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网络舆情及应对策略
2013-04-29刘芳华袁芳张光河
刘芳华 袁芳 张光河
摘 要: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的一个重要分支,除了具备网络舆情的一般特征外,还融入了高校自身的特性。本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做了简要的介绍,并对在新时代背景下有效的应对高校网络舆情提出了粗浅的看法。
關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随着网络快速发展,它正在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网上购物、看新闻和聊天等正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网络已成为新兴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平台,它与传统媒体不同之处在于它几乎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在网络空间内,围绕公共事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作为主体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对客体带有倾向性的、能够引起较多人共同关注、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的意见或者言论[1],这就是网络舆情。在网络时代,无论是家事、国事或天下事,一旦引发网民的关注,就有可能在网络上出现大量评论,即网络舆情。
1 高校网络舆情简介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已不再是世人眼中的“象牙塔”,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终端及载体,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无线网络和诸多智能终端等设备被大学生广泛使用,学生们能自由地获取各种即时的信息,成为网络信息的传播者,甚至制作者。那什么是高校网络舆情呢?
高校网络舆情是特指高校内的网络舆情。通常认为高校师生在公共网站、校内网站、BBS、微博和微信等网络舆情平台发起的话题、提出的观点和发表的意见,均属于高校网络舆情的范畴[2]。
在公共网站和校内网站,高校师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发表观点、展开讨论。对于社会上的公共事件,如自然灾害、政治决策、经济行为,以及校园中涉及到高校师生利益的事情等而引起高校师生们的热烈讨论,就是一个典型的高校网络舆情例子。
2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的一个重要分支,除了具备网络舆情的一般特征外,还融入了高校自身的特性,以下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几大特点:
(1)匿名性。虽然有部分高校BBS已实现实名制,但网上大部分资源都可以匿名使用。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无所顾忌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意见[3]。而这些观点和意见一旦成为热点,就会引起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继而成为网络舆情,并有可能对校园产生不良影响。
(2)自我性。以高校学生为例,他们中绝大部分人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冲动、反叛意识强、思维方式及个性发展尚不稳定,因而他们发表的言论相对比较自我。此外,高校校园网络空间为他们提供了自由发言的现实条件。他们可以通过QQ、电子邮件、各大新闻网站的评论区、高校BBS论坛、微博和微信等方式对某一事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3)丰富性。由于高校师生是属于社会中受教育平均水平较高的一群,所以高校网络舆情涉及信息相当丰富,可谓无所不包,如:国内内外重大新闻事件(例如:美国总统选举)、校园突发事件(学生自杀事件)等。
(4)突发性。高校网络舆情爆发之前通常是毫无征兆,但一旦产生就会以几何速度传播[4]。例如:“我爸是李刚”事件,在“猫扑”网站上发出后,当天傍晚点击量就已经达到143万。
(5)影响性。高校师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参政议政的意识较其他群体强烈。他们熟悉国家政策,对国家和社会在进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会有独到的见解,再加上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清晰的思辨能力,使之很容易成为网络中的“舆论领袖”,从而影响民众。
3 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高校是社会文化最前沿的阵地,在很多层面上具有标杆性的作用,而这个群体的稳定又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如何积极应对和处置高校网络舆情已逐渐列入各高校的工作范畴。尽管目前有很多研究人员对这一领域展开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但笔者在工作过程中尚未发现一套完备可用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在日常舆情工作得到广泛的使用。这一研究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应用上均还需要深入的探索。
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何及时掌握舆情,如何正确研判舆情和如何有效处置舆情等。
3.1 尽早发现舆情
如何尽早发现高校网络舆情,为及早分析并判断其发展趋势显得至关重要[5]。为了最大程度的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发挥计算机的优势,笔者认为研发出集合了舆情采集、分析、研判和预警的平台替代纯手工的方式发现舆情已经刻不容缓。
3.2 准确研判舆情
网络上的信息层出不穷,有些信息可能一夜之间引发全民关注,而有一些或许是昙花一现。笔者认为要准确判断舆情的价值,首先要对能够引发高校群体关注的舆情进行全面的研究[6],找出高校网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形成专门的素材库;其次,对舆情事件进行分级[7],以便合理的调用资源;再次,需要一批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以提高舆情研判的准确性。
3.3 有效处置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的处置,应形成上至国家下到高校的统一体系,从而形成集体的合力。在国家的层面上,应设置相关的高校网络舆情指挥中心,在这里汇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校网络舆情,从全局上进行统筹。各个高校应成为体系内的成员,接受指挥中心的统一指导,在舆情事件发生时相互协作。同时,各个高校需设立相应的网络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出台本校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等相关规章制度、网络突发事件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流程等[8],明确各部门在网络舆情应对时所担任的角色,明确责任,规范流程,用最短的时间集中学校有利资源,将网上事件在网下得到彻底的解决,从而进一步平息网上的风波[9]。
4 结束语
本文对高校网络舆情以及其特点做了初步的介绍,并提出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要对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准确研判舆情的基础上,集中学校的优势资源解决问题,从而为高校网络舆情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纪红,马小洁.论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6):104-107.
[3]曾润喜.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8):12-15.
[4]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J].媒体与传播,2010(5):12-16.
[5]胡圣方.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2):16-18.
[6]彭丹,许波,宋仙磊.不确定视域下校园网络舆情竹理机制的构建[J].学术论坛,2009(2):35-38.
[7]潘旭,汪清云.论网络论坛中的舆情形成与舆情引导[J].武汉大学,2010(5):55-58
[8]陈华,徐娟娟.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管理研究[J].媒体与传播,2009(3):13-17.
[9]吴勇,王玉良.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