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调和五味 丰富教学内容

2013-04-29王隽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9期
关键词:调和语文课堂人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学科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转变以前只重知识传授的观念,围绕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改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把语文课堂变成知识的盛宴,精神的大餐,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生命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成为学生的乐园。所以,我们语文教师也应该像技艺高超的厨师,善于调和五味,给语文教学“添油加醋”,让其五味俱全,营养丰富,可口宜人。

一.调和“人文味”,给语文教学铸魂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就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土。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说,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的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

为此,语文课堂上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以教材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学习李白、苏轼、陶渊明的诗,我们不仅要学生学习他们的文采精华,也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品格:李白的铮铮傲骨,苏轼的乐观放达,陶渊明的宁静淡泊。学习《桥边的老人》,不仅要谴责战争,也要懂得尊重生命;学习《素芭》,不仅要批判社会陋习,也要懂得关注弱势群体。学习《礼拜二午睡时刻》,不仅要感受母爱,也要体悟到悲悯情怀……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涵养着丰富的人文养分,我们要善于发掘、利用,适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因为,具备人文素养的人,才会是一个精神健全的人,也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二.调和“情感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好的文学作品不只是文字的精华,也是情感的结晶。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是读者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和情感交流。一个高尚的灵魂,必有一颗善感的心。一个冰冷、麻木的心,永远都高贵不起来。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原因所在。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善于调动和控制学生情感的,他可以让学生高兴得开怀大笑,也可以让学生感动得潸然泪下,让学生在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中被吸引,让课堂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而精彩。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营造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品的情感,尽可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

现代教学手段的丰富,为语文教学的“育情”,提供了方便。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理性思考的同时,也获得情感的体验。

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教学中,只要老师善于引导,让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产生情感的共鸣,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情感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景》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到母子深情,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是激流》领悟无私的爱情,从《雨霖铃》中体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

三.调和“文学味”,给语文教学添彩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不少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答题技巧的材料。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由此可见,文学审美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它也是学生重要的审美活动。

给语文课堂调和“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性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语言;给语文课堂调和“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我们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学审美教育,比如开展作品评介、文学创作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文学欣赏和创作能力,使语文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智育活动,也成为真正的美育课程,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享受,为语文教学“添彩”。

四.调和“生活味”,让语文教学入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学生不可能永远生活在象牙塔里,最终是要走向社会,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我们的教育也只有和生活紧密联系,植根生活,才能枝繁叶茂,才会活力无限,生动精彩。

古人说,世事通晓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要把生活内容引入语文教学,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认识世态人情。我们不仅要学生了解世态,也要让学生描摹世态,在了解与描摹中体验认识社会,为将来“入世”开道。我们还可以开放语文课堂,把语文教学带到生活中去,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要给语文课堂调和进“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联想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让学生在用眼看、动脑想,亲手做等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也让语文教学变得生动灵活。

五.调和“新闻味”,给语文教学保鲜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语文教学也是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学科。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新闻,是语文教学可以利用的好素材。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在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判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让学生的脉搏永远和时代一起跳动,也让语文教学永远保持它的鲜活。

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内容,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等。教师还可以把重大事件、新闻类文章作为语文教学练习使用的材料,替代那些从旧纸堆里找来的东西。这些鲜活的内容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对整天呆在教室里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既是一顿丰富的营养大餐,又是紧张学习生活中很好的调剂。

王隽,教师,现居湖北谷城。

猜你喜欢

调和语文课堂人文
人文
五味调和醋当先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从“调结”到“调和”:打造“人和”调解品牌
调和映照的双Lipschitz性质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