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体经济”培育“技能奥林匹克”冠军
2013-04-29萧惑之
萧惑之
“改革开放”之初,我应邀参加德国汉诺威国际机床展览,在老祖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箴言熏陶下,对“高精尖”设备梦寐以求,搜集样本亦如获至宝。今日回眸,那“高精尖”的产品犹如过眼云烟,可是德国制造厂家的“能工巧匠”让我心仪难忘。日前有“技能奥林匹克”之称的国际技能大赛在德国落幕,东道主获得多项冠军,相比之下,泱泱两亿制造大军的中国仅获得一枚银牌,殊荣“制造大国”雅号,其实盛名难副,心里不是滋味。
早在40多年前德国就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应当是今天德国享誉世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里程碑。此法一立,明确了政府、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和在职教育与培训工作的职责。所谓“双元制”,究其就是国人倡导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要一部分时间在教室里学习,一半以上的时间在企业实习。德国政府在10年前又与各行业协会签订协议,明确要求所有企业提供各种实习工作岗位,已然把“双元制”视为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造就了今日“技能奥林匹克”的多项冠军。德国“职教奇迹”是“经济奇迹”的基础。德意志民族把马克思哲学的精华“知行观”溶化在血液里,并落到“实体经济”中,“职业平等互尊人才辈出”,“手脑并重培育能工巧匠”,“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联想到国人“职教”的先天不足,皆因传统价值观还在支配行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大有市场,“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效果令人迷惘,因而导致“读研、读博、做官”的人生路径图很受青睐。
日前终于传来好消息,《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显示:“蓝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独具优势,发展潜力很大。《新华每日电讯》的报道标题《就业市场上,高职毕业生缘何抢手》就十分“抢眼”,细心读下去,一派新气象,更是令人高兴。一是“学生接地气:用人单位‘排队等”,高职毕业生成为中小微企业的就业主力军。去年,全国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接近六成;在5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生约三成。最重要的是观念有了可喜的改变——放低心态,练好本领,“英雄”有用武之地。二是“专业‘灵活变:告别学用‘两张皮”。例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校针对首都城市建设的特点,增设了轨道交通车辆、信号控制等相关专业,收到了学用结合的好效果。三是“办学多元化:迎难而上‘练内功”。一位高考成绩只有300分的女生,职业学院毕业后,创建了两个合作社,经营土地13000亩,纯收入300万元。“怎样走出困境”?关键是找准定位,练好内功,下定决心,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2012年的高职就业“风景这边独好”,将为我们推进职校的发展提供信心——注册入学、技能高考、分类入学等多元化模式方兴未艾,必将在创新中突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德国,“一证在手,终身不愁”。国家承认“职教”资格,德国青年人中,差不多3人中就有2人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就业。在德国,蓝领、白领与公务员之间的社会地位没有高低之分,蓝领的收入绝不落下风,男女相恋不存在“般配”问题。联想时下国人流行的“一流进重点,二流上大本,三流进职专”陈腐观念,“高职生是高考‘垫底的说法”,是德国早已抛弃的“傲慢与偏见”。今天的职业教育,当是“经济转型的助手、家庭小康的帮手”、“个人成才的推手”。阻碍社会进步的“出身论”,什么“富二代”、“官二代”、“杂交二代”……都是愚昧的“符号”,别贴在脸上,丑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