找一个可靠的陪伴者,在害怕的同时,把内心的恐惧表达出来,不憋着,大声地多重复说几次“我害怕它”,同时调整呼吸,学习在紧张之后,放松情绪。一旦我们习惯承认“我害怕它”,就会发现它的出现已经不再让我们那么紧张,恐惧感就会减弱很多。
此时作为陪伴者,不要陪着对方一起惊恐、担忧,而要表现得泰然自若,同时鼓励他:“你看它那么小,没事的”“它都吓跑了,其实它更怕你呢”用这些客观的描述鼓励对方,给他以积极的暗示,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对方战胜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