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散文诗意 引发心灵颤动
2013-04-29罗有岩
罗有岩
文本赏析:
台湾散文家琦君的散文《桂花雨》,经过删改后入选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桂花雨》这篇课文具有散文特有的两大特点:一是立意独特。它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作家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写出了作家的独特情志、独特感受、独特体验所产生的感悟。作为客居他乡的60多岁老作家,她从自己生活实际出发,以自己深厚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沉的思索,表现自己童年生活中洋溢着的诗意。这诗意,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触动,使我们的眼前豁然开朗,使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使我们的感情更为纯洁。教学时,教师要捕捉文章这一让人心灵颤动,让人思想闪光的立意亮点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文本、编者形成有效地互动,从心灵上感受那浓浓的思乡情。二是意境深邃。散文的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是意与境的统一。这篇文章散发着浓浓的挂花香,也氤氲缠结着挥之不去的思乡情。细品文中几次提到的桂花香,作家将“香”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把花香逐渐升华为浓浓的思乡情。1.“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作者为桂花着迷了,因为它独香其身,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独具君子的美德。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的香是幽香而不露,清雅高洁,香气浓郁,令人久闻不厌。3.“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琦君使劲地摇着桂花树,桂花落得她‘满头满身”。此时此刻,她的心里一定也是满满的,是满满芳香四溢的——桂花,是满满的——快乐!4.“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如梦甜。”琦君的父亲看着摇花女儿憨态可掬,天真烂漫,看着妻子燃香时的轻柔秀美,端庄娴静,自然触景生情,不禁吟之咏之,口占一绝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了。5.“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香,吃着桂花卤、桂花糕点,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的桂花已经成为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唯有家乡的桂花树才能承载她无尽的情思。而写《桂花雨》时,琦君还正在美国生活,她是借母亲的口,道出了自己千缠百结的思乡情啊!这千般思绪,万般情结,琦君没有声嘶力竭地发泄,没有豪言壮语地高歌,只把这无尽的思念悄悄揣到桂花香里。这意境,应是诗的意境,即所谓的“诗情画意”,它充分地体现了散文特有的淡雅、闲静、情景交融的意境。
散文作者为了使文章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更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桂花雨》的作者以“我”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桂花雨”为线索,以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来写“我”的所做所闻和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真实可信、亲切感人。文章第一部分开篇明旨,写自己小时候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迷人;第二部分写自己童年的“摇花乐”;第三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同时点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桂花雨”散发出的浓浓的挂花香和氤氲缠结着挥之不去的思乡情怀。
教学设想:
一、整体感知,初闻桂花香
《桂花雨》是一篇记叙性散文,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这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学促教,让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导入课文后,可以这样引导学生:1.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关于台湾散文家琦君的相关资料,以及有关描写桂花的名句;2.ppt出示桂花图,简介桂花。3.齐读课题并质疑:桂花雨是什么样的?4.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5.请带着问题读读、画画、写写,说说课文那些段落写了“桂花雨”;并想一想,这是一场怎样的桂花雨?这样导读,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自学环境。让学生通过多方对话,走近作者,了解作者,感知作者,然后再通过ppt让学生了解桂花。同时,让学生在多次的轻声朗读课文中,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学生在读课文中通过画没有读懂的生字词,画自己读课文时不理解的句子中,激起质疑问难的欲望。教师指导学生在课文旁边批注想法,既能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二、品味花香,感受摇花乐
人们常用“甘洌清澈的山泉、曲径通幽的园林、烟波云海的扇画”来形容散文的语言特点。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对话文本,品出文本的语言美。所谓“品”,就是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咬文嚼字,揣摩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如重点段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挖掘“我”与母亲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它们在语境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品味桂花香时,可以这样导读:1.默读课文,画出桂花香的句子。2.出示句子:“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3.让学生说说这些课文句子,那个字形象地体现出桂花真的好香啊?(“浸”)这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呢?让学生在语境中,从品“浸”字来感受到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香,它香在人们的心里。因为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接着,导读摇花乐,让学生说一说:1.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2.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摇花乐”?3.从“老是”、“缠”这些词,你说“我”当时的心情怎样?4.看插图,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时,会怎么想,会怎么说,会怎么做呢?5.当桂花纷纷落下,这桂花像什么呀?6.“真像下雨”,“好香的雨”,你是怎么理解的呢?在教师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在品味中明白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我”怎么能不兴奋、不快乐呢。这诗情画意般的桂花雨,这心满意足的快乐,怎能不在作者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迹,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起童年这快乐的一幕幕,依然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意味深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让他们畅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这其实就是一个师生共同分享“阅读反思”的过程。当然,教师还应重视以读促理解,以各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默读、范读、分角色朗读等,引导学生通过主动读书,在读、悟、说、想中去感悟去发现作者的写作心迹,去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潜心会文,体验乡情浓
散文既有诗一般的语言,又有诗一般的意境。古人云:“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散文亦然。此所谓的境界即意境。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桂花雨》的作者是托物设“境”,借事抒“意”(情)的。读起来让人身临其境,能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引发心灵的颤动。课文内容是外物与内情自然融合的产物,它艺术地呈现了作家深切的感情。因此,导读中,教师要诱发学生读出作者的心声,以情读还原情境,聆听作者的心声。教师可分这么几个环节实施教学:1.ppt出示父亲的即兴诗,引导学生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2.ppt出示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你说台湾的桂花不香吗?为什么会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3.ppt出示:“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桂花雨。”你说这句话中的“就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4.情读引导:“我”怀念家乡的桂花雨,就请你带着思念故乡的感情去读课文吧;“我”回想起桂花雨,就好像回到了美好的童年,请你带着童真、童趣去读课文;回想起桂花雨,“我”就沉醉在幸福中,请你带着这种愉快去读课文。5.你觉得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桂花雨?能从哪里看出来呢?(是一场让“我”终生难忘,能引起“我”时常怀念的桂花雨。)6.ppt出示:“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这是作者在《烟愁》后记里的一段话,请你读读,然后说说,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热爱家乡、重视感情)。7.建议大家上网下载《乡愁》后记读一读,感受一下作者那浓浓的家乡情。经过这样读一读、议一议,作者的感情就会跃然纸上,那深沉、细腻、柔婉的思乡情怀就会植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的心与作者的情融为一体。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训练他们的初步审美能力大有益处,也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王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