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灵魂在创新人才教育的道路上闪耀

2013-04-29马德尧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名牌中学人才

马德尧

从未来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创新人才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存在的严重问题,即学校忽视创造性与想象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实践教学水平低下等已经成为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瓶颈。办学质量上乘、品牌特色凸显的名牌中学,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道路中,该如何突破这些瓶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力并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该如何用战略的头脑和思维来周密地计划统筹安排它的实施过程和落实任务?又该如何与名牌高校联手,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合格人才,以适应全球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激烈的全球竞争?以2012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与我校等发起成立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以及笔者参加北京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学与中学有机结合研讨会”为契机,结合此前我校逐步形成,积极提炼、锤炼的办学特色——创新人才教育,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深切地感悟到:重点名牌大学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名牌中学也应肩负起创新人才教育的使命。

一、名牌中学要根据自身实际确定目标、扎实行动

教育有两个伟大的目标:一是让人聪慧,一是使人高尚。这两个目标是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如果硬要问哪个更重要,我们也许只能说是后者。不能让学生成为善良的公民的教育,不过是在制造社会的破坏者。只有懂得爱的人,才可能为自己和他人、社会创造幸福。拔尖、创新的人才必须在成为一个善良公民的同时,积极为社会创造财富,推动人类进步。

名牌中学要用创新的思维,根据自身实际确定目标,并扎扎实实地付之于行动。当然,拔尖、创新也还是相对而言的,与各校实施程度、项目内容、针对对象、目标要求等有关。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必妄自菲薄。如我校于2009年确定了“为了师生发展,为了国家强盛”的办学宗旨,“造就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师,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生”的办学策略,“文理兼备,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的教育目标,“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规范的言行举止”的德育目标,“因材施教,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争取良好的个性发展;因人施教,在主体发展的基础上追求全体发展;因时制宜,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学习,最终达到人尽其才,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以目标教育实现教育目标。

二、名牌中学要与大学衔接好,对创新人才进行阶梯培养

以解题技巧和对升学与就业有用知识的传授,来取代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科学兴趣的激发和引导已成为目前我国教育界的普遍现象。结果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分的学生,但是却改变不了创新人才短缺的窘境。创新与独立思考能力、好奇心、兴趣、直觉和幻想等密切相关,而我们现在采用的教育方式却违背了这些创造特质的要求。

而且在考试技巧的训练下,今天我们的绝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找答案,而不是对问题背后复杂性的关注与思考。因此,与功用性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低端人才一样,功用性的学术也只能产生低层次的、简单性的成果,不可能产生巨大的、跨越式的成果及真正的创新人才。

要培养出创新人才,中国教育必须少一些浮躁、少一些急功近利、少一些线性的办学思维模式。在基础教育阶段,抛弃为考试而教的积弊,由关注不同科目在升学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转向关注这些科目的教育价值,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高等教育阶段,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汇通,构筑起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

因此,名牌中学要让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反思、质疑、探索的精神,使其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会自主、自理、自律和自立。现在,有的学生在中学阶段中规中矩,进了大学就轻松自在,学业自然一落千丈。所以,中学抓紧不够、抓死不行,要以抓好为目标。名牌大学要和名牌中学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阶梯培养,高中和大学对接以后就能联合开发创新人才的相关课程,如开设选修课程,联合建立实验教学培训中心。

三、名牌中学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环境,激发其学习兴趣并持续发展

钱学森曾高度概括创新人才的特点是“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从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这样的人在思维方式上更愿意接受那些违反“常识”的观念与假设;乐于接受不甚明确和复杂的东西;联想奇特,且偏好复杂;有时往返于幻想与现实之间。在行为方式上,对强求一致缺乏热情;高度地面向自己的学习与工作;并没有很高的社交能力;对自我期望高,为人坦率;等等。对于这样的人,如果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能提供一个适宜而宽松的环境,他们的创新特点就只能处在被压抑、扭曲或潜在的状态,而不可能发展成为创造的品格,成为创新人才。如我们熟悉的少年时“全没正经”、专爱“胡说八道”的钱钟书,爱“偷桃钻狗洞”的郭沫若,木讷的玻尔和陈景润,有“败家子”之称的朱棣文,19岁前整日寻欢作乐的法国化学家格林尼亚等,如果没有父母、师长和社会的包容与呵护,他们都不可能在后来成为杰出的创新人才。

在我国,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学开始,经常能考100分,就足以显示家长教子有方、教师教学有道。在这种思维惯性下,我们的教育忽视了问题本身及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特点、兴趣、知识的关联性等问题的关注。“不要考100分”,这是多年前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给中国科大少年班的题词。创造本身就是一个尝试并证实错误的过程,剥夺了孩子犯错误的机会,其实也就是剥夺了他成为一个创新人才的机会。

创新人才教育需营造理性、健康、宽容的环境。创新人才是“冒”出来的,教育的任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土壤,让人才能够积聚足够的内在力量。我校努力营造氛围,着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常规教育、德艺体活动、兴趣小组、专题讲座、个别辅导、一对一指导等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此,在创新人才教育上,我们既要学以致用,也要允许甚至鼓励兴趣所至;既要顾及眼前利益,更要着眼、着力于长远发展;既要培养技师、工程师、制作师、制造师(创新人才),还要培育大家、大师、创造师。对大部分人来说,需要是最好的老师,而对创新人才来说,兴趣才是更好的老师。因为,对人的公平,一定要有教无类,机会均等,教育均衡;对才的公平,那就是要因材施教,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名牌中学要以耐心、包容的心态、灵活的方式对待创新型学生

人生来就有先天的个别差异。在后天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每个人接受的教育和社会影响也大相径庭,每个人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同样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应树立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人才观,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要有宽容大度的人才质量观,要坚信创新是人的天赋,人人都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人人都会做出创新性成果。教育不是消除个别差异,而是尊重个别差异,在学生已有性格、能力、兴趣、情感等方面差异的基础上,按照适合学生特点的方式来施教,促进人才的差异发展。最好的教育教学方式就是因材施教,因为它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发展与成长的需要。

从大量的案例来看,很多创新人才在中小学阶段都不是“标准”的好学生。他们具有许多不令老师喜爱的特征。他们独立性强、性情倔强、情绪外露。很多时候,他们有些不合常规。在同伴当中,他们往往以顽皮和有“愚蠢的”想法而著名。由于他们兴趣广泛,喜好探究不是学校课程和考试要求范围内的领域,因此他们就读的学校和成绩与他们后来的成就并不一致。如高锟、崔琦、丘成桐就读的都是普通中小学,美国化学家李普斯科姆从小学到高中各门课成绩都是C,爱因斯坦、比尔·盖茨都是大学的退学者,启功先生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等,但这些都没有影响他们成为杰出的人才。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教育的成功之处就是要呼唤每一名学生的灿烂梦想。

猜你喜欢

名牌中学人才
撕名牌
人才云
企业名牌
在多解中学创新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