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千里 西柏坡
2013-04-29刘双燕高波
刘双燕 高波
在西柏坡的200多个日日夜夜,在这个华北小山村,在这个世界上最小的百万大军的总部,曾经指挥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革命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
——题记
太行山,注定是革命之山,注定是孕育奇迹之山。
在顺利结束对太行山东麓的狼牙山的采访后,采风团一行于27日下午又来到了革命圣地西柏坡。踏访在太行山下的这座小山村,去回顾那段动人心魄的历史烟云,去感受那些让人肃然起敬的日日夜夜。
西柏坡纪念馆副馆长陈宗良接见了采风团一行,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陈宗良首先对《祖国》杂志社领导及采编人员来到西柏坡采风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他表示,西柏坡不仅是革命圣地,还是旅游圣地,更是人生福地。他希望采风团通过参观、学习,将“两个务必”及西柏坡革命故事通过媒体更好地传播出去。
西柏坡纪念馆为此次采风活动周密安排了一级接待程序。27日当晚,为采风团演出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大型音乐舞蹈晚会,把观众带回到60多年前那个小山村,形象地展示了一幅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革命历史画卷。
在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中央,以“五大书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为内容的大型群雕“赶考”成为西柏坡的一大景观。28日上午,采风团在“五大书记”雕像前,面对着鲜红的党旗,心潮澎湃、情绪昂扬,举手重温入党誓词,向党做出了庄严的承诺。
刚刚宣誓完毕后的理论部主任陆秀练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对身边同事说:“以‘两个务必为核心和灵魂的‘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在媒体改革大潮中迎接挑战、取得新胜利的动力源泉。”
“在我们新闻人看来,‘两个务必永远都不会过时。这样的一种精神,正是我们《祖国》杂志社办刊的指向。”《祖国》杂志社主编李强对此有着深刻体会。
在参观之初,纪念馆为采风团放映的一段真实影像资料震撼了大家。制作完成这30分钟影像,整整用了两年时间。这段资料曾被胡锦涛同志誉为西柏坡的“镇馆之宝”。
“重温解放战争的历史,回顾新中国建立的过程,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新中国从西柏坡走来的含义。”美术编辑宋志娇发出了这样的观感。
西柏坡纪念馆,诠释了“新中国从西柏坡走来”的实践进程。采风团一行在讲解员的引领下,驻足在丰富、珍贵而感人的文物和历史照片资料前,看着分得土地后人民群众踊跃参军的历史照片,读一读靠山屯农民给毛主席热情洋溢的来信,细细品味陈毅元帅“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感慨,深切体会到老一辈革命家的高瞻远瞩。
“从历史和岁月留下的痕迹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激荡起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信息部主任王振涛的切身感受。
河北记者站站长侯占军多次来到西柏坡。他说道:“这一个个历史瞬间昭示我们:‘两个务必的要求,仿佛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党领导人民建设新中国的每一步行程!”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是此次采风团重点规划的行程。在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期间,党中央在这里组织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胜利组织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一个4间屋子相连的小平房,三大战役就在此指挥。原国民党十二兵团司令黄维在特赦后来到这里,连连感叹:国民党当败,蒋介石当败!
穿行于中共中央旧址,目睹当时中央领导人那简朴的家居,站在由大食堂改造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场,每一名《祖国》新闻人,都会思考: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大考”,我们该坚守怎样的新闻良知和职责?
党的隐蔽战线是新闻工作者比较关心的历史话题。在西柏坡,采风团参观了《无名丰碑》国家安全教育展。《祖国》新闻人明白了当时周恩来为什么会说:“我们这个作战室,一不发款,二不发粮,三不发人,就是每天往前线发许多电报,就把国民党给打败了。”
此次活动由《祖国》杂志社综合部、信息部及河北记者站承办。采风团顺利完成了各项日程,取得了圆满成功。大家纷纷表示,要高擎“两个务必”的火炬,以“赶考”的精神状态,在重温中思考,在思考中传承,在传承中奋起!做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工作者!
《祖国》记者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履行着国家级媒体的使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