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读写结合 提升写作能力
2013-04-29张秀云
张秀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在哪里?应该是现实生活和课外阅读。对中学生而言,课业负担重,要求他们深入体察生活并不现实,既没足够的时间,思想认识深度也不够。所以加强阅读训练和指导,做好读写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立足课本,让阅读与写作同行,通过阅读的间接经验来体察生活,感悟生活,学习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写作能力。
一、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很多教师忽视现代文的教授和学习,语文课本拿到手,只讲文言文,现代文讲得很少,即使讲过,也缺乏精心的准备和设计,只注重文学常识和背景的讲解。而实际上,只有大量并有效指导下的现代文阅读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使他们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引导课外阅读。每学期开始就应对语文课本有统筹性的安排:落实精读篇目和泛读篇目,确定课外必读篇目。每个学段的学生应有配套的语文课外阅读书目。应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一方面是作家相关作品的补充,比如学习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可以补充《乱世中的美神》、《把栏杆拍遍》等作品;另一方面可以每学期规定一些阅读书目,教育部有相关的阅读推荐书目,每个学校也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进行书目推荐。
对教师而言,重要的是我们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叶圣陶认为:“略读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并不等于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略读指导与精读指导不同。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何以需提纲挈领?惟恐学生对于当前的书籍文章摸不到门径,辨不清路向,马马虎虎读下去,结果所得很少。”“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因此每学期推荐的书目要落实到每个月,可以在每个月末安排一节语文课进行读书交流会,由教师主导,科代表事先进行阅读调查,安排好学生发言,让大家畅谈阅读感受,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教师可根据发言的实际情况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或启发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要把课外阅读和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学生的阅读和交流发言应在学生的语文平时成绩中占一定比重。见多才能识广,读得多了,读得实了,对问题的看法和认识自然就有提高。
二、阅读中积累素材
要写好文章,材料积累必不可少。高中生应通过大量有目的和无目的的阅读来积累写作素材,做到写作时信手拈来,挥洒自如。高中语文课本是一个蕴藏非常丰富的素材库。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做好素材积累。
纵观江苏省近十年的高考作文题,几乎每年都联系到课内的文章内容。因此,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对作文素材的灵活运用。对于课外的材料,那更是写作的宝藏。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意识的引导和训练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比如读后感、时事点评、述评。述评是一种很好的积累素材的方法。述评,顾名思义就是先述后评。学生可选择名人名言、自然现象、社会热点、科学实验、典故轶事等内容来叙述,然后对所述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点评时方法不拘,可一事一议,也可联系其他相关材料进行综合评议。一则述评字数大约两百字,相当于一篇议论文的一个主体段落。
三、阅读中借鉴写作手法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学生若能从一两种书的阅读中学到方法,走对门径,就可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教材文章的选取,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写作手法尤其要注意,必须足以供现代学生观摩,是现代学生需要学习的。
比如在讲授完《想北平》之后,可以进行“古城巡礼”的阅读和写作。先让学生阅读一些写古城、忆故乡的散文作品。去寻找江南古镇的韵味,回忆从小居住生活的地方,比如上海的石库门,古镇同里、周庄。在同主题的原则下,学生自然而然地可以学习相关的写作手法,对写作素材的处理也能较为得心应手。对于局部的写作手法,可供参考的就更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梳理。
四、阅读中进行语言熏陶
王尚文的《语感论》认为,人们从书面语获得视觉语感,再由视觉语感升华为笔头语感,从而写出文章来。视觉语感和笔头语感的对象都是书面语,不过前者管读,后者管写。优秀的书面语言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地使视觉语感趋于优美灵敏,从而使笔头语感具有更高的质量和效率,于是才写出更多更好的优秀的书面语作品,这是良性循环。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写作的载体。课本之中的选文大多都是语言规范的经典之作,是为培养学生较为纯正的语言表达能力精心准备的。教师应把握好课本这一载体,通过诵读、吟咏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较好的语感培养。
1.遵循认知发展规律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作文教学的启示是:由于作文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和强化学生己经形成的语言表达技能,而在于激发、形成正处于成熟过程中却又不完全成熟的写作心理技能。因此,作文教学中我们既要确定学生现有的写作发展水平,还要确定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发展可能达到的结果及由此而形成的潜在发展水平。也就是说,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写作的最近发展区,注意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指导,形成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使作文教学逐渐走出困境。
2.培养思维能力的方式
首先,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原则,鼓励学生能举一反三,打开自己的思路。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要多引导学生加以讨论、辨析。
其次,运用课内资源,让学生接受思想启迪,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作文评分标准和细则中发展等级有两条要求即“深刻”和“有创新”,但学生囿于自己的年龄、阅历和思维水平,通常很难达到这种高度。其实,课内很多文章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往往还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它可以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如果教师在教授课文时,注意在这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他们思想认识上的不足,促使其写作向深刻、新颖的标准靠拢。
总之,只要教师能正确引导学生多读多写,把读与写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地利用教材,并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好每篇文章在读写结合中的载体作用,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张寨中学(22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