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生长希望
2013-04-29卫汉青
卫汉青
“全世界的城市都在试图复制硅谷,希望能像硅谷那样出色地培育创业公司、发展千亿美元市值的科技公司。但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座城市成为硅谷真正的竞争对手,它就是北京。”这是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一篇文章做出的结论。无独有偶。享誉世界的创新大师史蒂夫·布兰科在对北京进行专访回美国后表示:“在全世界范围内,我见过很多创业公司的问世,但北京更让我震惊。”一位世界闻名的创新大师,一家由全球顶尖理工科大学创立的权威媒体,为何不约而同地对北京大发赞美之词?显而易见,双方的感叹都落在同一个关注点——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北京的创新企业生态。
本期“封面故事”《颠覆者雷军》,说的就是一位耕耘者如何在中关村土地里播种“小米”和“红米”的故事。雷军是一位中关村颇具代表性的创新者。他是企业家,金山快译、画王、毒霸、游戏,都与他密切相关,金山WPS更是民族软件的脊梁;他是天使投资人,UCweb、YY语音、拉卡拉、凡客诚品,这些公司的成功无不验证着雷军的眼光;他又是创业者,卓越网卖掉了,然后创办小米科技。2010年4月6日,雷军带领几个人,在北四环的银谷大厦静悄悄的创办了小米公司,一起喝了碗小米粥,就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旅。3年后的今天,小米公司上半年销售手机700多万台,营收达到132亿元,正在迅速迈向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的康庄大道上,创造了又一例中关村的创业神话。何谓中国梦?请看中关村。
“特别报道”《中关村昌平园明星企业巡礼》一组文章,报道了昌平园七个明星企业的创新实践及迅速发展的脉络。“特别关注”《中关村核心区:小微企业集聚创业潮涌动》,记述了中关村核心区在民间和政府的双重推动下,小微企业的集聚式创业创新。中小微科技企业是中关村最具创新活力的“作物”,它们能否健康成长?能否喜获丰收?是中关村的希望,也是中国的希望。
“经济观察”《底特律:从“车城”到“鬼城”》一文,提供了一个反面例证。拥有312年城市历史的美国底特律,终于没能扛住庞大债务包袱的压力,走上了破产申请保护之路。这座驰名全球的“汽车之城”何以走向穷途末路?种族矛盾、缺乏创新是主要病症。这些病症在中国不少城市身上已昭然若现。希望中国城市的管理者们从硅谷、中关村等“热土”和底特律、鄂尔多斯等“鬼城”的对比中,多悟出点东西。
“科技”版和“教育”版《七载“坛”香,汇智“创”想》、《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海淀园》、《杨壮:企业家是创业者和企业家精神的结合》等文章,都是探索创业创新之道。“文化”版俞敏洪著的《致青春》一文,是一篇情趣盎然的创业独白。王选、柳传志、王文京、俞敏洪、李彦宏、雷军等这些中关村人的创业史,应该成为中国青年的青春读本。不要一头硬往公务员“铁饭碗”队伍里钻,不要一味贪图父母亲的恩赐只知享受,不要一腔牢骚抱怨社会而不问自已做了什么。看看这些中关村的榜样吧!向他们学习,未来才有希望。
中关村,是中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