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转型阵痛 马产业成新经济增长点
2013-04-29牛禄青
牛禄青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还有你姑娘……”一首腾格尔的《天堂》让人们对内蒙古大草原心驰神往。
除了美丽的草原风光,“羊煤土气”也成为内蒙古的经济标签。2002年以来,内蒙古的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据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2009年,内蒙古经济增速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2003~2011年,内蒙古经济增速连续9年均在14%以上。2011年,内蒙古生产总值达到14359.88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3.5倍,年均实际增长18.3%。
自去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煤炭需求不振影响,煤炭价格大幅下降,产煤大省内蒙古同样无法独善其身,很多煤矿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停产、限产。凭借煤炭大发展而一跃成为人均GDP超越香港的明星城市——鄂尔多斯,更是因煤市、楼市低迷身陷“债务危机”。
鄂尔多斯的煤炭产业占经济总量近70%,占财政总收入近50%。在煤炭产业的黄金十年里,鄂尔多斯“满城尽是黑金甲”。可惜,煤炭带来的巨额财富,被这座城市挥霍在房地产市场里,大量楼盘拔地而起,由于房多人少,众多房屋被闲置,被人称之为“鬼城”。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8月6日在江西新型城镇化论坛上直言,现在不止鄂尔多斯,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鬼城”现象。
“据我们的调查,一些城市的房地产项目空置率达40%~60%,有些中西部城市的房地产项目空置率更高达70%~80%。”乔润令表示,这造成土地等资源的极大浪费。
如今楼市泡沫破灭,煤炭遭遇寒流,对过度依赖煤炭产业的鄂尔多斯而言,无疑是“致命”的一击。2012年,鄂尔多斯GDP增速从全区第一迅速滑落到倒数第一的位置,结束了增速连续9年位居内蒙古自治区首位的历史。
“资源储量无论多大,都会有枯竭的那天。我们一开始就注意不要掉入‘资源陷阱,在发展能源产业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已有的产业,我们将继续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主任梁铁成曾表示。
目前,新型城镇化规划正在制定中,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目标,下一步将再打造10个区域性城市群,呼包鄂榆(指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和陕西省榆林的部分地区)名列其中。呼包鄂号称内蒙古的“金三角”。早在2011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18个重点开发区域,呼包鄂榆就是其中之一。去年10月份,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鄂尔多斯也位列其中。
这次呼包鄂榆上升到国家级区域城市群,“小三角”变成了“大三角”。日前,呼包银榆经济区首届市长联席会议传出信息:拥有丰富的羊绒、煤炭、稀土、天然气等资源的地区主动谋求转型。
从内蒙古官方获悉,2013年,内蒙古重点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中央和自治区投入12亿元,集中支持沿黄沿线经济带建设,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立足解决“三农三牧”问题,重点加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并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等民生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内蒙古是中国草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传承地,这里孕育了红山文化、大窑文化、河套文化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每年7月的盛夏时节,内蒙古自治区都要举办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区内12个地区市盟也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如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包头鹿城文化节、呼伦贝尔成吉思汗草原文化节、巴彦淖尔河套文化节等110多个节庆品牌,有力地推动了草原文化产业的发展。
但是近年来在内蒙古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十一五”末,内蒙古文化经济总量达到150亿元,占GDP的比例仅为1.31%,远远低于全国文化产值占GDP的平均比例水平。起步较晚、市场化程度低、观念相对落后成为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羁绊。
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乌恩表示,草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怎样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怎样将资源与市场有效衔接,内蒙古在这方面还需要不断地探索。
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让内蒙古看到了草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契机。内蒙古在自己的“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十二五”期间达1000亿元,占GDP的4%左右,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目前,内蒙古正依托草原文化资源,从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跃进。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打造“大文化”,从而让传统的草原文化迸发新的生命力,让民族文化的内涵更丰富,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
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成为草原文化旅游大区和国家级文化体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对经济转型升级高度重视,要求大力发展民族产业、第三产业和体育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丰富性和含金量,并从发展战略高度进行了布局。
在发展旅游业时,呼和浩特坚持综合配套,推动联动开发,使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相互配套,形成功能完备的产业链。
呼和浩特市体育局局长史荣恩表示,该市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挖掘新的服务业,比如体育产业。新一届市委、市领导提出两点要求:一是竞技体育要有水平,二是深刻研究体育产业的发展,包括体育本身具有的产业属性,以及体育产业带动的第三产业发展。
为了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呼和浩特市政府不仅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还大力建设体育场馆等基础平台,积极举办富有草原文化特色的体育品牌赛事。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安排的体育赛事已达20多项,年底将达到40多项。通过体育赛事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旅游、文化、交通、餐饮等服务业发展。
为了实现转型,从去年开始,鄂尔多斯市政府也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将东胜打造成避暑休闲之都的发展思路。同时,鄂尔多斯还举办了两届国际马文化节,东西方交融的马文化表演,让人们对这颗草原明珠看到了希望。
“马头琴代表着蒙古族的音乐文化,马奶酒体现着蒙古族的饮食文化。马是草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代表蒙古族信仰的符号之一。我们要深入挖掘我区的马文化底蕴,让‘马产品成为创造经济效益、具有我区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标志性产品。”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资深马产业研究专家芒来教授说。
蒙古族自古就有养马、观马、驯马、赛马的传统和热情,为进一步推动马文化和马产业的发展,由呼和浩特市体育局主办的“2013呼和浩特驭马文化节”已拉开序幕。从9月8日至21日将陆续举办马匹拍卖会、首届中外马主论坛、官方主题欢迎会及奔马日活动。
本届驭马文化节,迈出了呼和浩特乃至内蒙古马产业发展史上里程碑的一步,不仅将带动国际化运作的世界级水准速度赛马在内蒙古地区的落户及推广,更是首次将国际化标准运作的育马+驯马+拍卖+赛事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引进中国。
中国正处于传统马业向现代马业转变过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芒来教授指出,内蒙古应当为中国马业转型做好充分准备,针对中国实际情况,可将内蒙古的马业与蒙古族传统长距离那达慕赛马的风俗结合起来,把内蒙古作为中国马业发展的特区,开展适合中国国情的赛马比赛。这样可以为内蒙古的育马、驯马、赛马提供许多就业机会,也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当地的文化传统。此外,内蒙古要大力发展以马为载体的旅游业,加强马产品的开发研究,早日建立中国现代马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