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朗读把耳朵叫醒

2013-04-29谢赟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9期
关键词:读书课文阅读教学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道理吧!

在看看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三多一少”的现象: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篇原本好好的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而学生所得到甚少;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做笔记,老师讲的听进去很少;潜心读书时间少。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不少困难。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显然,从朗读的作用、《课标》要求和当前的现状,我们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让朗读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一.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

1、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这时,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培养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2、学中读。即在第一环节“读懂”后的第二环节“读懂”。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其训练过程要注意三点:第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要根据教材确定重点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可根据课文的特色适当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第三,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

3、学后读。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诵。这时更需要时间,因为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个练习过程,熟读才能生巧。这时的读书训练应从技巧及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停顿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值得一提的是,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后,可试用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选择琵琶古曲《十里埋伏》和第八乐段“九里山大战”为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即“攻天险”部分)配乐。这段音乐是传统名曲的高潮部分,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战场刀光剑影,呼号震天,铁骑纵横万军厮杀的激战场面。用在这里,那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红军战士的强大攻势和英雄气概,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形象感染。

二.重视朗读方法的指导

1、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教师的范读是不可取代的。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读得没学生好听,普通话没有学生标准,范读是在献丑。我认为恰好相反,朗读的水平不单单是由普通话标准与否来衡量的。教师对生活的感悟,对情感的把握,还有对课文的表现张力,是学生远不及的。事实证明,教师作为一名朗读的参与者,大胆激情忘我地范读,能够深深感染学生,大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范读本身也是对学生“授之以法”,对学生同样起着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正如哲学家黑格尔所说:“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都能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 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

2、留足时间,以读促教

课标对朗读的总的要求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古人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然而在新课程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的讲解,成为课堂上的主旋律,使得朗读始终成为教学舞台上的配角。我们教师要充分相信孩子,要根据课文实际,让学生自己读,少讲,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对课文认识得真切、思考得深刻、感受得强烈,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

3、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研究课文,按照朗读的要求做好准备;其次要有计划地安排好师生朗读活动,使读议点拨讲析结合起来,其中穿插一些朗读方法的指导,如语速、语调、轻重音等。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可分几个层次朗读,做到统筹兼顾。我教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时,既有教师范读,又有学生配音朗读;既有刚上课时的整体感知朗读,也有诗歌分析过程中的情感品味朗读;既有整首诗歌的朗读,也有其中一句史诗的朗读……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着学生的感情,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每次朗读有目标、有进步、有升华。我把朗读指导与具体的字词品析结合在一起,朗读充分,层层递进,因此学生的声音饱满深情。学生在体会祖国语言文字表现力和生命力的同时,思想情操也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并使审美情趣得到提升。

4、多元评价,激发兴趣

要让学生感到读书有味、读书有趣、书中有义、书中有理。表扬、鼓励、信任、期待是促使学生读好书的法宝。教师在学生读书过程中要相机指导、多元评价,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要给学生以新鲜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就赞叹语而言,也不能一成不变。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出色时,教师或充满激情地这样评价:“你读得声情并茂,老师和同学们也感动了。”“你读得真投入,你的朗读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宁静的画面啊!”或鼓鼓掌,或发自内心地微笑,或连连点头。在教师真诚的赞美中,成功的喜悦一定会长满学生的心房,学生的朗读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我们只要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不断积累并反思,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有效的朗读走进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达到“书味在胸中”的境界,那么,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将因朗读而精彩。

谢赟,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猜你喜欢

读书课文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背课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