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揪住特殊处进入深层次阅读

2013-04-29陈荣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9期
关键词:玄奘魔鬼科学知识

不少同事在教学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时,只选取了作者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鸣沙”两种现象的文字进行解读。他们认为,学生初读课文明白沙漠里奇怪现象是什么,再读课文明白什么是“魔鬼的海”,什么是“鸣沙”现象。最后读课文探明为什么会产生“魔鬼的海”“鸣沙”现象的,这样就算完成解读课文的任务了。笔者认为这样的解读只是停留在课文的表面,没有揪住课文的特殊之处,解读进入不了课文的深层次,学生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只是到课文中找答案,没有分析,没有思考,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

课文的特殊之处是什么呢?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什么,在课文的第4—5节进行说明,也就是这两节可以构成完整的意义,可以独立成篇,作者为什么要再写1—3节呢?这就是课文的特殊之处。

为了探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就会慢慢发现作者的匠心。为什么要写“晋僧法显”“唐僧玄奘”这两个人物对沙漠的观感——“可怕”和“恐惧”?读了第一段这个问号还是留在我们脑海中,但是可以明白这两位僧人觉得“可怕”和“恐惧”的是什么,“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就要死亡。”“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过去人马走踏过的脚印,不久就为沙所盖,所以人多迷路。”概括的说“可怕”“恐惧”的感受就是“恶鬼”“火热的风”“流沙”造成的。这里写“恶鬼”“火热的风”“流沙”与后面写沙漠“魔鬼的海”“鸣沙”有关联吗?我们试着联系起来一想,就会明白阿拉伯人对未知的沙漠现象——“魔鬼的海”只是感到奇怪,我国人却感到可怕,从晋代唐代到解放前乃至到现在人们把它称为“恶鬼”。这就说明我国人盲从,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缺乏探究自然的奥秘的精神。受封建迷信毒害很深。这不仅仅是科学研究上的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至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思考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不仅仅从一个科学家的角度思考的,而是把自己当成社会主人公来思考的,这就是重大的社会责任感呀!现在,我们再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选择“晋僧法显”“唐僧玄奘”这两个人物对沙漠的观感。法显(约337—约422),东晋僧人、旅行家、翻译家,中国僧人到天竺留学的先驱者。玄奘(602—664),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代佛教学者、旅行家、翻译家。从年代来看,这两位僧人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也就是说我们对自然中奇怪的现象迷信已经年代已久,它在我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了,可以说已经成为集体无意识了,作者感受到这一问题严重性。纵观这两点,我们可以明白作者选择写“晋僧法显”“唐僧玄奘”这两个人物对沙漠的观感——“可怕”和“恐惧”的目的了。我们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迷信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要让人们正确地对待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也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问题。所以,作者通过写作本文做出最大的努力。没有只是选取直接解释说明“魔鬼的海”“鸣沙”现象的文字,那样只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起到的作用只是普及科学知识,作者放眼于人们的思想认识这一点,把这篇文章写成一篇事理说明文。让人们在读文章中既明白科学知识,更主要的是让人们明白自然界中怪异现象都可以通过科学道理来解释清楚,我们不必害怕,不必迷信这一道理。例如,文章的1—3节可以说明没有科学意识、科学知识,我们会觉得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很可怕。4—5节说明有了科学意识、科学知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可以得到解释。可以说文章从正反两个反面来构思说明道理,起到了强调所说明的事理作用。在行文上,作者采用步步生疑,牢牢地抓住读者的思维,让读者与作者一起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自然由浅入深,由解小疑到解大疑。达到让读者有效明白事理的目的。第一小节写明法显、玄奘认为沙漠是可怕的,第二小节首先提出问题:“沙漠真像法显、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吗?”接着写明我国科学工作者亲自到过沙漠认为沙漠并不可怕,第二小节的结尾又提出:“这是什么缘故呢?”第三小节从装备条件解说法显、玄奘为什么会觉得可怕的。第四小节提出疑问“沙漠里真有魔鬼吗”,作者又从光学的角度解释“魔鬼的海”“海市蜃楼”现象。

掩卷沉思,竺可桢作为一个科学家,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问题,他看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教育家,他从一个国民的社会责任感思考问题,看到科学意识更为重要,要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最主要的是要有科学的意识。为了唤醒国民的科学的意识,独具匠心地写作了本文。

陈荣华,教师,现居江苏宝应。

猜你喜欢

玄奘魔鬼科学知识
魔鬼也温柔
蜗牛看牙医
魔鬼鱼,翻啊翻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小议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所见之Ögä一词
玄奘
少年玄奘的奇妙漂流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令人生畏的“魔鬼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