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2013-04-29张树英
张树英
一、教学目的
通过演示实验了解两种浓酸的物理性质,学生自学两种酸的用途;通过实验得出浓硫酸的特性,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酸的化学性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指示剂与酸的作用,自己完成用酸除去铁锈的实验,激起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几种常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特性;掌握浓硫酸的稀释。
②认识酸的通性及原理,能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③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酸的性质的梳理,学习归纳的方法;感悟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②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
②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
③提高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实验准备及要求
学生分组实验,每张实验桌上摆放试管若干、滴管、试管夹、酒精灯、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石蕊溶液、酚酞溶液、生锈严重的铁钉。
四、探究方法
复习——实验探究——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
2实验10-2:出示浓盐酸和浓硫酸,引导学生观察颜色、状态;演示打开瓶盖后的现象,指导学生闻两酸的气味,观察、思考、回答问题、演示;总结记录,填写第50页表格。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透过现象寻找本质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2页盐酸和硫酸的用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指导学生做浓硫酸的腐蚀性实验。实验10-3:在纸条、布条和小木条上分别涂上浓硫酸,观察变化,记录现象,归纳总结,填写第51页表格。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意识。
5演示浓硫酸的稀释。实验10-5:强调操作规程,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回答问题,掌握浓硫酸的稀释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强化严格的实验操作规程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6引導学生活动与探究。严格按照活动要求,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填写第53页表格,总结探究结论并在黑板上板演。适当引申内容,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让学生从生动的实践上升到抽象的思维,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酸的性质。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复习本节内容。
7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完成练习,使学生学会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的目的。
六、活动反思
1课堂的效率取决于教师的准备
我们老师经常说课堂效率不高,上课老师讲得越精彩,学生学得越累,效率越差。我认为我们应该在每一节课的备课上多下工夫,多琢磨学生的学法和课堂的设计,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满意。
2学生的兴趣来自于课堂的主体程度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如何将课堂交给学生,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决定要素。将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会调动学生所有器官,提高学习兴趣,对接受的知识理解深入、记忆深刻。
3老师的进步来自于交流反思与不断地学习
要干好每一件事都需要不断地学习。老师的任务是将不变的知识交给每天都变的学生,将每天都变的学生引向健康、积极上进的快车道,既要用中国传统文化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做事,又要教会学生适应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所以老师更应该不断地学习,要让自己的思想超越时代、超越现实,要用超前的思想教育学生,要用不断更新的方法革新课堂。
(责任编辑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