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震区复苏的磅礴力量

2013-04-29李强

祖国 2013年9期
关键词:芦山汶川灾难

李强

青海玉树地震刚过3周年,四川汶川地震又到5周年。同样是地动山摇、生命危殆,同样是万众一心、千里驰援。一切都还历历在目。

4月20日,四川芦山,一场7.0级地震,在13亿中国人心中再添一道深创剧痛。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坚守雅安的同胞、众志成城的国人,让我们看到了坚韧与力量。

履新月余的新一届中央政府在防控H7N9禽流感之际,如何应对这场重大自然灾害的考验,备受海内外关注。

2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进一步全面部署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几天来习近平连续多次对抗震救灾作出重要指示。新一届中央政府用实际行动实践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凝聚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中国政府和军队的救援行动,出色演绎了“中国速度”+“中国力度”=“中国效率”的公式,它最大限度减少了震区民众的伤亡,最大程度地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

从汶川到芦山,同心协力的守望相助没有变,举国动员的灾难应对没有变,“救人第一”的国家理念没有变,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在磨砺中的前行。

震后53秒,第一条震情微博就已传上网络;一小时内,应急响应预案有条不紊展开;3小时里,第一支救援部队火速到达震中,400多名危重伤员被送往异地救护……及时、高效、有序,这是千万网友对两天来救援的共同评语。从容、镇定、坚强,这是世界从灾难中看到的中国表情。

在命运的洗礼中,在持续讨论、不断反思、积极推动中,那些至关重要的价值,被熔铸为不言而喻的社会共识。这份镇定与从容,不仅是因为我们遭遇过灾难,有了救援的经验、应对的技巧,更是因为我们经历了思考,对许多问题早有答案。

灾情不再封锁在档案里,遇难者不再是冷冰冰的抽象数字,逝去同胞的名字在国家电视台被庄重念出……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对生命尊严有了更深领悟。汶川地震5年后的今天,十万火急的救灾行动中,人们小心翼翼地相互提醒不要消费苦难、注意媒介伦理。“丧失生命迹象的也要把遗体抬出来”,李克强总理掷地有声的指令,再次传递这样的信念: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不是别的,而是她的全体公民。

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对公民精神有了更多期待。有人曾将2008年视为“公民元年”,在感天动地的生命大救援中,亿万中国人激情释放朴素的公民精神。5年移易,这种精神已经成为重塑中国社会的磅礴力量。政府、社会及民众之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良性互动。从政府第一时间新闻发布,到网站建起“寻亲热线”、“灾情快报”,从公益慈善组织高效运转,到志愿救援队伍迅速集结,国家力量、社会力量与个体力量相互交汇,西方媒体感叹:“人们对普通中国人更有信心了,可以确信他们拥有建立一个更具美德社会的能力和责任感。”

猜你喜欢

芦山汶川灾难
雷击灾难
云上远眺新汶川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灾难不是“假想敌”
春回芦山
汶川6年
芦山地震公路地质灾害调查及评估
芦山7.0级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研究
芦山念(组诗)
防范“抗生素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