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柏坡: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2013-04-29王振涛宋佳

祖国 2013年9期
关键词:西柏坡纪念馆精神

王振涛 宋佳

五一前夕,春意盎然,《祖国》杂志社记者来到享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美誉的革命圣地西柏坡,感受她浓厚的红色文化气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并对西柏坡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王荣丽进行了专访,进一步深刻地学习了西柏坡精神的精髓,进一步感悟到西柏坡纪念馆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将西柏坡精神发扬光大的历程。

记者:王馆长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专访!

王荣丽:您好,也感谢《祖国》杂志社对西柏坡的关注和宣传。《祖国》杂志社从创刊伊始,就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聚焦祖国时政财经热点,关注祖国文化生活走向”为办刊宗旨,西柏坡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说,我们的事业是一脉相承的。

记者:新中国几代领导人都很重视西柏坡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您认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荣丽:西柏坡时期孕育的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六十多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和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但身体力行,而且不断赋予西柏坡精神以新的内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党在作风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结合新的实际,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科学论断。并着重强调要弘扬西柏坡精神,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年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

1991年9月21日,江泽民同志来到西柏坡。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江泽民特别强调:要对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党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描绘的人民共和国的蓝图现在已变成了现实,我们要永远铭记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下的丰功伟绩,继续艰苦奋斗,把社会主义的中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更加美好。并挥笔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02年12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西柏坡,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讲话时,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从自身做起,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他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艰苦奋斗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激励着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可以说,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党今天的局面。

2008年1月12日,习近平同志到西柏坡参观时指出:“当年新中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毛主席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从西柏坡‘进京赶考。直到今天,‘两个务必的教育还远未结束,继续‘赶考的任务也远未结束。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都要不断地接受人民的‘考试、执政的‘考试,向人民和历史交出满意的答卷。”

十八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伟大时期,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指出,中国梦,要实现必须弘扬民族精神,而西柏坡精神正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柏坡精神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抵御风雨,跨越世纪,以巨大的凝聚作用汇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中,成为全国人民永远保持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品格,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必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记者:可以看出,在我们国家发展和变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西柏坡精神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那么,您认为“两个务必”和进京“赶考”的重要思想,在今天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王荣丽:今天,西柏坡精神依然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一,发扬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经受新的历史考验的需要。只有以谦虚谨慎的态度认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探索未知领域,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并以谦虚谨慎的态度深入群众,集中人民智慧,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避免因脱离实际而导致执政过程中的各种失误。

第二,发扬西柏坡精神,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需要。结合实际发扬西柏坡精神,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对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有很现实的意义。

第三,发扬西柏坡精神,是实践党的根本宗旨的需要。发扬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有助于我们强化群众观点、宗旨观念,依靠群众,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进一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第四,发扬西柏坡精神,是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的需要。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继续发扬西柏坡精神,永远保持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克服思想上的僵化,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敢为人先,必将为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记者:西柏坡纪念馆在您的带领下,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请您谈谈纪念馆在建设、管理等方面都有哪些创新举措?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荣丽:西柏坡纪念馆在完成了“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五年全面达标”的五年规划之后,在2013年,转变思维、突出转型,勾画了新的发展蓝图: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做大馆区、做强景区、带动老区,力争进入全国百强景区前十强,向国际知名旅游景区行列迈进。

从具体工作讲,突出表现为:

宣教转型,打造品牌。近几年,西柏坡纪念馆的宣教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纪念馆的前列。成功开创了融快板、民谣、秧歌、评书等形式为一体的特色讲解形式,树起了一面旗帜。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拓展思路,推进红色产业开发。今年将继续探索成立西柏坡旅游集团公司,组建与市场联动的龙头企业,目的是通过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老区区域经济的发展,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促进西柏坡研究成果最大化、社会化。近几年,我们与权威机构合作,连续出版了《西柏坡记忆》、《西柏坡纪事》、《西柏坡档案》、《西柏坡时期毛泽东文稿手迹精选典藏》等系列丛书;成功立项《西柏坡时期党的统战工作探索与创新》、《西柏坡时期加强党的纪律性研究》2个国家级课题,25个省级课题,截至目前已完成16个;我们成功开办了西柏坡精神大讲堂,为各界观众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学科深度上解读西柏坡的历史及精神内涵。

记者:也就是说,西柏坡纪念馆正在从传统的宣教型向更深层次的研究型转变,那么,您认为如何在新时期更好的弘扬红色文化?如何让西柏坡精神更好地走出去?

王荣丽:新时期的观众相较以前具有自主性、独立性等特点,因此,我认为要更好的弘扬红色文化,一是要做好宣传工作,二是创新宣教形式,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让观众能够在欢快、愉悦的环境氛围中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

让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走出去”。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坚持历史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传播内容。随着社会形势的转变,牢牢把握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特点,紧紧围绕“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和“两个务必”两大主题,结合时代精神,开展多种形势的教育活动。

其次是借助主流媒体平台进行不间断的宣传,同时,进一步办好西柏坡馆刊、网站等媒体,提升西柏坡知名度。目前正在谋划网上三维立体纪念馆,以更加灵活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接触西柏坡和红色文化。另外,与各大众媒体实现良好互动,开办西柏坡专栏,进行连续性、系列化的宣传。

第三是进一步创新发展讲解员团队,实现讲解员转型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在坚持优势的前提下,突出转型,引领全国纪念馆宣教工作的方向。所以,我们提出了要大力倡导讲解员从特色型向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转变的发展思路,满足观众多元化需求。

第四是以重大时间节点为契机,提升西柏坡影响力。今年是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65周年和五一口号发布65周年以及毛泽东诞辰120周年重大纪念日,我们将举办一系列高标准、高规格的纪念活动。

猜你喜欢

西柏坡纪念馆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萧军纪念馆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西柏坡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