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实(上)

2013-04-29陈其明

党史纵览 2013年9期
关键词:古柏寻乌红四军

陈其明

2011年11月16日,北京。

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学员开学典礼隆重举行。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向学员们作了题为《谈谈调查研究》的重要讲话。

在强调全党同志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时,习近平充满深情地说:“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这番诚挚而又恳切的话语,引起了人们的深思与共鸣。

80多年前,在戎马倥偬的战斗间隙,身为红四军首脑的毛泽东,缘何要“下大决心”在寻乌做社会调查?他是怎样“深入、唯实”开展寻乌调查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句名言是怎么诞生的?他又为什么把在寻乌调查时写的文章称之为“失散多年的孩子”?

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而发人启迪的故事。

利用红军战事较少的机会,毛泽东决定在寻乌组织一次大规模的社会调查

自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后,红军历经一年多时间的浴血奋战,开创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很快,根据地人民以分配土地为中心的土地革命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到处呈现出“分田分地真忙”的喜人景象。此时,蒋介石正忙于在北方准备同阎锡山、冯玉祥部作战,南方军阀金汉鼎部主力又受命入闽,赣粤闽边境地区敌军力量薄弱。鉴于此,毛泽东于1930年3月18日在赣州城郊楼梯岭召开前委会议,果断做出了红四军在赣南进行为期3个月“分兵游击”的决定,提出了争取群众、分配土地、建设政权、扩大红军和地方武装等四大任务。按照分兵计划,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经南康、大余、南雄、信丰、安远等地,于4月17日攻克会昌城。几天后,朱德率红四军大部继续向赣闽方向进发,在寻乌红五十团的配合下,于5月2日攻克寻乌县城,扫清了红军通往闽西的道路;毛泽东则与前委机关留驻会昌,继续开展群众发动工作。5月4日,毛泽东接到先行到达寻乌的朱德电报后,立即率前委机关启程,并于翌日赶到了寻乌县城,与朱德率领的红军主力汇合。

这是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寻乌。一年多前,也就是1929年1月底,毛泽东与朱德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向赣南突围时,曾途经寻乌菖蒲圩,部队夜宿吉潭圳下村,惨遭尾追之敌突袭,伤亡惨重。正当毛泽东与前委研究部队下一步行动时,时为寻乌党组织负责人的古柏,带领几个游击队员心急火燎地赶来,向毛泽东等人报告了敌军调集兵力从四面合围红四军的紧急敌情。在古柏的建议下,毛泽东、朱德火速率部向闽赣边境的武平和会昌突围,躲过了再次遭敌突袭的险境。

一年多过去了,毛泽东对这一经历仍刻骨铭心。在住地接见寻乌县委、县苏干部时,他一眼就认出了古柏。

在与古柏的交谈中,毛泽东了解到:寻乌地处赣粤闽三省交界的边陲之地,是赣南通往闽西的重要隘口。这里原有少量国民党驻军、警察及一些地主武装,另外还有零散的土匪武装。红四军攻占寻乌县城后,这些反动武装大部分已逃窜,与寻乌毗邻的安远、平远一带,敌人力量空前薄弱,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尤其是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支援红军、保卫根据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听完古柏的介绍,毛泽东备感欣慰。此时,他酝酿已久的一个想法,又在心头涌动。他决定利用这相对安定的环境和战事较少的难得机会,在寻乌作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

毛泽东历来注重调查研究。在建党初和大革命时期,他身背雨伞,脚穿布鞋,深入于安源矿工之中,穿行于湘江之畔乡村,虚心拜工友、农夫为师,向他们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指导开展工农运动,并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创建井冈山根据地斗争中,他又利用战斗间隙,亲赴宁冈、永新两县调查;后来,虽战事频繁、斗争艰苦,他仍然十分注重调查当地的社会情况,仗打到哪里就调查到哪里。长期以来,调查研究已成为他的一种工作习惯。

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以来,毛泽东对自己的调查活动进行了反思。他发现忽视了一点,这就是以前只注重农村调查而忽视了对城镇的调查。特别让他感到忧虑的是,在如何对待城市工商业问题上,一直没有找到合乎实际的措施。红四军中也曾有过对待城镇商店筹款等规定,但一些干部并不了解城市商业的真实情况,弄不懂什么是资产阶级,也分不清楚哪些是自食其力的经营者和手工业劳动者。就在一个多月前,红四军攻克信丰城后,竟把城内10余家日用百货店和杂货店,当作豪绅地主和官僚资本家的浮财没收了,一度造成市民恐慌、商店关闭和群众生活不便。这不仅极大影响了城市工商业发展,而且十分不利于争取城市贫民支持革命,也给红军造成了极不好的负面影响。

这件事对毛泽东触动颇深。他认为:“对于商业的内幕始终是门外汉的人,要决定对待商业资产阶级和争取城市贫民群众的策略,是非错不可的。”为此,他下决心要把这一问题调查清楚,从而为制定城市工商政策乃至土地革命政策提供重要依据。红四军在会昌发动群众时,他就曾与朱德一起,在筠门岭召开过一次手工业者代表专题座谈会,对手工业工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做过调查。但由于时间短、准备不充分,而且能提供材料的人很少,对城市工商业方面情况还是没弄透。对此,他不无遗憾地说:“我是要下决心了解城市问题的一个人,总是没有让我了解这个问题的机会,就是找不到能充足地供给材料的人。”

这次听了古柏的介绍,毛泽东对寻乌地处赣粤闽三省交界的地理位置甚感兴趣,感到寻乌县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阶级关系、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等,在三省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只要“明了这个县城的情况,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大概相差不远”。为此,毛泽东“下定决心”,要“拼着精力”成为一个“了解城市问题的人”。

毛泽东对古柏说:“我对农村作过好些调查,对富农问题也还未彻底弄清楚;对城市问题,尤其是城市工商业问题,更是一个门外汉。我已跟朱德同志说好,他负责红四军在寻乌、安远、平远一带发动群众,我则利用这段时间战事较少的机会,对寻乌城的商业和农村富农问题作全面了解,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

“没问题,你需要了解寻乌哪方面情况,我一定全力协助!”毛泽东的想法,当即得到了古柏的积极响应。

“最重要的,就是要赶紧找一些了解寻乌社会情况,而且能充足提供材料的人。”毛泽东提醒道。

“请放心,我会安排好的。”古柏胸有成竹,接着又急切地问道:“什么时候开始调查呢?”

毛泽东爽朗一笑,说:“我们不是早已开始了么?”

古柏恍然大悟。原来,毛泽东一进入寻乌城,从接见县委、县苏干部开始,就已经对寻乌进行社会调查了。

“古柏同志,拜托了!”毛泽东握着古柏的手,诚挚地说。

“不客气,明天我们就到寻乌城去看看吧。”古柏建议道。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好,明天我们到城里长见识去!”毛泽东高兴地说。

在古柏的大力协助下,毛泽东开始了紧张有序的调查工作

第二天,恰逢乌城墟日(编者注:中国南方湘、赣、闽、粤等地区赶集的日子)。毛泽东在古柏的引领下,带着一名警卫员,先绕县城四周城墙走了一圈,接着便在城内大街小巷转了起来。县城不算大,街巷却不少。当毛泽东一行三人来到南门街时,已是晌午时分,正值当日最热闹之时。只见石街两旁,店铺鳞次栉比,街上人来人往,加上肩挑小贩的叫卖声,沿街摊贩的吆喝声,以及鸡鸭档口牲畜的嘶叫声,热闹非凡。

见到南街这么热闹的情景,毛泽东情不自禁地与入城赶集的农民和摆摊设点的商贩们攀谈起来,还进到一些档口店铺向老板详细询问生意情况。农民、商贩和老板们听不太懂毛泽东浓重的湘南口音,古柏就在一旁认真耐心地给双方做“翻译”。

从店铺出来,毛泽东意犹未尽。他想找一些对寻乌城历史沿革、商业状况有较全面了解,可以提供材料的老人,进行深入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再请各个阶层和年龄段的人集中开调查会,对材料进行核实,确保调查结果的全面、真实、准确。

了解到毛泽东的想法后,古柏马上想到了一个杂货店老板。这人名叫郭友梅,时任寻乌商会会长,是个“寻乌通”,对毛泽东的调查肯定有帮助。于是,古柏把郭友梅老先生的情况向毛泽东作了介绍。

毛泽东十分高兴,得悉郭友梅的杂货店就在南街附近,当即决定亲自登门拜访。

当毛泽东一行来到杂货店时,只见一位穿着灰布长衫、戴着一副老花眼镜的老先生,坐在店堂里,手托着水烟筒吸着闷烟,老先生见古柏领来一位个头高大、面目清瘦的陌生人,赶忙起身让座。

古柏指着店铺里的老先生,向毛泽东介绍道:“这位就是寻乌商会会长郭友梅老先生,也是这个店铺的老板。”

毛泽东连忙上前,握着郭友梅的手,连声说:“郭老先生,幸会,幸会!”

古柏又转过身,指了指毛泽东,对郭友梅说:“这位是红四军前委的毛书记,就是从井冈山下来的毛委员。”

郭友梅得知站在眼前的陌生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毛委员”,又惊又喜,双手作揖,激动地说:“啊,毛委员!久仰,久仰!光临寒店,不胜荣幸,您快请坐!”

毛泽东坐下,环视店内摆设,只见不算宽敞的店铺里,三面环墙处有几排货架,货架上稀稀落落摆着几卷布匹及一些土纸;收银台旁的长桌上,摆放着一些日常家用副食品,显眼处还摆放了一些洋蜡烛、洋纱巾等“洋货”。店里冷冷清清,想必生意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郭友梅为毛泽东、古柏倒上茶水,问清缘由之后,十分爽快地作了自我介绍:他说他今年59岁,祖籍万安县,12岁时就随父亲郭恰和来到寻乌做生意。没来寻乌之前,他的叔父经营了60年的杂货布匹生意,连他父亲算在一起,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清光绪二十五六年生意鼎盛时,店铺有本3000多元,是当时寻乌城里的第一大商户。后来,由于外国洋货侵入,生意开始惨淡,杂货店也就逐年衰落。

“哎,生意难做啊!”郭友梅说到这里,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接着又说道,“为了自救,前些年县城一些老板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商会,大家互通有无,互助经营,将就着过日子吧。”

古柏接着向毛泽东补充介绍说:“郭老先生在寻乌经商了40多年,又有文化,买卖公平,在商界很有威望,曾担任过两任寻乌商会的会长。他对寻乌县城的历史和现状十分熟悉,是个‘寻乌通。”

毛泽东听完郭友梅、古柏的介绍,连忙站起身,拉着郭友梅的手,高兴地说道:“你是我打着灯笼要找的行家,真是我可敬爱的先生啊!”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接着,毛泽东又说:“我想近日开个调查会,约请一些对寻乌城各方面熟悉的人了解一些情况,最好能提供一些准确数据和材料,你算一个,不知是否肯赏光?”

郭友梅爽快地答应:“一定去!只要你认为有用,我所有知道的事和材料都可以提供!”

临别时,郭友梅一再挽留毛泽东、古柏等人吃顿饭。毛泽东婉言谢绝。他紧紧握住郭友梅的手,连声道谢:“多谢先生盛情,后会有期,后会有期!”

辞别了郭友梅,已是傍晚时分了。

回到住地,古柏又给毛泽东介绍了另一位“寻乌通”——范大明。

范大明,51岁,寻乌城区人。他出身于世代贫困的农民家庭,对旧社会的辛酸苦辣体会最深,参加革命斗争非常坚决,已被选为县苏维埃政府委员。他曾读过几年私塾,有一定文化,受聘做过几年初小教员。由于他聪明好学,接触面广,对革命前后的情况及城郊居民对革命的态度都非常清楚。

听完古柏的介绍,毛泽东来不及吃晚饭,又与古柏一起,来到县苏维埃政府住地登门拜访范大明。由于范大明外出未归,毛泽东只好作罢,但一再嘱咐古柏,开调查会时不要忘记把范大明一同请来。

在回住地的路上,毛泽东把这次调查会的时间定在了2天之后。

为把调查会开好,刚吃过晚饭,毛泽东又把古柏叫到住地,对参加调查会的对象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参加者的年龄及职业范围等。

对于参加调查会的人,毛泽东提出:“要能深切明了社会经济情况的人。以年龄说,老年人最好,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不但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有斗争经验的青年人也要,因为他们有进步的思想,有锐利的观察。以职业说,工人也要,农民也要,商人也要,知识分子也要,有时士兵也要,流氓也要,调查到哪个问题,就请哪方面人士参加。”

按照毛泽东的要求,古柏很快拟出了一份包括郭友梅、范大明在内共11人的名单。他们当中有老年、中年、青年,最大的62岁,最小的23岁。

对于古柏提出的这份名单,毛泽东感到十分满意。

考虑西井巷天主堂住地太小,为便于组织开好这次调查会,古柏建议,毛泽东搬到较为宽敞的马蹄岗天主堂办公居住。

毛泽东欣然接受了古柏的建议。

持续10余天的调查会,毛泽东亲自主持和记录

5月7日,在古柏的安排下,毛泽东与红四军前委机关人员一起,搬进了县城南门外的马蹄岗天主堂。刚安顿下来,毛泽东就催促古柏赶紧准备召开调查会事宜。其实,古柏早已派人分头通知受邀人士今天上午召开调查会,并亲自布置好了调查会会场。当古柏把这些情况报告毛泽东后,毛泽东满意地笑了。

上午约10时,调查会在天主堂楼上一个大房间里举行。

参加这次调查会的,除了郭友梅、范大明外,还有曾做过铁匠、小商贩,又在军阀陈炯明部下当过排长,阅历丰富的县苏维埃委员张镜清;有曾任县衙门钱粮办事员,了解反动政府敲诈勒索内幕的城郊苏维埃主席刘亮凡;有年过花甲、明了世事变迁的前清秀才郭清如;还有其他不同年龄又较熟悉情况的区乡干部、乡村教师和商店职员等。大家围坐在房中间一张长条桌子周围,古柏坐在毛泽东的旁边,他既是调查会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还兼做毛泽东的“翻译”。

除已认识的郭友梅外,对其他人毛泽东都是初次见面,古柏一一向毛泽东作了介绍。

毛泽东一边听古柏介绍,一边微笑着同他们握手,热情地请他们入座。

应邀到会的人,都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调查会,大家显得有点拘谨。毛泽东见状笑着说:“我的祖辈先前也是江西老表,排起辈份来,也许与大家还沾点亲带点故哩!”

别开生面的一句开场白,引来了一阵笑声。顿时,原先紧张拘谨的气氛烟消云散了。

“我到寻乌才几天,对寻乌是个‘睁眼瞎。为了熟悉寻乌城状况,对当前或今后红军工作有所帮助,我下了决心要把这一问题弄清楚。今天我是诚心来向大家请教的。”毛泽东态度诚恳,开门见山地把此次调查会的目的告诉了大家。

到会的人见毛泽东如此谦逊、平易近人,不由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

毛泽东拿起桌上一份调查提纲,说:“大家别急,我提一个问题,你们就回答一个,知道多少就说多少,随便谈,不要紧。”

对于这次调查活动,毛泽东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事先列出了周密的调查提纲,共有5个大目:即“寻乌的政治区划”、“寻乌的交通”、“寻乌的商业”、“寻乌的旧有土地关系”、“寻乌的土地斗争”。在每个大目之下,又列有几个至十几个细目。

毛泽东按照调查提纲,一个个地提出问题,到会人员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回答了自己所了解的情况。特别是郭友梅、范大明两位老先生,更是侃侃而谈,对于寻乌城的情况,介绍得具体翔实,并提供了相关的书面材料。

调查会上,毛泽东就像一名小学生,静静地听,认真地记,边听边思考,不明白之处就提问,他把这些参加调查会的人当成“可敬爱的先生”,恭恭敬敬地向他们请教。有听不懂的寻乌方言,就请古柏“翻译”。会场上,大家畅所欲言,气氛热烈。

为了弄清楚寻乌城商业情况,毛泽东一共向与会人员提出了25个问题,如“杂货”、“小货”、“油”、“盐”,甚至包括“娼妓”、“同善社”等情况,通过各种货物去剖析寻乌城的生活状态和组织内容。在了解寻乌的土地关系和土地斗争情况时,毛泽东不仅询问了全县农村人口成分、旧有田地分配和每户大地主的情况;还不厌其烦地了解了地主剥削农民的手段和程度,对全县土地革命斗争中的土地、房屋的分配方法和标准,以及各阶级、阶层对土地革命的态度,一直到土地斗争中妇女地位的变化等,无不问得清清楚楚。

对寻乌农村土地分配的情况,毛泽东尤为关注。他问:“你们寻乌分田时,是以人口来分还是以劳动力来分?”

古柏对这个政策最清楚,他回答道:“开始时,我们县革命委员会提出四种办法供大家选择:一是照人口平分;二是按劳动力状况分配;三是按生活财源多寡分配,如做手艺的少分,无其他职业的多分;四是按土地肥瘦分配,肥的少分,瘦的多分。以上办法公布后,大多数地方选择第一种办法来分田。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县委就以按人口平分的方式作为主要办法,在全县推行,受到广大贫苦农民的欢迎和拥护。”

毛泽东边听边记,又问:“在分田时,有没有碰到过什么难题?”

古柏反映说:“碰到过。在农民分田过程中,没收富农的土地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是富农霸着自己的肥田不肯拿出来,贫苦农民往往平分到的只是些瘦田。”说到这,他还举例说,“双桥区枫山乡有个姓刘的小地主,霸住自己的肥田不肯平分,拿出来的只是些坏田。当地群众强迫他拿出好田的时候,他竟说‘遭人命也不拿!乡里解决不了,直到县苏维埃政府派人到枫山去,这个小地主才把肥田让出来。全县类似情况还为数不少。”

“不是农民分不分田?”毛泽东又问。

“我们县委对这个问题也进行过激烈争论,最后统一了意见。具体做法是:流氓(游民)在城区范围内,有耕种能力的准许分田,毫无耕种能力的不分田;工、商、学无可靠收入的准许分田,县城及城镇有可靠收入的不分;红军士兵和革命职业者,不但分田,而且苏维埃动员农民替他们耕种;地主在乡居住的准许分田;僧尼、道士、传教士要改变职业才能分田。”

“古柏同志,看来寻乌这方面有许多经验可总结借鉴。”毛泽东赞许地说。

为了了解寻乌农民卖儿卖女的情况,毛泽东特邀了刘亮凡、李大顺、梅治平3个农民开调查会。他们分别向毛泽东介绍了富福山、黄砂、兰田三个村贫苦人家卖儿卖女的情况。毛泽东把他们的谈话一字一句地记下,并得出结论:“旧的社会关系,就是吃人关系!”

调查会白天开,晚上也开,持续开了十几天。参加调查会的都是深切了解社会情况的人,除全程协助毛泽东组织调查的古柏外,郭友梅、范大明、赵镜清、刘亮凡四人参加调查会的次数最多,所提供的材料也最多。

翻阅着沉甸甸的调查记录,毛泽东思绪翻滚。在深感欣慰之余,他更多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待续)(题图为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

(责任编辑:徐 嘉)

猜你喜欢

古柏寻乌红四军
历史上的三支“红四军”
纪念毛泽东寻乌调查9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启事
柴达木映画
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
张子炀
古柏
寻乌画卷
我们为什么要做《重返寻乌调查》节目
新泉整训与红军早期的党和军队建设
承载历史文化,彰显古都风韵——北京古柏寻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