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方主任医师治疗咳嗽经验辑要
2013-04-29严兴海游方申志扬潘慧娟
严兴海 游方 申志扬 潘慧娟
【摘要】 结合游方主任医师治疗咳嗽的典型病案,总结其对咳嗽辨证及治疗的独到见解与特色遣方用药,认为在咳嗽的治疗中应当依据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整体分析把握组方用药,方可获良效。
【关键词】 游方;咳嗽;辨证论治;经验辑要
【中图分类号】R25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8—0126—02
游方主任医师是新疆昌吉州中医医院著名中医专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德术双馨,经验丰富,擅长中医肺系疾病、脾胃系疾病的诊治,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对哮病、喘证、久咳等疾病有独到的认识与体会。本人有幸师从游方老师学习其临床经验,游方老师在治疗咳嗽中遣方用药独具一格,注重应用五行生克规律理解咳嗽的发生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应用五行相生相克规律遣方用药治疗咳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举游方老师临证咳嗽验案五则以窥其治疗咳嗽经验。
1 风寒束表,肺火内郁案
张某某,女,40岁。2012年3月6日初诊:咳嗽、咳痰十余天,一周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声重浊,咳少量白色粘痰,畏寒,鼻塞不通,初期未予重视;后咳嗽渐加重,服用“橘红丸、甘草片”等药物未见显著效果。刻下症见:咳嗽,咳少量白色稀痰,鼻塞,畏寒怕风,舌淡少苔,脉细弱。投以善散汤:麦冬12g,苏叶6g,茯苓9g,玄参9g,甘草6g,黄芩6g,天门冬9g,款冬花9g,川贝母6g。3月9日二诊,服上方三剂,咳嗽大减,痰量极少,守上方再进三剂而愈。
按:本例患者骤感风寒,一时咳嗽,鼻塞不通,畏风畏寒,是风寒入于皮毛,肺经先受之使然。肺开窍于鼻,肺受风寒之邪,阻隔肺金之气,而鼻窍不通。肺窍不通,则人身之火不能流行于经络,而火乃人于肺,以助风寒之邪。故初起咳嗽,必须先散风寒,而少佐散火之剂,不可重用寒凉以抑其火,亦不可多用燥热以助其邪,用和解之法可奏良效。而患者因新感咳嗽,未及时治疗,久则肺气虚而难愈,则采用补母、补子之法治疗。补母者,补其脾胃;补子者,补其肾水。此方用麦冬、天门冬以安肺气,用茯苓、甘草以健脾胃之土,用玄参以润肾经之水,用苏叶、款冬花以解散其阴阳之风邪,又加黄芩以清其上焦之火,贝母以消其内膈之痰,斟酌咸宜,调剂皆当,故奏功取胜。
2 风痰恋肺久咳案
患者韩某,女性,47岁。2012年4月11日初诊:间断咳嗽、咳痰两月余,患者两月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咽痛、咽痒、咳嗽症状,发病后曾在某诊所输液治疗,治疗三天后发热、咽痛症状消失,咳嗽显著缓解,遂停药。后患者间断咳嗽,时轻时重,迁延未愈,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未愈,曾检查血常规、支原体抗体、衣原体抗体等均未见异常。刻下症见:呛咳阵作,咽痒,咳极少量白色稀痰,咳即牵引腰腹,俯仰不利,舌淡胖苔薄白,脉濡。投以子母两富汤加减:熟地24g,麦冬24g,甘草6g,柴胡3g,白芍15g水煎服。3月14日二诊,服上方三剂,诸症顿减,无痰,惟汗出较多,上方加五味子15g再进三剂而愈。
按:本例久咳,初病时外感风寒,现风寒已散,而痰气未清,故咳嗽气逆,牵引腰腹,游方老师认为:久咳治疗时,多采用宣肺化痰之法,然而多不能取效,治痰而痰愈多,嗽愈急、咳愈重,此皆因为仅治痰之标,而未治痰之本。痰之标在于肺,痰之本在于肾,不治肾而治肺,这是痰之所以不能去,而咳嗽之所以不能愈的原因。人之饮食原宜化精而不化痰,惟肾气虚,胃中饮食所化之津液欲入。肾而肾不受,则上泛为痰。而胃中所化之津液无多,不足以济肺之干枯,而心火转来相夺,则津液不能滋肺,反化为痰涎而外越。故治疗宜大补其肾水,使肾水汪洋,既能制心火之有余,更能济肺金之不足,心火不敢相夺,胃气又复相安,自然津液下润,肾经独受,化精而不化痰。此方即子母两富汤加味,方中以熟地大滋其肾水,以麦冬.大安其肺金,加芍药、柴胡、甘草以舒其肝胆之气,使其不来克脾胃之土,则脾胃之气易于升腾,上使救肺,而下可救肾,且邪亦易散,故可获良效。3肺脾两虚案
患者胥某,男性,69岁。2012年4月12日初诊:反复咳嗽、咳痰三年余。患者三年前开始每在冬春季节受凉后遂咳嗽不已,咳嗽时轻时重,迁延难愈,至夏月方可缓解。半年前在某医院检查后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性肺结核”,后在疾控中心结核病门诊规律抗结核治疗,服药半年,同时服用六味地黄丸,咳嗽有所缓解,但受凉后即咳不止,吐痰不已,并不欲饮食,强食之而不化。刻下症见:咳嗽、痰白清稀,咳声低弱,乏力,不思饮食,强食则腹胀不适,舌质黯淡,舌苔白腻,脉细弱。方用补母止嗽汤:白术15g,茯苓15g,党参9g,陈皮9g,甘草6g,苏子3g,半夏9g,桔梗9g,麦冬15g,紫苑6g,肉桂3g。4月17复诊,服药5剂后咳嗽减轻,咳痰减少,乏力减轻,守上方再进七剂。4月24日三诊:近日咳嗽止,食量大增,身体轻便。惟食后仍感腹胀,守上方加炒枳壳、生苡仁、扁豆、山药各30g,再进7剂。5月2日四诊:咳嗽、咳痰未再发作,胃纳大增,未再腹胀,嘱守上方长服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久嗽不愈,患有结核,用补肾滋阴之药不效,反覺不欲饮食,强食之而不化,吐痰不已者,医者多以为此乃肺经尚有邪留于胃中,而不知乃脾胃虚寒不能生肺,使邪留连于中脘而作嗽。肺之母乃脾胃二经之土,土旺则金旺,土衰则金衰,不补母以益金,反泻子以捐土,邪即外散,肺且受伤,况且余邪未散,故其久嗽而不愈。故治之之法,不可仅散肺之邪,而当急补肺之气;补肺之气,而尤当急补脾胃之土。也不可徒补脾胃,补胃必须补心包之火,而补脾必须补命门之火。心包生胃土,命门生脾土,实有不同。然而胃病则脾必病,而脾病则胃亦病也。游方老师认为补胃而即兼补脾,补脾而即兼补胃,故肺金正气自生,自恶邪气之克,不必治嗽而嗽病自已。此方补脾胃为著,加入肉桂以补心包、命门之二火,一味而两得之。又恐徒治脾胃之母,置肺邪于不问,增入补肺散邪之味,则子母两得,而久嗽速愈。
4 阳虚气郁案
患者张某,男性,71岁。2012年3月12日初诊:反复咳嗽、咳痰十余年。患者十余年前开始每因受凉后遂咳嗽不已,长年不愈,吐痰色黄,结成顽块,凝滞喉间,肺气不清,用尽气力始得吐出于口,曾多次住院治疗,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刻下症见:咳嗽,痰黄成块,不易咳出,舌质淡胖,邊有齿痕,舌苔自腻微黄,脉细弱。方用六君子汤加减治之:党参30g,白术15g,茯苓9g,陈皮9g,柴胡6g,白芍12g,白芥子9g,甘草6g,栀子6g。四剂而痰易咳出,十剂而咳嗽尽除。3月15复诊,患者服药后咳嗽减轻,咳痰变白,守上方再进三剂。3月18日三诊:咳嗽痰易咳出。
按:本例咳嗽长年不愈,吐痰色黄,结成顽块,凝滞喉间,用尽气力始得吐出于口者,此乃肺气不清老痰之病。年老阳虚之人,最多此症。用消痰清肺之药往往不验,因徒治其痰,而不理其气之故。痰盛则气闭,气行则痰消。老年之人,孤阳用事,又加气闭而不伸,则阳火煎熬,遂成黄浊之痰,气虚不能推送,故必咳之久而始能咳出痰液。补阳气之虚,开郁气之滞,消痰结之块,祛久闭之火,有资益而无刻削,则老痰易化,咳嗽易除。仅用攻痰之药,则阳气必伤,而痰又难化,格格难吐。
5 痰热内郁案
患者张某,男性,65岁。2013年1月5日初诊:反复咳嗽、咳痰三年,加重两月。患者三年前于春暖夏热之时,则安然不嗽,一遇秋凉,即咳嗽不宁,甚至气喘难卧,本次于两月前受凉后加重,咳嗽频繁,多方求治,咳嗽时发时止,迁延不愈。症见:咳嗽,咳痰如沫,遇凉即咳,晨起咳剧,舌质黯红,苔薄微黄。方用:当归15g,大黄6g,浙贝母9g,天花粉9g,薄荷6g,荆芥6g,甘草6g,白术9g,陈皮9g,神曲15g,黄芩6g,桔梗6g,水煎服。连服四剂,咳大减,续服十剂而愈。
按:游方老师指出人身之气血,流通于肌肉之内,则风邪不得而入。惟气血闭塞不通,而邪转来相侮,凝滞而变为热。人虽有肌表之疏泄,但郁热难通。春夏之间,皮肤疏泄,内热易于外宣。秋冬之际,皮肤致密,内热难于外发,所以春夏不咳嗽,而秋冬咳嗽。倘不治其郁热之本,而惟用发散之品,徒虚其外,愈不能挡风寒之威,徒耗其中,益转增其郁热之势,均失其治之之法。所贵攻补兼施,既舒其内郁之热,而复疏其外入之寒,则本既不伤,而末亦易举。该方大黄走而不守,用之于祛火消痰之中通郁最速,又得当归之补而不滞,白术之利而不攻,同队逐群,解纷开结,内外两益。
(收稿日期:2013.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