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
2013-04-29李飞波
李飞波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从设置情境、教师示弱、质疑反思、实验意外、观察研究生活等方面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并通过具体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培养提问能力;设置情境;教师示弱;实验意外;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9–003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之一[1]。然而,这在我国并未普遍受到重视,许多地方长期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使学生只习惯于回答问题而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教师预设的框框中,严重影响了学生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化学教学中比较注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下面谈谈笔者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1 设置探究情境,诱发学生提问
问题在情境中产生,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只有有了恰当的问题情境,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第62页“观察与思考”实验二(溴丙烷的水解实验)[2]
在上本节内容时,笔者并没说今天是上哪节课,而是以问题形式给出今天的上课内容:今天我们要来讨论一下如何鉴定溴丙烷中的溴元素?请同学们自主或合作设计实验来加以验证?
生1:加AgNO3溶液,能看到有淡黄色沉淀产生。
这种思路占了大部分,学生一看到溴元素的鉴定就很直观地沿用了原有知识,而忽略了新的情景。
生2:先滴加氯水再加苯,振荡静置后上层呈橙红色。
生3:我认为生2的现象是肯定不会出现的。因为苯与溴丙烷是互溶的,不会出现分层现象。
但是对于是否会有溴单质被置换出来,并不是很确定。
师:大部分认为生1的方法是正确的,那么我们来用实验确认一下。
实验后没现象。学生沸腾了……
生4:老师,这是不是因为溴丙烷是非电解质,不存在溴离子所以加硝酸银无现象?
师:问得好,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么我们要验证其中的溴元素的话又应怎么操作呢?
学生又开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终得出了正确的方法。
这个教学过程虽说比较费时间,但却如同开发矿藏一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地产生认知碰撞,不断地产生问题,又经过讨论不断地解决问题。
2 教师示弱,诱发学生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将故意设置障碍、留出疑问、露出破绽作为切入点,给学生提供“有问题可提”的机遇,使他们逐步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例如,引导学生辨别分析错误的或繁琐的解法,在辨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践证明,经常让学生辨析错解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批判性,有利于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案例2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3]习题课
1.92 g Cu投入适量的浓硝酸中,充分反应,生成的气体颜色越来越淡,共收集到896 mL标准状态下的气体,如将盛此气体的容器倒扣在水中,通入标准状态下一定体积的氧气使气体恰好完全溶于水中,则通入氧气的体积是( )
A. 504 mL B. 168 mL C. 224 mL D. 336 mL
教师讲授演示解法:
解:设与浓硝酸反应的铜为x mol,与稀硝酸反应的铜为y mol
n(Cu)=1.92÷64=0.03 mol
-——5.61×10-11、 OH——1.28×10-10。
生:HClO——2.95×10,为什么Ca(ClO)2中通CO2,少量CO2:Ca(ClO)2+CO2+H2O=CaCO3↓+2HClO,足量CO2:Ca(ClO)2+2CO2+2H2O=Ca(HCO3)2+2HClO这不是矛盾了吗?
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从酸的强弱来看这两者是矛盾的。但为什么两者都对呢?生:还有一个例子啊!CuSO4+H2S=CuS↓+H2SO4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是因为有沉淀的生成,使这个反应能发生了。
师:那么NaClO溶液中通CO2呢?
生:和 ONa中通CO2一样,无论CO2多少只生成NaHCO3。
若教师平铺直叙地上课或直接展现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学生没有认知上的冲突可能不会去质疑,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搭建质疑的平台,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质疑意识,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提高提问能力。
4 重视化学实验意外,诱发学生提问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化学赖以生存并不断发展的基础,是化学学科的生命线。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验教学,要求创设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景,促进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未知知识产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产生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案例4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实验手册中实验19 [5](设计方案并实施Fe2+、Fe3+的相互转化的实验)
这一课中,大部分学生都按照上课内容一步步做下来,现象明显。但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个角落特别热闹:
师:发生了什么事?
生:这是什么原因呢?
笔者一听知道他提出了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于是反问他们。
师:你们推测一下可能的原因?
生1:氯水有漂白性?
生2:不可能,又没有有机色素。
生3:Fe3+→Fe2+?也不可能啊,氯水是氧化性物质,并且还有气体啊……
一个意外的举动引出了一个意外的探究性课题,最后的结论是:氯气氧化了KSCN,KSCN+8Cl2+9H2O= H2SO4+KNO3+CO2↑+16HCl。并且用实验得以验证。
在实验过程中要善于捕捉一些学生看似意外的举动,及时与学生交流,充分展示并肯定学生的发现和见解,而且引导学生上升到思维层面。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5 观察研究生活,诱发学生提问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与生活、生产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与化学知识有关,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了解、认识生活、生产,并从中提出问题,如发酵粉原理、灭火器原理等等。教师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进行教学,并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觉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案例5 在上酸碱中和滴定时讲到酸碱指示剂作用原理时,笔者说这些指示剂最初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这时有同学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夏天吃杨梅时杨梅汁碰到白衣服上是红色的,用洗涤剂一洗变成蓝色的了,是不是也是指示剂原理?笔者一听马上肯定并表扬了这个同学。后来在高二的研究性学习中有一组学生就以“用植物色素制取酸碱指示剂的研究”为课题进行了研究。
在教学中能培养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是有效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索的措施。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为将来开拓性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4]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2,72.
[3]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96.
[5]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手册[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