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会展场馆发展中城市经营发展的意义及关系
2013-04-29薛剑松
薛剑松
摘要:本文分析了会展经济与城市经营的关系,分析中小城市发展会展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借鉴城镇规划技术建立评价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潜力的指标体系,给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城市会展经济评价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城市经营;会展经济;场馆
一、经营城市的概念界定
作为对城市发展理论的创新,经营城市的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便在我国迅速传播并受到广泛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经营城市?所谓经营城市就是指从政府角度出发,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优势产业、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运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促进城市功能完善,提高城市素质和城市竞争力。具体来说,城市的资源禀赋是指城市土地、山水、旅游、矿藏等各类资源的储备条件,反映出了城市资源的丰富程度,它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城市资源的丰富程度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城市的发展成本,进而影响到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此外,派生出来的资源还有信息资源、品牌资源、形象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等,这些都是可供经营的城市资源。
城市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城市的电力、道路、桥梁、通信网络、宾馆、饭店、以及其他的市政公用设施,它是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载体,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基础设施的存量状况、设施能力和完备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经营是否得以成功,城市经济是否能够健康维持。城市的产业结构是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寻求经营城市的突破口。城市的产业可以按农业、工业、服务业来划分,也可以按照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来划分。无论按哪种划分方法,城市的优势产业一般都会成为经营城市的突破口。
人文资源主要是指城市的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和政府资源等。一般体现为城市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进步能力,它决定着城市经营的效率和质量,是经营城市中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决定着城市经营的成败。经营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往往需要对以上各种因素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只有经过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制定详细并具有较高可操作性的实施计划,并按计划循序渐进地贯彻执行,方能达到经营城市的目的。
二、经营城市的理论依据
1 城市是有价值的实体,可以被当作商品一样来经营
城市作为有价值的实体,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一切构成城市空间和功能的载体,无一不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劳动。经营城市,就是要把城市有价资本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使静止的资产富于活力,通过市场化营运,从而达到资产增值,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经营城市在国外早有研究,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Kevin.Lane.Keller教授就曾在他所著的《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指出,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在这种情况下,品牌名被相对固化在一处地理名称上。可见,城市不仅可以被经营,还应该按照品牌城市的战略目标来经营。
2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18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也因之产生、发展和加速。到2000年,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分别为:美国94.7%、英国89.1%、法国82.5%、德国81.2%、日本77.9%。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解放以后的50多年里也是逐步提高的,已从1953年的13.6%上升到2000年的36.09%。城市化发展的直接影响是城市数量的增多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对于我国来说,意味着中小城市的大幅增加。由于大部分城市普遍处在现代化发展的大规模建设阶段,而又面临着建设资金普遍紧缺的问题,拓宽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既要靠城市自身的积累,还要靠引资借债。但是,社会资源的有限性根本上决定了城市之间必将会引发对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资源进行激烈的竞争,那么如何把先进的发展技术和资金吸引进来,这完全取决于城市经营水平的高低和竞争力的强弱。如果城市经营水平高,那么自然会对外部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一定的吸引力。于是吸引大量的发展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城市,为经营城市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提高经营城市的效率和水平,最终实现经营城市和吸引外部优良资源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
对城市进行经营也是我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城市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载体,城市的土地、公共建设等资源,开始从非经营性资产逐步转化为可经营性资产,市场配置城市资源的范围不断扩大,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程度不断提高。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政企分开,引进竞争,对大部分的城市资源实行市场化经营,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在对城市资源进行配置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即建立在使城市环境条件得以继续持续和发展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单靠市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制定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纲要,即通过城市经营来实现。
信息流、资金流与技术流等构成流量经济的主体。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城市之间竞争取决于流量经济的规模与流速,而会展经济正是为物质流(展览)、技术流(研讨会)、信息流(区域性、国际性会议)等迅速聚集与疏散提供了作用的空间。作为流量经济的媒介与载体,城市会展经济越发达,其融通、汇集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和商品流的功能就越强,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城市竞争力就越大,进一步经营城市也就有了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此外,会展业凭借其巨大的产业带动作用,推动城市其他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提升了城市的服务功能,强化了城市的对外辐射能力,使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极化作用得到加强,最终为更好地经营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如第90届广交会洽谈成交额达到133亿美元;2001年德国柏林消费电子展共有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915家厂商参展,定单金额达20亿欧元;在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的签约项目总计达397个,总成交额73.5亿美元,其中仅北京的签约项目就有133个,总金额达57亿美元,占全部成交额的75.5%。
3 会展经济与城市功能的提升
大型国际会议、展览活动的举办对主办城市而言,不仅能够迅速提升城市功能,增加收入,更有助于利用大众传媒的宣传,增强东道主与会展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城市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瑞士小镇达沃斯,每年在这里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使这个风景秀丽的小镇受益匪浅,声名远扬;中国的博鳌,仅因为亚洲论坛的定址,从此身价倍增,红遍大江南北。会展经济对城市功能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拉动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一个城市要发展会议、展览,必须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即拥有一流的会议、展览设施,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以及特色的风景旅游区等基础设施。以发展会展经济为目的,为争取获得大型会议、展览的举办权,各地方政府会积极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城市建设,如铺设交通、通讯网络,兴建现代化的大型会展中心,加快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等等,提高城市的吸纳和辐射能力,从而使城市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如1999年昆明世园会218公顷的场馆群及相关投资总计超过216亿元,使昆明城市建设至少加快了10年。
(2)提高城市知名度,提升都市形象。国际展会是最大、最有特色、最有意义的城市广告,它能够向世界各地的参展商、贸易商和观展人员宣传一个城市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实力,展示城市的风采和形象,扩大城市影响,提高城市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法国首都巴黎,由于平均每年承办400多个国际大型会议,因此享有“国际会议之都”的美誉。而北京通过举办“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其国际知名度迅速提高,加上奥运会申办成功,大大提升了北京在国内外人士心目中的地位,使北京成为中外知名人士向往的会展城市。
(3)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会议展览活动的举办,有助于加深政府、国内外团体和商界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交流,推动城市间人员的互访和文化的交流。大量具有创新思维和战略眼光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聚集一堂,不仅为城市带来了信息、技术、资金的流动和观念的革新,而且也便于这些外界人士更好地了解城市交通、通讯、金融、特色产业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有利于吸引投资,为会展举办城市创造更多投资机会,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国际接轨。
三、我国中小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
1 我国中小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的原则
(1)城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城市会展经济得以发展的前提。在世界展览业大国——德国,闻名世界的会展城市有汉诺威、法兰克福、科隆、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纽伦堡、斯图加特、柏林和莱比锡等。这些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均得益于城市管理者将展览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不仅兴建了规模庞大的展馆,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展会组织者和参展商。据德国博览会委员会公布的数字,到去年为止,这个行业的计划投资额达到42.5亿马克,实际投资额可能还要超过这个数字。在场馆建设上,德国的展览面积总计将近700万平米,仅汉诺威市就拥有40多万平米的展览面积。可见,我国中小城市会展经济要发展是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引导与支持的。
(2)加大会展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把人才作为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竞争力的核心和灵魂,是城市会展经济发展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我国会展人才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会展业从业人员中的大部分是由其他行业转业而来的,专业知识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城市会展业的发展。2002年,大连北方国际展览公司董事长李琼资助西南交大学生陈龙赴德留学一事曾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会展人才奇缺,会展企业求贤若渴的事实。因此,有志于发展会展经济的中小城市一定要把会展人才的培育放在首位,把人才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进行经营,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建设人才高地。
(3)培育特色会展,加强与ICCA等会议和展览组织联系以争取相关会展的举办权。城市会展品牌的培育要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后,通过市场细分,对展会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针对国际会展业的发展趋势,按照国际性和专业性的原则,同时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确定会议或展览的主题,搞好会展的组织筹备工作,打造有城市特色的品牌会展。城市应该加强与ICCA等国际或区域性会议和展览协会在人员培训、会议评估、会议信息等方面进行互动联系,促进与国际会展业的交流和接轨。
(4)在硬件投入上,应该通过市场化运作,盘活存量、激活增量。城市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一个中观经济载体和生产要素积聚地,是国家长期巨额资金投入所形成的最大的国有资产,因而完全可以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进行经营,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城市会展经济发展在硬件,特别是会展场馆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投入必须要经过科学的调研,首先是整合、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盘活存量资产,然后,根据发展的客观需要上新项目,新投资,切不可盲目投资,否则的话,对城市发展不是增量,将是减量。
(5)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培育会展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会展品牌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而言,国际性的品牌会展大多要经过数十年的打造和积累,因此城市在培育会展品牌时一定要有长线作战的准备,树立长远观念,并把这种观念渗透到会展组织的各个环节中,使培育的会展品牌能够健康发展。
2 我国中小城市会展经济的培育与开发
有位专家说:“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以被当作旅游资源,没有哪一个城市不可以发展旅游经济”,这句话在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上也是非常适用的。一般而言,中小城市会展经济的培育和开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城市的旅游资源、区位优势、产业结构、人才优势、环境气候、人文景观、历史风貌、政策支持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城市作为会议休闲场所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城市可以通过举办各类专业性的贸易展览会、大型论坛或者各类旅游节、文化节,来发展城市会展经济。伴随着欧洲滑雪运动和冬季休闲浪潮的兴起,欧洲人发现了达沃斯这块净土,其与世隔绝的封闭环境为举行高层次的会议提供了绝佳的场所,最终成为了世界经济论坛的举办地;有着类似于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的海南琼海市的小镇博鳌,是著名的万泉河人海口所在地,江、河、湖、海、温泉、沙滩、岛屿、丘陵等自然景观在这里完整体现,旖旎的风光和良好的黄金海岸使得博鳌拥有了亚洲经济论坛。
其实,在我国的西部地区,许多中小城市都拥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文地理景观,这足以成为这些城市发展会展经济的有利资源。开放度高、市场化程度高、地理位置优越的港口城市在国际性专业(贸易)展和消费类会展品牌的培育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在这方面大连给其他沿海中小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树立了很好的典范。目前大连已拥有了大连服装节、大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电子信息技术展等一批会展品牌。产业作为会展业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培育会展品牌的先天优势。目前我国东莞、义乌等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就基本是以产业为依托的。国家的政策倾向也可以成为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如我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历来就是大西南的商贸集散地和中心城市,是国务院规划的西南地区“三中心、两枢纽”和国家五部委确定的全国商贸中心改革试点城市,这对于将成都发展成为我国西部中心会展城市具有极大的优势,1984年的全国春季糖酒会在成都大获成功后,又培育了中国西部论坛等知名会展品牌。独有的气候条件和旅游资源,是城市籍以培育品牌会展的有利条件,这一点在昆明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召开、2000-2002年连续三届国际旅游节的成功举办,使昆明逐渐成为重要的会议展览中心。据国际专业协会组织统计,未来10年,中小城市将成为全球会议中心的新热点。这种会议的发展趋势是全球性的,像这样的中小城市中国有很多,这些城市必须本着经营城市的根本目的,加快制定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计划,将城市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好,提供一个适合国际性会议召开的理想之地,同时也使自己利用会展经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