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林业建设 改善空气质量
2013-04-29铁铮
铁铮
我国一些地区出现持续大规模的灰霾污染,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采取强有力措施治理空气污染刻不容缓。在改善空气质量中,林业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林业高校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教授。
从谋生计到谋生态的转变
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生态文明、不是美丽中国;同样,强大富裕但环境污染,也不是生态文明、不是美丽中国。对此,宋维明的观点十分明确。
他说,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但是牺牲环境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环境污染、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使蓝天白云和一方清水在一些地区成为一种奢求,更为严重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民群众对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人们的需求观念也在从“求温饱”到“求环保”,从“谋生计”到“谋生态”转变。
面对民众“看到蓝天白云,呼吸新鲜空气”的诉求,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空气质量的改善,加快环境整治步伐,2012年2月19日,国家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正式发布,增加了细颗粒物即PM2.5的监测指标,逐步试点到2016年全面实施。2012年12月5日,《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发布,规定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在内的重点城市,将严格限制钢铁、水泥、石化、化工、有色等行业中的高污染项目。今年6月1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的十项措施。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党和国家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奋斗”,彻底改善空气质量的决心。
宋维明指出,空气污染的治理,赋予了林业新的使命和机遇。纵观西方发达国家治理空气污染的历程,单纯以控制排放、牺牲经济发展来实现目标是不现实的,必须采取治本之策,必须应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力量来达到绿色控制、可持续发展。森林生态系统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应用生物措施治污治本的不二选择。
森林在改善空气质量中
有八大作用
宋维明告诉记者,空气污染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环境风险。在污浊空气的众多组成部分中,可吸入颗粒物对人的影响要大于其他任何污染物,是包括悬浮在空气中的有机和无机物的固体和液体复杂混合物。通过这些颗粒的气动直径加以界定,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是气动直径小于2.5 Pm的可吸入颗粒物,即通常所说的PM2.5。今年2月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经正式将PM2.5命名为“细颗粒物”。
据宋维明介绍,如何有效降低空气中细颗粒物的含量,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课题。经过多年来对森林功能和生态环保方面的研究发现,森林除了具有改善小气候、降低温度、减缓热岛效应、消除噪音、应对气候变化等大家熟悉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改善空气质量、促进公众身心健康的独特功能。
宋维明将森林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的功能,归纳为八大作用。
一是减尘作用。研究证明植被覆盖率和绿地百分比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呈负相关关系,因此,森林可以通过覆盖地表减少细颗粒物的来源,从而起到减尘作用。
二是滞尘作用。森林植物表面可吸附并捕获细颗粒物。叶表面绒毛、沟槽、叶脉、小室、条状突起等结构能够促进颗粒物的沉积吸附,从而起到停滞尘埃的作用。
三是阻尘作用。森林林带可改变风场结构,阻拦细颗粒物。据测算,城市繁忙交通要道两侧配置林带宽度应不少于5m,可产生阻拦尘埃的作用。
四是吸尘作用。森林植物表面的气孔可以吸收和转移细颗粒物,起到吸尘作用。
五是降尘作用。干沉降实验证明,森林屏障可降低风速,促进细颗粒物沉降,起到降尘作用,并且森林的降尘量大于荒地和草地。
六是杀菌作用。森林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杀死空气中附着于细颗粒物上或游离的病菌和微生物,减少其危害。研究数据表明,一公顷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公斤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
七是吸收有害气体作用。大气污染物中的氨和硫都是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组成部分,自然状态下,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氨、硫大部分来自大气沉降。植物通过其叶片上的气孔和枝条上的皮孔,将大气污染物吸收体内,在体内通过氧化还原过程产生无毒物质,或通过根系排出体外,或积累储藏于某一器官内,通过这一过程即可实现对大气的净化。
八是吸附重金属作用。乔木根部周围,单位面积土壤重金属含量一般是其他灌木、草地等参照样本地的几倍到几十倍,这说明乔木叶片吸附了含有重金属微粒的粉尘,随雨水冲落于根部,造成了根部周围重金属含量的升高。其他一些研究也证明,森林植物对大气铅、镉等重金属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吸收能力,如:桑树、黄金树、榆树、旱柳、梓树对铅吸收量较高,而青杨、桑树、旱柳、榆树、梓树、刺槐吸镉量则较高。
宋维明说,由此可见,森林能够从源头降低空气污染,提升空气质量。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森林在治理空气污染过程中起到的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更加重视林业建设、强化科研支撑,营造“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良好氛围。
北林大在保障公众健康
方面的实践
宋维明说,作为中国林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最高学府,北京林业大学站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发展的高度,注重以强化学科建设带动拔尖人才培养,以人才质量提升带动科研服务创新,以科技成果转化带动服务行业和地方需求。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智库”和“智囊”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现代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做出了积极努力。
一是夯实林学等传统优势学科的实力,在发展中寻求突破和创新。学校逐步做大做强传统优势学科,在保持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经营等学科领先的基础上,不断赋予传统优势学科新的内涵,发展新兴的学科领域,相继成立了全国唯一的,以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为支撑的自然保护区学院,和以具有生态与林业鲜明特色环境科学学科为支撑的环境学院。新兴学科有力地支持了传统林学学科组成的相关专业,在2012年学科评估中,学校的林学和风景园林学排名全国第一,彰显了办学实力。
二是紧跟国家和行业部门的重大需求,为决策咨询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学校主动承担起为国家和行业提供科技咨询和政策建议的责任,积极参与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和北京7.21特大暴雨的灾后生态环境恢复等工作。学校承担了“首都平原百万亩造林科技支撑工程”课题,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针对日益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学校又牵头承担了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研究项目——“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与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是强化林业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国家输送大批高水平人才。学校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始终不渝的办学目标,办学六十多年来,学校培养出以13名两院院士为代表的10万余名高级人才,他们大多活跃在林业和环保行业,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建设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学校紧跟时代需求,在林业、生物学等学科创新开展“梁希实验班”、“理科教学基地”等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学校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四是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新的办学模式,推动现代林业高等教育的创新性发展。学校积极实践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有序开发,着力打破政府部门、研究院所、行业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资源壁垒,围绕林业及相关产业开展深度的合作。合作单位包括国家林业局、环保部、水利部和辽宁、贵州、内蒙古、河南、湖北、福建、广西等省市的林业厅局;中国林科院、中国水科院、中国环科院、国际竹藤中心等科研机构以及东方园林等知名企业。2011年,学校与其他10所行业特色高校发起成立了“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形成了资源的优势互补。一系列合作的深入开展,为现代林业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挥林业高校在改善空气
质量中的作用
在宋维明看来,治理空气污染、提升空气质量是关系到全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大事。林业高校应该紧跟时代需求,依托科教优势,积极投身到生态环境保护的事业中去,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更加重视林业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宋维明认为,要强化政策引导,高度重视林业科学研究。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在涵养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林业行业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政府部门在林业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我们要站在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高度上思考林业建设的模式,逐步改变传统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由政府部门牵头,建立前瞻的、长效的林业科研的发展思路,引领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投入到林业的基础研究中来,探索森林与污染物作用的机理,考虑生态需求,甄选出适合的造林树种和最佳造林模式,在资源配置和资金投入上加大倾斜力度,进一步发挥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宋维明指出,要合理采用城市森林技术,增强应对空气污染的能力。我们要从尊重自然和生物规律出发,继续做好植树造林和绿化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林业的生态功能。在技术层面,要多营造乔木林。乔木相对其他绿色植物在抗污染、净化空气方面有更突出的优势。绿化设计上,要在兼顾景观效果的同时,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花草与水景合理搭配,营造近自然的森林环境。
宋维明指出,要切实加强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增加森林的覆盖率。影响森林生态功能发挥的因素很多,但最基本的指标就是绿量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森林覆盖率的大小。开展植树造林和环境绿化,不断增加有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是应对包括细颗粒物在内的大气和环境污染的必然措施。同时,要加强森林保护工作,在森林经营上,强化抚育管理,保持城市森林的健康和活性,最大限度发挥城市森林的生态作用。另一方面,要强化人口聚集区的绿化,建设森林城市,增加身边的绿量。
治理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坚持不懈。“我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对环境保护的付出,蓝天白云、空气清新的美好环境就一定能够重新回到我们身边。”对此,宋维明充满信心。
(责编:耿国彪)