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荣华:扶危济困是我的职责
2013-04-29彭少栓
彭少栓
认识戴荣华十几年了,那时他任红海湾开发区民政局副局长。由于当时红海湾开发区还没有成立老促会,所以我们与红海湾开发区有关的业务都是与民政局联系的,每次要上报材料,都是戴荣华亲自送来。他喜欢夹着一个有点年头的黑皮包,脸上笑嘻嘻的,熏黄的手指总是夹着一支烟,但每次都是来去匆匆,经常是一杯茶都来不及喝就走了。直到他后来兼任开发区老促会秘书长,那么多的具体工作,也从没有过半句怨言。
这位“老民政”没有一点“官架子”,工作兢兢业业,待人诚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家庭困难重重,但他以坚韧的毅力克服,认真履行民政职责,在民政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扶危济困,为民解难,并且大办公益事业,在红海湾老区有口皆碑。
2010年,戴荣华被全国老促会系统评为“全国老区先进工作者”,出席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表彰大会,受到时任中共中央领导的接见。
命运多舛练就感恩心
戴荣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出生于海丰县西坑林场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为了读书,小小年纪的他很早就开始上山砍柴卖,换取学费,一直到高中毕业。后来家里发生了许多变故,他无法再继续读书,于是去参了军。退伍后,他回到家乡考取了第一批招考干部,相继任镇武装部部长、区武装部军事科长。
1981年戴荣华结婚了,儿女相继出生,但接下来的变故却给了他不小的打击,儿子天生痴呆,妻子因为接受不了现实,思虑成疾患上了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屋漏偏逢连夜雨,父亲又患上了心脏病,母亲瘫痪在床一躺十多年。
但困难并没有压垮这个七尺汉子,他一方面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一方面想方设法寻医找药为父母、妻子治病,同时默默承担起家里的一切家务活。有时遇上单位有接待任务,他总会先提前买菜回家做好饭,自己再出来陪客人。
现实让戴荣华尝尽了苦头。他不得不靠亲朋戚友的接济,甚至接受民政部门的救济。他转业到红海湾开发区民政局,当时任开发区党委书记的朱华义了解他的情况后,优先分给他一套房子,并且每年春节都会不动声色地安排给他5000元家庭困难补助。对此,他一直铭刻于心,感激不尽。他想,有朝一日自己生活好了,一定要回报组织的关怀,回报社会。
面对如此艰难的生活,他没有放弃对儿女的教育,努力把女儿培养成大学生。现在女儿已经毕业出来工作,家里的生活也慢慢好起来了。
多年后我小心翼翼地跟他提起这段经历,没想到他很坦然地对我说:“既然上天安排我遇上了这样的磨难,我就必须面对现实,敢于担当。”
正是这样的一段坎坷经历,让戴荣华深深体会到穷苦的滋味,并让他以后对民政局长履行扶危济困的职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扶危济困热心送温暖
在采访戴荣华的过程中,他说过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当了民政局长不救济别人,不帮群众做点事,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良心,恰恰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道德,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一个连良心都没有的人能做个好官。
红海湾开发区是汕尾市辖下的一个县级区,总人口11万多人,由于体制的原因,老区扶贫、残联等职责都划归民政局管理。2000年,戴荣华转业就任红海湾开发区民政副局长(2009年任局长)后,时刻不敢忘记民政局的职责,尤其在社会救济、医疗救助、帮助老区贫困子女读书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红海湾开发区遮浪街道东湖村有一位叫张立新的孩子,现在就读高中,家里有三兄妹,11年前父亲患上血肿瘤,在广州住院花费了11万多元的医疗费,家里一贫如洗,举债度日。戴荣华获悉后伸出了援手,帮助解决了部分医疗费。5年前张立新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又患病丧失了劳动力,家里失去了依靠,从此红海湾民政局便担负起了救济抚养的责任。民政局不仅供养三兄妹读书,每个月给予一定的生活费,有困难时再临时拨款救助,去年还联合街道、村委帮他家建起了新房。
红海湾开发区田墘街道二居委蔡智仲,现就读于湛江大学。2011年,由于父亲病故,家里没有经济能力供他上学,当时就读大一的他辍学在家。一个月后戴荣华获悉此事,便出钱把他送回学校,主动承担起每学期3000多元的学费、每月600元的生活费,并持续到他大学毕业。
红海湾开发区田墘街道外湖村王东意,是一个父母双亡、举目无亲的13岁孤儿,一直就是民政部门的救济对象。今年他不幸又患上了尿毒症,由于本地医疗条件有限,被送到广州中山医院治疗。农村合作医疗只能报销70%的医疗费,民政局负担了剩下的30%医疗费和生活费,几个月时间先后支付了2.5万元。
王若茜,红海湾开发区白沙中学一位老师的儿子,几年前患病欠下巨额医药费,无法继续治疗,戴荣华在全开发区内发动单位、干部职工捐款,亲自到各家单位做工作,凑够7万多元,解决了燃眉之急,帮助王若茜治愈出院……
这一个个被救济对象的名字,就是戴荣华行善积德的最好见证。
也许有人说,民政局本来就是救孤济困的,都是财政的钱。
但据我们了解,红海湾2012年的财政收入才8100多万元,本区公务员的工资都没办法完全解决,能拨给民政部门的经费并不多,大部分救助经费都需要向上级部门讨要、向社会各界募捐,这也使得红海湾民政局经常捉襟见肘。
就在我们采访戴荣华的时候,亲眼看见财务人员进来汇报说:需要马上付给一名救助对象5000元,可局里的账户只剩下3000元了。只见戴荣华二话没说,掏出钱包先垫付了2000元。
据说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
有人说戴荣华傻,没日没夜地到处找钱却不能进自己的腰包,图个啥?戴荣华也说,有时候自己辛苦付出却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心里也会产生疑问。
这些被戴荣华帮助过的人经常会发来短信,其中一条是这样写的:“谢谢您鼓励我、给我信心,我会勇敢地生活下去,照顾我的父母。我要学习伯伯您无私奉献的精神!慈祥的父亲!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身体!您是我们穷人的父母!祝您生活愉快,笑口常开!”另一条短信是:“代(戴)叔叔,你好!你寄的钱我已经收到了,已经交了,药也提来了,代(戴)叔叔谢谢你,你是我最大的恩人,我长大了会好好报答你。”这是正在广州住院治疗的孤儿王东意发来的。
当戴荣华收到那些被帮助过的人打来电话、发来短信表示感谢的时候,尤其是每年的父亲节孤儿们发来短信尊称他为“父亲”的时候,那时他觉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那些闲言碎语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想方设法为民谋福利
在与戴荣华工作方面的接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要数2003年老区小学改危的时候。那时因为时间紧迫,他和红海湾开发区党委办的刘佑利主任半夜把材料送到我的办公室,令我非常感动。
戴荣华说:“做干部不能只做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没好处的事就不去做,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做一个良好的社会导向。”
在民政局长的岗位上,戴荣华就是这样身体力行去践行这句话,想方设法为百姓谋福利。
仅在2012年,红海湾民政局就投入低保资金568万元,其中低保医疗42万元,受益低保户653户842人;供养麻风病人和精神病人的生活医疗费用22万元;发放优抚补助经费350万元,标准略高于中央和省规定的标准;投入临时救助经费76万元,用于特困对象补助;投入28万多元建设“六好”社区;支出近10万元安置退伍军人;拿出5万多元为残疾人配置轮椅、拐杖。
不仅如此,戴荣华还多方筹集资金建设了一批公益项目。
2012年,红海湾民政局争取到省资金300万元,自筹200多万元,建设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该项目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层主体工程。
为了解决残疾人就业,在一分钱经费没有的情况下,他借来30多万元购买党校的旧楼,简单装修后作为工疗站,解决了10多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为了缅怀先烈,弘扬革命传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戴荣华牵头动员社会有识之士捐资,从2005年以来筹措了500多万元,建起了一座占地10000多平米、建筑面积5300多平米的抗日合作军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