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教”促“乐学”
2013-04-29傅建新
傅建新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机智。唯有“教师教得活”,学生方能“学得乐、学有成”。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以“活教”促“乐学”的一点想法。
一、激活情绪,情感对话
(一)理论依据
海德格尔主张:“我们对世界的知觉,首先是由情绪和情感揭开的,并不是靠概念,这种情绪和情感的存在方式,要先于一切主体和对象的区别。”情绪唤醒理论认为:唤醒的改变是与环境相联系的,人们情绪的变化引起了唤醒水平的改变,而情绪的变化必然是受到了环境影响的结果;愉快与不愉快的情境都能使唤醒水平增加;唤醒的改变使人们去寻求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人们倾向于对中等的唤醒水平给予正性评价。毫不夸张地说,一节课是否有效或成功,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绪的快速调控。语文教师在课堂导入上如能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情绪唤醒”,必能使学生迅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二)案例探讨
《土地的誓言》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抒的。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发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来!我愿付出一切!这篇课文的背景离学生比较遥远,如何上好这篇课文,如何迅速地让学生进入并真切感悟到那个铁蹄蹂躏、国破家碎、骨肉离散、忍饥挨饿的生存极限时空,就颇值得我们教师思考。
(三)教学建议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不忘国耻,教师不妨课前播放张寒晖的一首传遍大江南北的《松花江上》,让悲愤、苦难、耻辱、爱国、仇恨、回荡在教室里,震撼在学生心里!这种“声效情境”的导入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让学生在“有声”无形之中开始与文本对话。
二、灵活切入,深度对话
(一)理论依据
长文短教、精教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正如文章有“文眼”,学文章可抓取“主旨精神”“穿线要素”,以达到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此,“提取关键问题”灵活切入教学,是有效激活语言容量大、思想文化底蕴丰厚的课文的“活教”策略之一。
(二)案例探讨
小说教学往往令教师煞费苦心,庞杂的教学内容和丰富的资源外延,往往使教师处于“教之费时,弃之可惜”的心理状态。例如《孔乙己》的教学,单介绍鲁迅就得不少课时,何况还有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题多角度探讨,等等。
(三)教学建议
我们不妨举纲张目,“提取关键问题”:站在“我”的立场,以“我”的耳闻目睹来认识、走近孔乙己,从“我”出发评价“他”,直奔主题。例如,可以向学生提问:“我”是谁?掌柜是怎样的人?还介绍了哪些人?主顾之间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孔乙己让“我”觉得好笑?“我”怎么看待孔乙己?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和教师的串讲(历史背景、作者思想),主题就如剥笋愈见分明了。这样的教学能抓住学生的思维,在长文短教的同时,促使学生更好地与文本主人公展开对话。
三、“活用”故事,多维对话
(一)理论依据
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自由回忆课文内容,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一篇较长的文章,它有助于学生的概括、综合等能力的培养;对一篇较短的文章,它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活教”可以体现在“活用”故事,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多维复述、评价。例如,教师要注意考察:(1)是否正确复述了足够数量的内容要点;(2)是否选择了最重要的细节;(3)是否用自己的话对课文作了概括性陈述;(4)是否通过复述还原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甚至添入了自己的情感润色。如果教师在复述任务布置前告知学生以上四点目标,学生必将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复述概括”来实现对文本的认知和多维对话。
(二)案例探讨
《斑羚飞渡》一文通过描绘一群斑羚飞渡悬崖的场面,热情赞扬了它们可贵的种族精神和整体精神。这是一篇小小说(也可以当作叙事性散文),整个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都写得曲折引人,生动传神,让人在沉醉中感悟、在感悟中品味。但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最好的模式当首推复述概括了。
(三)教学建议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理解文章传递出的画面美、天性美、崇高美,教师可以布置以下学习任务:“请同学们复述课文。要求:(1)复述前要熟悉故事情节的四部曲——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最好各拟一个四字标题;(2)复述故事要做到概括复述与细节复述交融,做到概括而细腻;(3)复述时应深切理解笔者的感情,并创造性地给予个人的情感加工、润色。”布置完毕后,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揣摩、演练,进而进行展示、交流、评价。这样的教学明确了复述概括的要求,能够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倾听同学的发言,获得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四、“活现”人物,换位对话
(一)理论依据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学生通过对阅读对象感受、体悟或发现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完成教师课堂布置的阅读任务。在这里主要介绍“换位阅读”。语文课堂里的“换位阅读”指的是为更深刻、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多元主题,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创设的教学环节。语文阅读中“换位”的交换点可以是读者与作者之间、读者与作品人物之间、读者与物体之间、作品中的角色(物与物亦可)之间,它的目的是点拨、激励学生立体地探寻作品内涵。
(二)案例探讨
《生命 生命》一文,作者通过讲述对小生命的忽视或侵犯,重现小生灵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的意志,从而激起读者对生命的感悟——善待小生命,学会坚强,不屈服命运,奏响生命的最强音。文章主题厚重,深远,但七年级的学生还不适合对生命作过深探讨,所以我们教学的重点可放在感知故事材料、口头表达个人见解、领悟生命的可贵上。
(三)教学建议
教学中,在导入新课、复述故事初步感知主题后,教师可设计“换位阅读”方法追加对主旨的理解:“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深入课文,让‘我和‘小蜜蜂来进行一次‘亲密接触,同学们当一回文中的‘可怜的小蜜蜂,想想在人的每一次‘残暴后它的心理活动;老师就当一回‘残忍的我吧。”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深刻理解文章思想主题的基础上,教师可顺水推舟,布置当堂小作文:与“小蜜蜂”换位,就“小蜜蜂即将成功飞走时候最想说什么”写一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